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走进才发现这染坊大有乾坤。 院里一侧搭建了玻璃房,碰上下雨天,各色的染布就被整整齐齐的挂在玻璃房内。 顾微在一旁被染布的颜色迷了眼,“枝枝,这可不是一般的染坊,这是王维诗里的染坊。” 宋南枝弯起眼眸,笑着打趣道:“是,王维诗里什么都有。” 顾微挽起许溪舟胳膊,头往她那边靠,姿态亲昵,“我是和小师傅在外间谈的,还没进来过呢!” 再往里走几步,便是染坊师傅的工作间。 师傅们正在制作茶染布。 把白布按照想要的花样,用麻绳一节一节的缠绕,放入清水中浸泡。 煮上一壶茶,温度控制在60度左右,倒入容器内,茶汤浸没布料。 接下来,其余交给时间。 师傅们身着深色布衣,动作娴熟。 染布技艺被他们练得炉火纯青。 他们各自分工明确,远看彷佛刻在石壁上古老的壁画活了过来。 板蓝根,大概是院子里种地最多的植物了。 “宋小姐是吧,张师傅在那边呢!”之前和顾微联系的小师傅走来。 “谢谢!”宋南枝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 “客气,张师傅正等着呢!” 顾微在外边看师傅们染布,宋南枝去找张师傅。 穿过长廊,到一间屋前。 屋内陈设简单,一面墙被专门开辟出来,陈列布料色卡,以及种种植物染料或矿物染料。 张师傅背对着宋南枝,迎着光,举着挂晒好的布料,细细查看。 宋南枝轻敲两下木门,“张老师?” 张家国闻声回头。 宋南枝礼貌一笑,“张老师,我是宋南枝,之前和您约好了,来看看染布!” 年过半百的老人,依然精神充沛,目光明锐。 “啊,小宋是吧!”说着,放下手中布料,带上老花镜。 “来来来,看看啊,我这儿的样本可足了!”张家国招呼着宋南枝到他跟前去,打开手边抽屉。 里面放着几尺厚的笔记本,光看外表就很有年代感。 应是一直伴着张家国的老物件儿。 “来看看啊,这个本子里面夹着的,都是我这些年一直收集的色卡布条。”张家国说起这个,话语里都是止不住的笑意。 宋南枝站在张家国身旁,微微俯身,凑过去看。 本子里的分类极为细致。 虽是红橙黄绿等几个大部分,但每一类大色系中,又分出更细致的颜色。 就拿蓝色来说,它包含着云水,晴山,秋波,甸子,鸢尾,蝶翅,景泰等色。 世间万物皆有色彩。 而中国人对于颜色的命名,凝聚着万般诗意,单个儿拎出来,光听名字,就美得不可方物。 “张老师很厉害。”宋南枝语气诚恳。 “我啊,这辈子只会这一门手艺,我不得给它学精喏。” 张家国乐呵呵的笑着,转头询问宋南枝,“小宋,这里面有没有你想要的颜色啊?” “张老师,我都看花了眼,恐怕得废些时间。”宋南枝手指落在桌面,直起身。 “没事没事,传统工艺就要讲究细致,做出来的东西,和心意才是关键。” 张家国揙起双手,望向窗外悬挂的染布。 “这事不能急,这样子,你把本子带回去,仔细翻看,然后我们再讨论讨论。” “行,最近叨唠您了!” “害,客气。”
宋南枝双手接过张家国递来的本子。 “谢谢您!”宋南枝莞尔一笑。 宋南枝婉拒了张家国老师吃饭的邀请,和他并排走出。 张家国执意送人到门口。 直到看着她们乘车离开,张家国才回去。 已是下午5点,天空阴阴沉沉,城市里的灯光照亮细雨纷飞的形态。 宋南枝低头看着怀里的本子,“微微,有小袋子吗?这可得好好保管。” 宋南枝手指轻柔的拂过封面纹路。 现在,宋南枝满心都是眼前的宝贝,迫不及待想回去研究。 顾微打开背包,“我这有档案袋。” 宋南枝小心翼翼放进去,扣好。 细雨下了一夜,清晨才停。 街面湿漉漉的,两旁的梧桐树还不时滴着水,空气里带着新鲜的泥土味。 许溪舟依然穿着短袖,好似察觉不到换季后的凉,直筒牛仔裤,腿长的优势便显现出来。头戴黑色鸭舌帽,左手抓着相机。 只看那张脸,一点也不像奔三的老男人,说是大一新生,都是有人信的。 路上有人骑着单车,有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地学生,有和谐的情侣,有带着孩子的父母家人,他们不紧不慢地做自己的事。 许溪舟的心融进苏州的慢生活里。 他走到一面墙下,抬头。 下颚线比作者的人生规划还要清晰。 整面墙都是由一片片青瓦搭建砌成,每一处都是巧意,瓦片上还长出星星点点的苔藓。 许溪舟举起相机正要拍,忽然感觉脚边有东西蹭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