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放眼海洋
第330章放眼海洋 对于朱瞻基的邀请,朱瞻表现得兴趣寥寥。 在他看来,如果只是平定交趾的叛乱,有朱瞻基自己就已经完全足够,根本不需要他横插一手。 要是朱瞻基在有了阿青和郑和船队的辅助下,还做不到平定交趾的叛乱,那他也未免太过废物了一些。 要知道前往交趾平叛,朱瞻基的这一支部队只是援军,真正的主力是永乐九年就在交趾平叛的英国公张辅和黔国公沐晟。 尤其是英国公张辅,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讨伐交趾的陈朝叛军,早已威震西南,令当地百姓和叛军闻之色变。 可以说自永乐二年张辅接替病逝的朱能执掌大军征讨安南以来,陈朝余孽就和英国公进入了反复拉扯的状态。 张辅在,安南望风而降,张辅回京,安南立刻举起反旗闹得风生水起。 以至于英国公张辅自永乐二年起,到永乐十三年张辅被宦官弹劾调回京城为止一共四次征讨交趾,剿灭了胡朝胡季、后陈朝陈季扩等安南势力的叛乱。 如果不是后来出了宦官弹劾的事情,让张辅被调回京城,后面又发生了宣德弃地的事情,导致十几年的征战全都打了水漂,以张辅的能力,完全能够平定交趾,让自唐朝灭亡以来脱离中原独立四百年的交趾重新回到了中华版图之中。 尤为可惜的是,张辅这般名将,却在七十五岁高龄的时候被迫随堡宗北征瓦剌,于土木之变中阵亡,享年七十五岁,次年被追封为定兴郡王,谥号“忠烈”。 其征交趾之功被时人誉为“复我中华数百年之故地”的大功,后世多以张辅不得世守交趾为恨。 可以说有张辅在,平定交趾的叛乱根本不是问题,朱瞻基这次去只要他别瞎指挥,按部就班的配合张辅,就能够混一个成绩不错的平叛军功。 而这也是之前朱瞻之所以提议让朱瞻基去交趾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他是希望朝廷能够稳定西南的局势,进一步开发南洋,让东南亚成为大明下一步扩张的方向。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朱瞻基能够积累一些军功,不至于说和自己差的太远。 真要因为朱瞻基比不上自己守不住太孙的位置,到时候要让自己继位,对于朱瞻来说也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的。 ―――――――――――――――――――― “平定交趾的叛乱……”王府的书房内,孟青鳞听着朱瞻的介绍,了解了这次究竟是怎样一个局面之后笑道:“你大哥这次可算是白捡了一个军功,他根本什么都不需要做,只需要让军队守住沿海的城市,稳扎稳打的推进把叛军往英国公面前赶,就能够让这次平叛取得大胜。 你还真是给你这个大哥找了个好差事,白捡这样一个大功,又能够拉拢军方势力,他的太孙之位怕是稳如泰山了。” “如果我真要争储,他现在就已经不是太孙了,没有必要。”朱瞻摇了摇头,随即笑道:“坐上那个位子劳心劳力,又怎么比得上我做逍遥王爷自在舒服? 天天起的比鸡、早睡的比狗晚,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奏折! 青鳞你知道吗,我爹在爷爷出征的时候监国,每天可是要批两百斤奏折的! 你别看他那么胖,那是病!如果不是我用朱果替他延寿、又帮他调理身体,他也没几年好活了。 这还是太子,大明最有权势的人!所以我是吃的有多撑,才想去坐那个劳心劳力的位子!” “话虽如此,可要是告诉天下人有机会能坐上那个九五之尊的位子,不也还是有无数人趋之若鹜吗?你那个大哥,怕是早就按耐不住想要登基了吧?”孟青鳞坐在朱瞻的身旁,向他调笑着。 以她的眼界,加上朱瞻的介绍,如何能不知道朱瞻基想要坐那个位置的想法。 对此朱瞻只是摇了摇头无奈叹息道:“若是当年,我也会有这个想法,甚至想要和他争一争高下,但如今……劳心劳力的事情还是他们去做吧,我只做我想做的事情。” “你想做的事情?我怎么觉得你想要插手这次西南平叛的事情?”孟青鳞对朱瞻是了解的,她自然看出了朱瞻想要插手西南的想法。 对于这一点,朱瞻并没有否认,只是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不过我的目的不是西南和交趾,而是整个南洋。” 听到朱瞻这么说,孟青鳞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说来听听。” “青鳞你是知道我来自后世的,所以有些事情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执念,也是一种我必须去完成的责任。”朱瞻看向孟青鳞,向她吐露着自己的心声。 孟青鳞和他之间的联系早已紧密的难以用语言来形容,两人更是曾经在血脉、灵魂上交融,一些对于曾经的朱瞻来说不能说的秘密,如今已经事无不可对人言。 只是考虑到其他人的接受能力,朱瞻并没有把这件事说给其他人听,只有孟青鳞这个和他共同经历过生死轮转的人才知道一些真正的秘密。 所以听到朱瞻提及自己来自后世,孟青鳞只是伸手握住了朱瞻的手,随后微笑着看着他。 “对于大明来说……不对,应该说对于这片神州大地来说,现在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和历史转折点。”朱瞻组织了一下自己的语言,随后才开始讲解道:“这个世界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将会进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欧洲人将会因为航海技术的发展开始探索这个世界,发现美洲大陆,证实地球是圆的等等……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机遇,因为这决定了未来四百年的时间里,这个世界究竟将由谁来主宰。 本来东方在过去的两千年里一直是领先的,无论是文化、经济、军事还是科技,我们在过去的两千年岁月里一直领先着整个世界。 但是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我们落后了,而这一落后就是整整三百年的差距,直到三百年后引发了神州陆沉,整个神州大地一片苦难哀鸿时,才有那么一缕星火刺破了黑暗,为这片大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说到这里,朱瞻回忆起后世中华大地所遭受过的那些苦难,纵使八百年锤炼的道心依旧忍不住心潮澎湃。
孟青鳞见状,并没有对朱瞻做出什么安慰之举,只是对他劝说道:“如今时移世易,你也有机会弥补这份遗憾了不是吗?” “说的是,这一世有我在,我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大明重蹈覆辙。”朱瞻很快平复了自己激动的心情,随后便继续说道:“其实这事和我们朱家有着很深的关系,追根溯源的话还要追溯到开国太祖身上,若不是他留下的《皇明祖训》里要禁海,大明也不至于有后来那么多的事情。 不过大明刚开国的时候确实海防脆弱,前有张士诚、陈友谅的部下逃亡海上,后有倭寇肆虐海疆,洪武年间禁海是一个没有办法的办法的事情。 但是到了爷爷靖难成功,永乐朝国力昌盛,这禁海就没有必要了。 这一点看爷爷派郑和下西洋也能够体现出来,虽然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找建文余孽,但实际上要是没有郑和下西洋的收益,爷爷是没钱北征的。 只是可惜,永乐朝的下西洋都是皇家私下里的行为,甚至都不算朝廷政策,所以到了我大哥继位以后这就给停了。 后面几代皇帝也都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虽然后面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的时候又重新开了海,但那个时候咱们就已经追不上了!” 其实大明在海洋问题上的根源并不在于禁海,而是朱元璋农民出身,对于商人和海贸既缺乏系统性的正确认知又有着天然的厌恶,再加上明朝所谓的海贸实际上只是朝贡体系的变种,并不是宋朝那种真正的远洋贸易。 这朝廷赚不到钱又要面对倭寇的袭扰,自然也就维持着高强度的禁海政策了。 然而海贸真的赚不到钱吗?怎么可能!有明一朝,福建东南沿海一带倭患不断,但真倭者不足十之一二,余者皆为大明人士。 其中大部分是海商豢养的打手,主要从事的就是走私和海盗生意,这些人都是刀头舔血的亡命之徒。 这也是为什么到了嘉靖朝的时候,东南沿海彻底糜烂的根本原因,那些海盗都是搞走私的海商自家养的,地方卫所也早被他们用银子喂饱了,又怎么可能去认真围剿? 也就是出了个戚继光,朝廷上又有人支持这件事,嘉靖又想要借着剿灭倭患搞银子,这才把福建的倭患清缴了个八九不离十。 不过这些都是后世的问题,现在大明的倭患早被朱瞻剿灭,就连倭国都快要被彻底打下来了,沿海的那些搞走私的海商如何是大明如今强盛起来的海防力量的对手? 所以现在,对于朱瞻来说,让大明赢得这场竞争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让整个大明从海贸中获得好处,让大明从朝廷到百姓都认识到海贸是可以赚钱的。 只有这样,大明才会把目光从土地转移到海洋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