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五十八章 刘备突围(三)
现在刘备等人冀州机会都被河东军逼入了绝路,就算能够突围而出,现在平原残存的两万人还能剩下多少?一万?还是五千? 甚至可能比这个数目还要低! 在面对公孙度兵强马壮的实力下,还想要抢占足够多的话语权,显然是不可能的! 为他人图添嫁衣裳,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现在似乎也并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刘备眼睛扫过众人,从他们的脸上看出了跃跃欲试,看出了欲言又止,看出了躲躲闪闪,也看出了浓烈的担忧……千般表情尽数浮现,只是收入眼底。 这是卫刘备真正选择的路么?显然并不是! 在此之外,还有关羽提出的第四条路可走,那便走突围西门二度攻破信都,再次扰乱冀州根本! 而西门和北门一样是对方围城的目标,兵马重重,真正要让对方追击上来,恐怕还到不了信都便会被人追上,刘备,关羽自然忘不了那让他们元气大伤的信都之战,让他们唯一的可战之军全军覆没的河套铁骑。 所以,必然,也必须,要一直诱饵,将这支可怕的兵马所支走,这,就需要一些人的牺牲了! 刘备可以肯定,当他一败涂地的时候,身边围拢的这些人肯定已经起了心思,又或者有些人只是想要保命而不愿再追随他的大志,既然起了别样的心思,那么也无需再留在身边了,只能让他们尽自己最后一次忠心! 刘备俨然已经放弃了当初割据一方的梦想,这一次听从关羽的计划,已经做好了比以前决然不同的流亡准备。他将会在冀州转战不熄,这可能是一个月,也可能是半年,直到将卫宁彻底拖垮,直到改变南方大战场的胜负,也是他重新收夺果实的时候! 关羽的分析,在他看来是很有道理的,卫宁必然不会看到他们这样拖下去,他如今的存在就是为了拖延住这七万大军。等到稍微冷静下来,不难看出,卫宁苦心隐藏下那五万铁骑,定然便是为了南方大战所用,等到自己这方面失败的消息流传到兖州后,孙曹必然将会将目光再度聚集过来,那么这样一支七万人的大部队,再也无法瞒住对方的眼睛! 卫宁的苦心算计将会付诸东流…… 而孙曹也将更加防备来自东面背后的攻击。 为此,关羽早已经亲自挑选了三千精壮,这些人战力虽然不高,士气也不堪,但终究是剩余两万人筛选出来,也将会是他攻破信都转战冀州的资本…… 至于剩余人,他显然已经准备放弃了。 当晚,刘备亲自领阵出兵,平原城北悄然打开,而城北营中,卫三露出一派嗜血模样…… 当晚,刘备任命麾下大小诸将军各自整点兵马,待得三更起,下令打开北门。 军中大小将领在当晚刘备召集之下,自然知道此次突围的重要性,当城门打开的时候,顿时抱着最后的生还希望,士气出乎意料的反而有了不小的反升。 张辽兵围平原,南门兵马驻扎数量自是最多,北门,西门两处却也不少,两门大营也各有一万余人守卫。 事实上,关羽也知道如今自己一方成了穷途末路之势,以他对张辽的了解,也肯定对方不会大意倦怠,所以,也熄了偷袭的心思。 “城外细作探明,典韦突然抢夺河东军大权,以卫三镇守北门,张辽去想不明,相比定然是去设伏东门了……”当城门打开的刹那,关羽心思并没有放到即将展开的战事,只是心中想起接下来的行动和现在的情报,“典韦此人虽然在河东军颇有勇名,但行军布阵运筹帷幄还是张辽远甚,哼!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卫宁竟然给典韦这样的权柄,名不副实!想必接下来的行动,典韦也决然看不穿才对!” 当北门打开的同时,便是平原军大声的嘶吼,便是要直接用鲜血撕开一条裂缝。 不过,这样的危险性自然是大的,这一万接近两万的兵马白日防御城池已经有些精疲力竭了,绕是因为求生的渴望而勉强回升的士气,战力也决然不会高到多少。 虽然……城北大营的兵马也疲累了一天…… 不过,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一旦城北出现平原军突袭的信号,那么其余两门的援军必然将会源源不绝的围拢过来,而这个时候抢占先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只有用最快的度突破前面一万河东军的封锁,不及一切代价赶在对方援军合围之前,逃出,才能达到关羽的吸引河东军注意力的目标。 为此,关羽甚至不惜亲自领兵指挥作战,而为刘备另外一方面的突围争取时间。 当关羽大张旗鼓的冲出城外的时候,显然,对面的敌军早已经反应了过来,从对方整军的度,不难看出,显然是早有所准备的。 “想必,不单单是北门,还有西门,南门都是如此,怕就是为了防备我兄弟三人玉石俱焚吧……”关羽冷眼看着对面那飞快点亮的一道道火把,心中暗自道,“而东门之外也该是埋伏了不少兵马等我等自投罗网!” “七万人要防备我两万人誓死冲击,又要兼顾四周,显然是不可能将这些人都一网打尽,除非是将大半军力都调集到这里来!”关羽顺了一下下颚美髯,眼睛烁烁有神,“那么不管是怎么样,都对兄长西门的出击兵马争取到有利的一面,只是,牺牲两万人,这份血债,迟早都要从你们河东军身上讨回了!” “张文远,你便继续躲藏看我如何逃出生天吧!”关羽高高扬起大刀,前方的厮杀已经开始了短兵相接,而此刻一声令下,大军便形成了庞大的兵马狂潮,一时间纷纷向对方汹涌澎湃的扑打上去。 没有什么阵型,也没有什么计谋,只是简简单单,却残忍无比的用人命去填满那深不见底的沟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