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不养废物
书迷正在阅读:公子上朝、虚拟道藏、一婚定情:亿万老公要定你、千古命格之都市传奇、海洋领主:无敌魔能舰队、网游之猎魔术士、柯南里的古美门刑事、少妻狂想娶、不管谁打曹cao,我吕布都帮帮场子、废土狼群:我们来自蓝星
我的姑父叫朱棣正文卷第二百三十一章不养废物蜀王朱椿拿出了一个描金的锦盒,只有一尺见方……毫无疑问,这里面装的就是凉国公蓝玉的人皮。 怎么说呢,徐景昌的心情很复杂。 他也翻看过卷宗,就凭着蓝玉公然索要太师的位置,那就是取死有道。更不要说他的种种不法之行,朱元璋杀得理所当然,扒了皮也是情理之中。 俩字:活该! 但是随着时间流逝,昔日亲身体会蓝玉取死有道的那些人,已经相继老去。大家伙越发记得,他统领大军,纵横大漠,不畏艰难,在捕鱼儿海,大破蒙古人。 自蓝玉之后,华夏大地,鲜有能和他比肩的将才了。 这是个几百年才出来的将星啊! 如此人物,只留下一张人皮,实在是让人唏嘘感慨。 “蜀王殿下,你准备怎么办?” 蜀王朱椿想说什么,但还是看了眼周王朱橚,“五哥,还是你说吧。”他和徐景昌毕竟不熟,没那么大的胆子。 朱橚道:“定国公,你看能不能按照国公礼仪,安葬凉国公?” 徐景昌沉吟了片刻,摇头道:“不妥,此案毕竟是太祖皇帝钦定,御制大诰颁行天下。此刻还不是时候。我想着,能不能就近寻找一处风水宝地,用来安葬英烈?” 朱橚毫不迟疑道:“定国公说了算,我们听伱的。” 徐景昌道:“我来北平也有些日子了,发现昌平的黄土山风水极佳,我准备在黄土山建造一座公墓……主要安葬以身殉国的义士。凉国公蓝玉追随太祖皇帝,屡立战功,又多次北伐,扬我华夏天威,把他安葬在这里,也能震慑宵小,高枕无忧。” 朱椿一听,也觉得不错,“定国公,那我能不能去瞧瞧?” 徐景昌笑道:“当然,请蜀王放心,这地方绝对让你满意。” 能不满意吗? 黄土山名字不起眼,但是在日后却有个名字,叫做天寿山,正是明十三陵的所在地,徐景昌把朱棣的坟都给拿出来了,用来安葬将士,那还能差得了! 其实从心里来讲,徐景昌是不赞同朱棣迁都北平的。 从现有的经济条件来讲,迁都北平,负担太大,几乎要拿整个大明供养,不是天下之福。 如果真的按照徐景昌的设想,把北平发展起来,他还是不希望朱棣来北平凑热闹。 毕竟天子脚下,规矩太大,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按照理想的情况,朱棣最好在中原选个都城……比如开封、洛阳、商丘……当然了,这些地方由于黄河泛滥,也未必合适。 反正这事也急不得,如果财力真的允许,避开主要的大城市,专门建造一个中等规模的都城,也可以考虑。 但不管怎么说,徐景昌先把老朱家的坟地给占了。 黄土山的风水,那是不用说的。 朱椿去了一趟,回来那是赞不绝口,给徐景昌伸出了两个大拇指。 “五哥,就冲这个位置,定国公真是有心人啊!难怪你总是说他好,属实不一般。” 朱橚笑了,“十一弟,我的那本《救荒本草》正是定国公帮忙刊行的,他这个人聪明睿智,主意最多,你有什么想求他帮忙的,只管说就是。” 朱椿犹豫了一下,“五哥,定国公当真能有求必应?” 朱橚点头,“五哥说话你还不信,咱们这就去见他。” 两兄弟一路上不停聊着……蜀王朱椿在老朱众多儿子当中,以忠孝好学著称,他身边聚集了一大堆的儒士,整天在一起讲学辩经,好不快活。 “五哥,你别看巴蜀号称天府之国,其实就是那么一块,往西、往南,都有土司,汉夷杂居,语言风俗各异……当初皇考把小弟封到了蜀地,我就想着花力气讲学,敦睦分化,教导百姓,砥砺正气,使人心归附。” 朱橚笑道:“十一弟好心思,元廷霸占中原百年,不光是巴蜀之地,还有云南,北平等处,包括我在的开封,中原之地,都有不少蒙古人和色目人混居。推行教化,使之归附大明,天下一心,万姓一家,这才是大功德,大造化。” 朱椿脸微微一红,“小弟也只是想略尽绵薄而已,奈何这钱也不禁花啊!” 朱椿跟朱橚诉苦了,当年他就藩巴蜀,朱元璋让户部给他送去了三十万锭宝钞……让他用来赏赐身边人。 “五哥,这点钱我不到一年就花光了,后来都是拿我的俸禄维持,田庄产出的七八成也都用来招待读书人了。小弟属实羡慕,五哥的著作能刊行天下,造福苍生,小弟也想有所成就,方不负皇考希望。” 朱橚听完也很赞同,身为藩王,干点正事,表率天下,自然是对的。 但是听朱椿的意思,这个开销可不小,他也不知道徐景昌能不能有主意……姑且一试吧! 他们俩找到了正在忙碌的徐景昌,朱橚大约一说,徐景昌立刻眼前一亮,大喜过望。 “周王,你不知道,前些时候我还和汉王聊过诸葛丞相治蜀之策呢!没想到蜀王殿下竟然来了。” 朱椿心情似乎很不错,立刻说道:“我在巴蜀的时候,也有许多读书人聚在一起,谈古论今。说起诸葛丞相,无不五体投地。丞相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法令严明,毫不徇私,果然是古往今来贤臣的表率,小王也时常前往武侯祠,祭拜丞相,祈求诸葛丞相庇佑巴蜀之地,风调雨顺,我大明国泰民安。” 听着这位蜀王殿下侃侃而谈,徐景昌不由得皱起眉头。 “蜀王殿下,冒昧问一句,诸葛丞相连年征战,怎么算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啊?” 朱椿愣住,什么意思,难道诸葛丞相不爱惜百姓?又或者这位定国公看不上诸葛丞相?他愣在这里,不知道如何回答。 朱橚微微皱眉,“定国公,诸葛丞相治蜀严明,百姓无不心服口服,虽然连年征战,那也是为了兴复汉室,并无过错。” 徐景昌笑道:“我哪说丞相错了?我是想说丞相治蜀的法子,根本不是什么老生常谈的轻徭薄赋……蜀王殿下,冒昧问一句,你都喜欢和什么样的读书人在一起谈论?” 朱椿脸色微红,犹豫了好半天,才喃喃道:“那个……小王刚刚就藩的时候,请过方孝孺……” 原来是这位老兄,属实有点难以启齿! 不过朱椿能平安渡过靖难,也跟着方孝孺有关。 虽然老方已经成了四大逆贼之一,被朱棣处死了。但是他的门人弟子、亲朋故旧尚在……毕竟朱棣可没有诛灭方家十族。
蜀王朱椿跟这帮人凑在一起,能有这样的见识,那是一点也不奇怪。 “蜀国能靠着益州之地,匹敌中原,屡次出师,战绩不俗。靠的不是这一套寻常手段,毕竟行军打仗是要吃饭的,总不能靠着老天爷降下粮食。我和汉王讨论,诸葛丞相是以蜀锦为核心,发展贸易,赚取军资……他南征蛮夷,带去蜀锦技法,传承至今,恩泽千年,这才是丞相治蜀的关键。” 朱椿目瞪口呆,这不对啊? 他聚拢那么多名士才子,没有谁讲过这种话? 区区蜀锦,能有这么大的用处吗? 朱椿一百个不信……很凑巧,黄观要过来和徐景昌商议祭文的事情,朱高煦也来催促劳力,大家伙凑在了一起。 朱椿也认识黄观,对这位六首魁元的学问五体投地,当即请教。 黄观听完之后,不由得长叹一声,“这些年来,提到诸葛丞相,不是讲他的出师表,就是说他北伐未成,耿耿忠心。至于他到底如何治蜀,还真没有多少人说得清楚。定国公所讲,平定南中,推广蜀锦,以锦资军,属实不算错,只是没多少人注意罢了。” 朱椿当即大惊失色,“黄尚书,难道真是小王学错了?” 黄观怔了怔,无奈道:“也是有些人教错了。” 这下子可把朱椿弄玉玉了。 徐景昌却笑呵呵道:“其实被忽视的何止诸葛丞相?管仲的治国之法,又有多少人说得上来?还有,汉武帝独尊儒术不假,但是彼时替大汉聚敛钱财,置办兵马武器的,是儒臣吗?” 朱椿瞠目结舌,半晌道:“卫霍都是幸进之臣,桑弘羊聚敛盘剥,张汤、主父偃之流,皆是酷吏。” 汉王朱高煦总结道:“反正都是儒家士大夫看不上的,对吧?” 朱椿无奈点头。 朱高煦更是气哼哼道:“可就是这些人,辅佐汉武帝,痛击匈奴,封狼居胥。反而是贤臣名士,众正盈朝,不是岁币,就是割地,脸都不要了。” 朱椿彻底无言,他喜欢读书,有蜀秀才之称,别人都夸奖他,偏偏今天有人告诉他,你读的书都错了,属实有点三观崩溃。 朱橚劝说道:“十一弟,其实你也不用太在意,我编写的书,也不入正途的。” 朱椿更加无言以对。 这时候徐景昌笑道:“算不算正途,也不是他们说了算的。反正现在正是官学改革的大好时机……周王殿下、蜀王殿下,咱们齐心协力,建立新的学堂,讲授新的学问,让那些正统读书人都滚蛋去,你们觉得怎么样?” 朱橚立刻道:“我愿意捐出所有稿费!” 蜀王朱椿喃喃苦笑,“既然是错的,我又何必费钱养活那些废物啊!” 状况是好了点,但依旧要去十来次……大家伙给小的一点时间慢慢恢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