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玄幻小说 - 这个魏延不一样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四章 提前出现的大泉

第二百零四章 提前出现的大泉

    第205章提前出现的大泉

    八月初

    刘备领一众文武回到成都,不过和魏延一样,才歇息一两就投入到繁杂的工作中,处理堆积如山的政务。

    为此刘备每隔两三就要召开一次大朝会,同时每还要召见各级官员,不仅刘备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诸葛亮、魏延、糜竺等人也同样如此。

    可见想要当一个好的君主,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简单,而且季汉才四州之地,要是全据大汉十三州那还不得要人命啊,在这一刻,魏延无比庆幸当初没有另起炉灶,争霸下的想法。

    而当季汉这座庞大的国家机器在迎来了它的主人后,也开始以惊饶速度飞速运转,一些魏延、诸葛亮和糜竺等不便处理的事务,也在刘备的授意下迅速展开。

    尤其是科举方面,在刘备的批准下近两万名汉军离开驻地,前往附近的郡县修建临时军营以充做科举考试所用,至于专门为科举考试修建的场所,此时还在存在于图纸上。

    同时,已经完成命题的文、工两科试卷也在诸葛亮所领的印务总署中加紧印刷,不过印刷工作可不是一个工程,先不谈排版问题,就单单印刷几万份试卷就够印务总署忙上一个月了。

    虽然季汉高层在推动科举制的出现,但科举制的具体细则并未公之于众,就连很多九卿级别的官员都不知道,只知道朝堂上在酝酿大动作。

    季汉这一点和曹魏差不多,都将新的选官制度引而不发,一切都在暗中做准备工作,当时机成熟时才能迅速推出,以减少察举制带来的麻烦,毕竟察举制存在四百年已深入人心,为避免国内动荡,双方都不得不心翼翼。

    不过双方都缺少一个契机,而这个契机目前握在曹丕手上,就是不知道他何时引爆罢了。

    至于三足鼎立的另外“一足”东吴,他们可没闲功夫关注这个,因为他们自身的麻烦,就已经够让孙权头疼的了。

    之前为拿回豫章郡强征五万百姓的恶果可先不谈,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面对明晃晃的刀剑,百姓们就算有再大的怨念,也只能默默的忍着,而季汉之前颁布的贸易禁令,才是让东吴必须解决的头等大事。

    长江自过宜都后水势就变得宽阔平缓,适合大船舶的通行,那地处长江中下游的荆、扬二州的水利运输业自然就发达,也造就了长江沿岸的经济繁荣。

    扬州的水产,木材,漆器等特产运送到荆州,然后再从荆州购买江东所需的粮食,家具,蔗糖、白纸等物品,以满足东吴的征伐和日常所需。

    可以很负责的,没有荆、扬两州的贸易所得,东吴根本无法剿灭山越,因为随着季汉商人不断拥入,被孙权玩坏的江东经济正以rou眼可见的速度恢复,毕竟大量的财富、粮食、新货币的拥入,江东想不安定都难。

    不过随着长江水运被断,导致东吴大量货物堆积在府库中,尤其是防水的漆器、以及江河湖海的水产等物。

    益、荆二州多梅雨气,很多木制或金属构件十分容易受潮从而氧化损坏,所以那具有防水能力的漆器自然受到季汉士民的青睐,这也是江东税收重要来源之一。

    水产更不用,东吴本身濒临大海就有十分丰富的鱼类资源,再加上江河湖泊遍布,很多江东百姓都靠捕鱼来补贴家用,不然在沉重的赋税下根本难以存活。

    如今双边贸易一停,对季汉来影响倒是不大,毕竟漆器又不是只有江东能产,荆南、南中等地同样能产漆器,虽然质量不如江东生产的好,但满足日常所用倒是没问题。

    至于水产就更不用多,如今交州在手,季汉有不输于江东的海岸线,再加上仆水正如火如荼的开拓中,以后益州也能吃到便宜实惠的海产了。

    但贸易断绝对江东而言是不能接受的,东西卖不出去,就代表着依靠漆器产业链,水产产业链生存的百姓、士商都会损失惨重,大量的手工作坊会破产,靠捕鱼为生的渔民也活不下去,从而导致东吴陷入难以逆转的财政困境。

    至于挖掘内需什么的孙权也想过,可看着剩下的五郡之地,以及仅有百多万人口的东吴,就算范蠡来了也不行啊。

    其实对于这些饶生死,孙权和江东士族一点都不在乎,不过百业凋零就意味着税收要大减,而税收大减就意味着无法维持大军的日常所需,那最后只有裁军一条路可走。

    可现在强敌环伺,一旦他们裁军自废武功,曹丕和刘备肯定不介意在他尸体上踩一脚,所以孙权为此茶不思饭不想的,同样也不再关注外部事务。

    自古以来,当国家陷入财政困境时,一般都会选择加税来走出当前困境,可现在的情况不允许孙权这样做,因为江东的赋税本来就沉重,而凡事都怕对比,一旦再加税恐怕会导致百姓大规模逃离,这样的结果是孙权无法接受的。

    直到现在,孙权才后知后觉的发现,东吴经济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季汉绑架了,魏延用心之险恶让他后怕不已。

    既然不能加税,又要走出当前的财政困境,那就只能效仿季汉进行改革以走出当前的困境,很快孙权就想到一个解决办法——铸大钱。

    孙权也是果决之人,在想到办法后就立即召集群臣议事,并将试图进行币制改革,铸大钱以解当前财政困局的想法告知了众人。

    不过让孙权意外的是,除了诸葛瑾反对,严畯欲言又止外其他人皆默不作声,都以沉默来回应孙权的新政。

    大钱会带来怎样的危害,能走到今这种地位的东吴重臣们一清二楚,但他们不会制止,也不能制止。

    刘备对东吴的经济封锁,已经影响到东吴的方方面面,包括但不限于军事、民生、经济、政治等方面,这就意味着他们若没有应对方法,不出三年,东吴将没有钱粮来维持近十万大军,没有钱粮来给官吏们发工资。

    所以,尽管以东吴的情况铸造大钱百害而无一利,但他们也不得不饮鸩止渴,现在死和将来有可能会死,是个人都知道怎样选择。

    见众文武沉默,孙权直接理解为默认,至于诸葛瑾的反对他视若无睹,于是让顾雍、严峻、张昭等人负责铸造大钱事宜,然后任命诸葛瑾为使者出使荆州,打算再做最后一番努力。

    对此诸葛瑾只能长叹一声,随后领命退去,当初在夷陵离别时的寄语他终究没能完成,他愧对于文长的信任,愧对于那两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先下之忧而忧,后下之乐而乐的警示之言呐!。

    后面的事就很简单了,恢复与东吴贸易之事被关羽、蒋琬、张松等人拒绝,并表示此乃刘备所下的命令,他们也无权更改,若孙权想要重开两家贸易,可去成都找汉中王商讨。

    在得到明确拒绝后,孙权立即命严畯等人开展铸造工作,不知是为对抗季汉的经济侵蚀,还是为了更好的搜刮民脂民膏,东吴铸造了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三种规格的大钱,用来对应季汉银行所发行的金币、银币。

    大泉系列的货币和五铢钱的兑换比例是字面意思,即一枚大泉当千的钱币,可在市场上可兑换一千枚足额的五铢钱,其余的两种兑换比例同样如此。

    而这样的大钱,就意味着只要东吴的印钞机开得够快,民间的财富很快会被搜刮干净,以后导致物价飞涨,略微好转的东吴经济会直接崩溃。

    不过孙权不在乎,士族们也不在乎,在下纷乱的几十年里,他们用这个方法不知道渡过多少次倾覆之危,其他的都是假的,唯有府库里的五铢钱才是真的。

    同时,孙权为了推动大泉系列货币快速普及,特意下发旨意,言明季汉银行所发行的金币、银币为非法货币禁止在市场上流通,若有违反者以投敌罪论处。

    不过为彰显孙权仁德,东吴特地溢价二成收购金、银币,以此来减少士商们的损失,孙权的做法终于在江东挽回了些许名声,虽然看起来杯水车薪。

    而大泉系列货币一经推出,出乎预料到遭到所有饶哄抢,导致大量五铢钱、金币、银币等货币充实了东吴府库,让孙权最近脸都笑烂了。

    然后孙权拿着金、银币找到北方商人,购买了大量的粮食、铁矿石、水泥等急缺的战略物资,这着实让孙权缓了一口气,总算将在悬崖边上的东吴给拉了回来。

    大泉系列货币无疑是一种祸国殃民,百害而无一利的玩意儿,它们遭到百姓们哄抢的原因不在钱币于本身,也不在于东吴,而在隔壁的季汉。

    季汉的币制深化改革,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它统一了辖区内纷杂无序的货币,使物价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持续两年的北伐战争期间,荆州的粮价一直保持百余钱一斛,陇西前线也才六百钱一斛不到,相比陇西曹军千余钱的物价何止低了一半。

    所以从经济的角度来讲,陇西会战每拖延一,曹魏的胜率就越低,毕竟几千里的后勤补给线,会让后方相对较便夷粮价送上前线时翻上几倍,而这是正常的商业活动所产生的附加值,就算喜斩运粮官的曹cao也无可奈何。

    其二,为大规模的商业行为提供了便利。

    自刘备在魏延的建议下,将粮食的收售权,铁、盐、酒、糖等商品等收为官营后,季汉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采用大宗交易的模式来进行交易,一般商品交易规模都能达到几十,上百吨,尤其是在粮食后和铁矿石方面更为明显。

    前者不必多,而大宗铁矿石交易的出现,则是因为在汉中阳平关一带又发现一座型铁矿,而此铁矿并未由官府直营,而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开采权交给中标的南郡马氏,就是马良、马谡的家族来自主开采。

    不过马氏虽然有开采权,但并没有自主销售权,季汉官方会以昨日市场价的八成收购铁矿石,以完成铁矿石的大宗交易。

    魏延这种有违盐铁官营初衷的政策,不过是为了探索私营企业在大汉落地生根的可能性,毕竟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没有进步最终的结局无外乎是腐蚀,衰落,崩塌。

    所以探索企业私营化的道路是非常有必要的,会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始终保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相对公平。

    言归正传

    在大宗交易模式下,成本相较普通交易会便宜许多,自然商业活动产生的附加值就越低,从而使商品的整体零售价降低,所以大宗交易对抑制物价的上涨非常有效。

    不过在此交易模式下,使用五铢钱交易就无比麻烦,这种动辄上亿钱,甚至是十几亿钱的交易让士商们苦不堪言,出门做生意总不可能带上这么多钱吧,所以就衍生出以声誉或第三方担保制度。

    不过这种担保制度,会扼杀商人、作坊的出现,毕竟涉及上亿钱的交易,不可能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这无疑对季汉的经济繁荣造成极大的阻碍。

    因此,当大汉第一银行推出由存量稀少的金、银等金属制成的货币后,大受三国士族、商人、百姓们的喜爱,甚至在西域诸国已经出现正面印有,背面印有字样的货币,可见季汉货币政策的成功。

    其三,对曹魏、东吴的经济的进行侵蚀,前者因为地域大,人口众多,需求旺盛所以不明显,但后者地域,人口少,和季汉断绝往来的苦果已经渐显。

    季汉的币制改革成功,让江东士民误以为东吴模仿季汉进行货币改革同样会取得成功,所以对大泉系列货币充满了信心。

    再加上孙权溢价两成兑换,这种送钱行为哪去找啊,要知道当初季汉兑换现有货币时,一般都是折价兑换,根本就没听过还有溢价兑换这种事。

    因此,大部分人一边高呼孙权仁德,一边拿出家中的货币换取大泉系列货币,只有少部分人在冷眼旁观,眼中的嘲讽以及叹息之色难以掩盖。

    季汉敢这么玩是建立在粮食正向的增长率上,就连前几年的灾年都能保持正增长,可见在均田地的政策下,在配合曲辕犁、农家肥的相助下,百姓们暴发出来的能量有多大。

    再加上还有蔗糖、海盐等硬通货为季汉的货币政策做后盾,所以根本不怕出现挤兑,以及有钱买不到粮食等现象,所以季汉的货币改革不可能出现问题。

    但是你东吴有什么?

    粮食前年才自给自足,今年因为战争的缘故还要依赖进口,要不是靠北方商人走私,恐怕东吴今年要饥一顿饱一顿的等到秋收。

    甘蔗原本在会稽、庐陵、南海三郡有种植条件的,只不过季汉对甘蔗种子把控得太死,让他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连这三地都丢了,种植甘蔗制取蔗糖更是无稽之谈。

    海盐虽然东吴能制取,但卖给谁呢?。

    自从沟滩法制取海盐的技术出现,不管是北方的曹魏,还是东方的东吴,以及发明者季汉都已经摆脱缺盐的困境,甚至都开始出口赚取利润了。

    季汉的出口方向是西边,通过商队运往西域、中亚,或者同周边的羌、戎、匈奴等异族展开以物易物的交易模式,换取极其稀缺的战马、牛羊等牲畜。

    曹魏的出口方向则是北边,通过边境互市同乌桓、匈奴、鲜卑等异族交易,同样换取战马、牛羊等战略物资。

    至于会不会强大异族,这一点季汉和曹魏都没考虑过,这些异族不都是经验宝宝么,就算强壮一点也还不是宝宝一个,汉以强亡不是没道理的。

    而东吴的海盐卖给谁呢,周边又没有缺盐的胡人,内需又挖掘到极限,所以最后只能以市场价卖给季汉和曹魏。

    可这样一来就出现非常尴尬的情况,东吴赚的都是辛苦钱,而季汉和曹魏卖给异族却能赚几倍,相当于一釜盐东吴只赚两成,季汉和曹魏却能赚两三倍或者五六倍,这种贸易差只会让东吴越来越弱。

    如今在粮食、蔗糖、海盐等方面获利都不及季汉十之一二,那孙权有什么资本模仿季汉进行币制改革呢,要知道所有改革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

    所以,东吴模仿季汉的币制改革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最终会以失败而告终,而当出现经济危急时就是东吴崩溃之时。

    不过出现这种情况还早,可以先让子弹飞一会儿,届时只需要一场的失败,将会为这场失败的改革,或者是东吴画上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