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乱世之命如草芥
“此万万不可也。”韩之国的上将军赶忙阻拦道:“若是赵军骑兵大举出营,秦军直攻我大营,我军如何能挡之。” 闻言,廉颇顿时有些无语,你好歹手里还有四五万大军呢?怎么赵军离开了,就不会打仗了?而且以赵军骑兵的速度,在这平原地区,不出两三个时辰就可以赶回。难道大营之中,十数万大军连几个时辰都坚持不住? 很明显,遇到这样的友军,廉颇也不知要如何处置了。自己还打算用这样的方法诱使秦军出战呢,你这话一说,这还怎么弄? 虽然廉颇明知这并不能构成理由,充其量不过是韩军的胆小与懦弱而已。可就是这样无理的话语,廉颇也好,信陵君也罢,都无法反驳。 毕竟怕死这个事情,虽然有些丢人,只要你敢说出口,别人还真就没从指摘。 而就在廉颇无计可施之时,信陵君却是意外地想到了办法。 “既然我军注定得不到,那便一把火烧了吧。”平静的话语,轻飘飘地从信陵君口中说出,却似一面大锤,狠狠地砸在了廉颇的心头。 “烧了?”廉颇有些不可置信地看着信陵君。 烧自然是容易办到的,尤其在这天干物燥的时节,一点点火星就能燎着一大片,更别说有预谋地进行放火了。 可以说,只要把这火串联起来,就算是联军和秦军合作,都不一定能灭掉了。 这的确是一个解决秦军收割粮草的好办法 ,甚至一不小心,可能还能消灭一伙割粮食的秦军。 可问题是,这可是中原腹地啊!产粮食何止累万?就这么一把火烧了?败家也不是这么个败法啊!这不是暴殄天物吗? 更何况,这一烧,毁的可不仅仅是秦军的军粮啊!这一烧,你叫周王畿的数十万嗷嗷待哺的百姓黔首们怎么办?! 即便是周王畿这片地域堪称富裕,但富的是商、是官,却不是其中的黔首百姓。能有两餐之饱,已经算是小康之家而已,能渡青黄之接,已经是幸运中的幸运,家中能有一年多存粮的,几乎是凤毛麟角。 本该丰收的田地却被你一把火给烧了,你要这数十个城市的百姓前后如何度过这个秋冬? 想及此处,廉颇似乎忽然间又有些明白了信陵君的意图,不由得廉颇的心中渐渐生出了一份寒意。 是的,信陵君他不是不知道这样的行为会对这数十万的百姓带来怎样的灭顶之灾,而是太知道了。但他根本不会在意。 不在意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出身王室,相反,正如他的胸襟之广大迥异于其他王室众人,信陵君恐怕是王室之中,难得的知道民间疾苦之人。 可越是这样,这个计策才越令廉颇感到可怕。 因为周王畿的十几座城池之中,几乎全都已经被秦军所占领。 换言之,如果联军一把火将即将成熟的粮食给烧了,那么被秦军拿下的城池,不仅不能给秦军提供 就地取粮的方便,反而会成为秦军的累赘。 是的,几十万的百姓,秦军要是不想自己的城池里饿殍遍野,那就只能从关中、蜀地甚至是河西,调集更多的粮食,给百姓们度过难关。 这样一来,消耗秦军的目的不仅达到了,甚至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仅如此,秦军为了能够来年挽回损失,或者说至少不用再遭受如此大的损失,势必要尽快地对联军发起进攻。 那么,联军迫使秦军进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如此简单的一个计策,却是一箭双雕,不可为不妙也。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而信陵君的这一计的代价,就是周朝故土上数十万百姓的生计。果然,即便是信陵君这样的所谓“开明”之士,对于底层的百姓黔首,依旧保持着上位者惯有的冷漠。 在所有的上位者眼中,几十万的黔首百姓,其实和一窝蚂蚁也没有什么区别,死了也就死了,甚至还能肥沃土壤。 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是如此,或许也并没有什么关系。 毕竟国与国之间,比较的从不是谁更好,因为谁都有更好的一面,即便是最为落后的非洲,也至少在歧视方面远超超级大国美利坚。 国与国之间,从来比较的就是谁更差而已。在六国没活路,所以去了秦国,虽然秦国很内卷,但好歹秦国还能活下去。 如果,所有的国家都一直如此,倒也没有什么关系。 可怕就怕有 些国家看似还是在执行着奴隶制的一套,实际上早已过渡到了封建制的那一套。不怕各国君主视百姓为粪土,就怕有一个国家忽然间重视起了民众。 显然,赵国就是那么一个另类。 确切地说,是赵括统治下的赵国内阁。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赵括已经不知在众人面前强调过了多少次,身为内阁次辅,廉颇自然也是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自然,对于信陵君这样伤害百姓来达到目的的计策,廉颇在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反感。甚至刚刚心中刚刚对信陵君产生的一点敬佩也消散无形。 因为,廉颇知道,以秦国虎狼之心,极有可能采取另一种信陵君根本没有想到的办法龙,来对付可能来到的饥荒。 是的,面对粮草备烧的窘迫境地,秦军除了救助救助周朝的遗民之外,也还有的选择的——那就是坐视周朝的遗民们受荒。 毕竟,从本质上来说,这几十万的百姓还不能算是秦国之人。 贸然在民心未附的情况下,花费大力气从千里之外的关中、蜀地调粮进行救助,恐怕也得不到这些周朝遗民的支持,显然是一场得不偿失的生意。 一向精明的秦国君臣们会这么做吗? 从廉颇的视角中看,秦国会这么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明摆着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 三年对峙,整个上党都几乎空了,这里固然有着两国交战的原因,赵国是已经自顾不 暇了,可秦国明显还有余力。 如果秦国愿意救助,至少在泌水西岸,秦军控制范围内的区域,不该出现十室九空的情况。 可事实上,在秦国的控制范围内,除了几个大型的城池内还有着些许的人气,其他的小镇乡间,早已荒草一片草没了。 对于秦国的君臣而言,他们的经验里,有地就意味着有人,根本不用愁的。
攻伐蜀中是如此,占领河西还是这样,还有楚国的鄢郢之地,秦军都是攻一路、杀一路,而这些地方的人口,却像是韭菜一般,割一路又长一路。 至于周朝旧地,自然也是如此。周朝的百姓没粮了?关我秦国什么事? 秦国的设想里,与其救难,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对周朝的百姓们进行一番的清算和筛选,也算是为后来的治理打下一份基础。 于是,按照廉颇的预计,若是按照信陵君的这样的计策执行。固然能让秦军增加消耗,却绝不至于让秦军救援百姓。 不过,那又如何? 能增加秦军的消耗,一定程度上也将迫使秦军尽快决战,不就已经达到了信陵君的目的了吗! 对于秦军而言,作孽的是联军,自己有了正义的名头,还少了日后治理的掣肘,或许也不是一件多么坏的事情。 似乎双方对于这样的事情,都不是不能接受。 唯独苦了的便是这已经亡了国的周朝的数十万百姓了。 一想到上党地区那一层层皑皑的白骨的场景又 要在周王畿复现,廉颇的心中就是一阵的不舒服。 如果说长平之战,他还是被动的一方,对于百姓的遭遇更多的事无可奈何,那么这次的悲剧就纯属于自己在作祟了。 这是廉颇万万无法接受的。 当即,廉颇就要出言反对,却又被一旁的韩之国和楚国的将领抢了先。 “君上妙计也!”刚刚还对信陵君有些不屑的韩之国的上将军,在一番思索后,立即开启了对信陵君的夸赞模式:“此计之妙,不仅断了秦军取粮之道,更是让已经占领周朝城池的秦军陷入救与不救的尴尬境地。” 楚国的上将军也随即接过了话题,接着说道:“救吧,那几十万百姓,足以令秦国北上沉重的包袱,怕是坚持不到来年,就要被迫与我军开战;若是不救吧......” 话至一半,楚国的上将军却是不知该如何说下去了。显然他也意识到,秦国极有可能对这些百姓视而不见,根本不会救援,也就不会有什么损失。 见楚国上将军话语受阻,韩之国的上将军赶紧圆话道:“即便是秦国不救援那些黔首,至少,断了秦军就地取粮,也已经足够了。” “是极是极!”楚国的上将军也赶紧说道:“如此不费吹灰之力,便废了秦军一条道路,已是妙极也。” 二人一唱一和之间,信陵君这条骇人听闻的计策居然就这么变成了一条妙计。 廉颇虽然明知不对,却发现, 自己似乎找不出话语来反驳他们。 难道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还是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恐怕自己话语出口,迎来的不是一阵惭愧的思考,而是无情的嘲弄了。 就像你永远无法跟一个天生瞎眼的人,描绘出天地间的五彩斑斓,你也永远无法将你的观点,强自输送给已经有了根深蒂固观念的氏族的脑海。 可是,那是几十万的百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