第483章 各自算计(7)
在清欠结束后,这一回合的交手八阿哥和太子都没有占到便宜。 八阿哥原本想借着江浙大旱、白莲教造反一事,将太子在江南的势力拔除,没想到却牵扯出国库亏空之事来,可谓是伤敌一万自损八千。 八阿哥和太子在这一回合中,都没有讨到什么好处,反而是便宜了胤祐和胤祦兄弟两个,这却是让人始料未及的。 此役结束之后,两方都消停了。 十月初三,是太后的七十大寿,借着给太后做寿,康熙对在清欠中损失较大的宗室和大臣们给予了一些补偿,缓和了一些君臣之间的关系。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康熙五十年十月初九,江南乡试发榜,正主考官左必蕃,副主考官****舞弊,数百考生齐聚玄妙观,抬五路财神入学宫,又书“左丘明两目无珠,赵子龙一身是胆”讽刺两位主考,还将贡院之匾用纸糊了写上“卖完”二字,江南哗然,举国震动。 由于大清建国初期,入关之时曾在江南大肆屠杀,江南百姓至今对满人还怀有仇恨,而江南也成为了大清统治最为薄弱的地区。 为了加强对江南的统治,康熙在政策上对江南颇多倾斜,每届会试,江南也是录取人员最多的。 此番江南乡试舞弊,导致数百考生暴动,康熙担心此事被反清人士利用,很是震怒。 去年江浙大旱导致白莲教造反,太子在江南的许多人手被拔除,八阿哥趁机换上了不少自己的人,这左必蕃和****就是比较亲近八阿哥的。 太子在江南的人手虽然损失了很多,到底根基还在,江南乡试舞弊一事刚爆发,他就得到了消息,暗中运作之下,却是让康熙决定派噶礼前往查明真相。而噶礼就是太子的人! 不仅如此,十月十二,太子指使左都御史赵申乔疏参戴名世所著《南山集》为反清复明之作。戴名世时任翰林院编撰,和八阿哥老师何焯是好友,与八阿哥也相交颇深。 经过了一年的蛰伏,太子终于对八阿哥发起了猛攻! 永寿宫里,成茹正在翻阅最近被炒得很热的《南山集》一书,正看到《弘光乙酉扬州城守纪略》一章。 胤祐和胤祦进来,请安后,胤祦说:“额娘也在看《南山集》?儿子昨天熬夜把这本书看了一遍,说实话,我还挺佩服戴名世这老头儿的。” 《南山集》中的一些散文空灵超妙,写山川景色颇细,文笔清丽生动,让人看了如同身临其境一般。而里面的史论言辞犀利,议论透辟,传记更是直书其事,毫无避讳,表现出了戴氏作为“信史”的胆略。 《南山集》中的传记大多是明末清初的一些人物传记,记录了记载明末清初的史实,或歌颂抗清义士,或表彰入清隐居不仕、品节高尚的志士仁人。 说真的,如果刨去他满族的身份、皇室的出身,这样的文章看了还真是让人热血沸腾。不过站在他的立场上,对于这种透露着对大清不满的文章,他自然是要反对的。 胤祦摇头道:“戴老头儿这回恐怕是在劫难逃了。” 满族人口和汉人相比,差距不是一星半点儿,大清要统治偌大的国度,在思想上是一定要强硬控制的。顺治朝的时候,庄氏的《明史》一案就株连甚广,如今戴名世的《南山集》中的反清思想也很是明显,皇阿玛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 更何况,这回明着是《南山集》犯了禁,实际上却是太子向八阿哥发难,戴名世深陷其中,绝对不可能全身而退的。 成茹淡淡的道:“古往今来的历史都已经证明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历史一旦发生了,不管怎么‘矫正’,都不过是一时,总有一天会大白于天下。在这世上,还不曾存在过千万年不败的王朝,几百年后,明末清初的历史总是会被后人重新修订的。现在,搞这些所谓的‘文字狱’,杀这么多人,有何意义?反而是让后世之人给大清再次记上浓重的一笔,让万世唾骂。”
胤祦呆了一下,辩驳道:“怎么会没有意义呢?如果任由这样的书籍流传,岂不是会让更多的人对大清的统治不满?” 成茹摇了摇头:“我一直认为,两国交战,双方军队不管如何厮杀都不为过,因为双方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有各自的利益诉求。但是我一直反对对平民实施屠杀。历史证明,每一次改朝换代,必然是旧朝积弊已深,民间怨声载道。这时候,不管是国家内部起义军获得了统治权,还是被别的国家攻陷,只要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大多数百姓是不会去管谁是国家的统治者的。真正的有‘思想’,要造反的,其实都是士大夫阶层。所以,屠杀平民百姓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只会在历史上被记上一笔罪恶。” “事实上,我对现在大清的满族高人一等,蒙古次之,汉人身份最低这一划分也是有异议的。当年蒙古南下灭宋,正是因为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才会在短短的百年时间就被汉人推翻了统治。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压迫越大,反抗也就越强。” “满人一直担心有朝一日会被汉人逼迫回满洲,再也无法在物产丰沛、土地肥沃的中原大地生活,所以,对汉人百般的防范。然而,越是这样防范,越是把满人和汉人之间的界限划清,将来大清的统治被推翻的时候,满人才越是会不容于汉人。” “想要真正的融入汉人,想要真正的被汉人接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打破满汉之间的界限,给予满人汉人同样的待遇,并且不再禁止满汉通婚。满人可以娶汉女为妻,汉人也可以娶满女为妻,宫里的选秀不再局限在满蒙汉三旗,而是扩大到所有的汉人和其他的民族。如此这般再过个几代人,到时候汉人中有满人的血脉,满人中有汉人的血脉,再也分不清谁是满人谁是汉人,只有这个时候,大家才会都成为大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