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历史小说 - 十朝代在线阅读 - 第九十二章秦:杜挚,景监,甘茂

第九十二章秦:杜挚,景监,甘茂

    杜挚生活在战国时期的秦国,曾破魏有功,官拜左司空,同时也是秦国守旧派的代表人物。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甘龙、杜挚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景监(生卒年不详):芈姓,景氏,名监。战国时人。秦孝公宠幸的臣子,曾引荐商鞅。景监,年龄小于秦孝公一岁,做过副将和国尉。六国联盟预谋推平秦国时,景监作为密探为秦孝公探听到这一珍贵的消息,精疲力尽返回秦国报知秦孝公。景监在秦国保守世家贵族与新兴贵族的斗争中,应对旧贵族势力对变法的一次次的破坏和反扑,为支持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并成功训练了秦国的新军队,为商鞅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景监的引荐之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相关记载有:《史记商君列传》:公叔既死,公孙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年龄小于秦孝公一岁,做过副将。六国联盟预谋推平秦国时,景监最为密探为秦孝公探听到这一珍贵的消息,精疲力尽返回秦国报之秦孝公。孝公对其十分赏识,名他亲去内乱魏国以保国安。其间遇到大名鼎鼎的卫鞅,后称商鞅。成功完成使命,使秦国度过危险期。后命为上大夫。曾为商鞅三劝秦孝公。成功为商鞅变法铺路。后为商鞅左右手,以辅内政。一直忠心耿耿,为国为民。他有一妻乃亡友之女,名为令狐。

    景监乃春秋战国时人,《史记》云:“监、景姓,楚之族也。”

    秦国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相当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它。秦孝公对此现状十分不安,决心奋发图强,使国家强大起来。下令求贤纳士,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谁有好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就封他做大官,并赏给土地。诏令发出后,引起强烈反响。魏国有个青年,得知此消息后匆匆来到秦国,这个人就是商鞅。秦国秦孝公即位时,秦国的地位还很低,诸侯大国都看不起他。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

    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

    商鞅离开后,秦孝公很是恼火,对景监大发脾气,说:“你推荐的是一个迂腐呆滞之徒。”景监心里也不好受,就在这时,商鞅再次央求景监引荐他,景监只好答应。

    过了五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商鞅,对商鞅还抱着一线希望。这次商鞅却讲述了一大套三王之道。秦孝公越听越不合口味,虽耐着性子听完了,但又生了一肚子气。秦孝公抱怨景监,景监更恼火。

    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鼓吹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称霸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

    商鞅到秦国后,向秦孝公宠臣景监讲述了自己的变法之道,很得景监信任,于是景监极力推荐。秦孝公求贤若渴,听到景监大力推荐,立即召见了商鞅,可商鞅却大谈五帝兴起的道理,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讲完后,秦孝公才睁开眼睛,对商鞅讲的根本没兴趣。

    商鞅第三次要求见孝公,景监虽有顾虑,但为了国家的前途,还是照办了。这次商鞅讲述了五霸兴起的历史,向孝公宣扬富国强兵之术,说明变法革新的重要性。这次讲的强国,复兴之道,秦孝公越听越有兴趣,两人谈了几天,孝公不知疲倦,反而精神抖擞,兴致勃勃,遂以商鞅之道变法改革。

    秦国通过这次变法,使原本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的“西戎”之国,逐渐发展为当时最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全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商鞅的功绩之大自不可没,景监的引荐之功也常为人们津津乐道。

    甘茂,姬姓,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人,战国中期秦国名将、左丞相。甘茂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1],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前312年,他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他在齐国任上卿,并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甘茂学成之后通过张仪和樗里子得以求见秦惠王,史记中记载:王见而悦之,使将,而佐魏章略定汉中地。汉中沃野千里,为后来秦灭六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且刘邦平定天下也是以汉中为根据地的,可以看出汉中的重要性。

    甘茂能通过樗里子的考核而面见秦惠王,说明甘茂的贤能,因为樗里子被称为秦国智囊,何况外加张仪的推荐。

    后来秦惠王去世,武王即位,秦武王在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觉得张仪不够诚信,于是张仪和魏章离开了秦国。当时蜀地蜀相谋反,武王派甘茂去平定了蜀地,回来后,拜为左丞相。与樗里子一起辅佐。

    秦武王文功武治,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于是对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亦。”意思就是修一条路直通周朝朝都洛阳。

    于是甘茂对秦武王说让他去联合魏国攻打韩国,打通通往洛阳的路。为此甘茂还对秦武王讲了一个故事,希望自己在久攻不下时,武王能够坚持一下,并在息壤这个地方与武王盟约。

    果然攻打宜阳五个月还没有攻下,武王本想召回甘茂,又想到自己与甘茂的“息壤之盟”便让甘茂大举进攻,才攻下了宜阳,打通了函谷关到洛阳的道路。秦武王得以到周地,当然武王在周地举鼎,受伤而亡是后话。

    武王去世后,庶弟即位,秦昭王的母亲是楚国人,也就是宣太后。楚怀王派兵攻打韩国,韩国向秦求救,宣太后因为自己的楚国女子而不救韩。

    甘茂以秦国是韩国的依靠,劝说秦昭王如果秦不救韩,那么韩国以后就不再来朝拜,韩国与魏等国万一形成敌对秦国的形式,那么对秦国是不利的,这样秦昭王才派兵救韩,这也说明了甘茂的远见。

    甘茂与樗里子两人为秦国攻城略地,在白起还没有受到重用时,是他们俩为秦国版图的扩大做了不朽功勋。

    秦国政权更迭,权力中心剑拔弩张,所有人都要重新考虑站队问题。魏冉施展雷霆手段,把亲外甥秦昭襄王推上王座,和jiejie宣太后一起cao纵政坛。秦武王时代的左右两位丞相,樗里子和甘茂,被派出去攻打魏国。

    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安排,因为樗里子和甘茂矛盾很深,各自也都是独当一面的能人,单打独斗容易发光发亮,协同作战注定彼此掣肘。

    魏冉和宣太后不会看不懂这个道理,之所以做出这种安排,大概一来是想把这两位能量太大的外人先支开,自己好好整顿内政,他们打魏国打不打得赢其实无所谓。二来毕竟派出去一支军队,在这个非常时期,指挥权单独交给谁都不能让人放心,所以两位指挥官之间的嫌隙和猜忌反而起到了安全阀的作用。樗里子和甘茂,虽然身在前线,但恐怕谁都没有打仗的心思。甘茂最是惴惴不安,前有魏国要塞,易守难攻,身边有一个跟自己特别不对付的樗里子,大后方有向寿和公孙爽不断说自己的坏话,秦昭襄王也已经认定自己出卖秦国利益给个人谋后路。

    四面八方,里里外外,尽是明里暗里向自己捅过来的刀子。何去何从,实在太难了。

    推想起来,甘茂当时应该有好一番的思前想后,夜不能寐,危机感越来越重,最后把心一横,竟然临阵脱逃了。当时的樗里子应该也没有打仗的心情,看到甘茂跑了,正好有个理由跟魏国议和,撤军回家了。

    当时当地,樗里子也必须要做自保的打算。因为魏冉和宣太后虽然把自己当成重点统战对象,但显然信不过自己。等到秦昭襄王王位坐稳,自己大概率会被投闲置散,那么在这段暗流汹涌的过渡期里,“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8个字才是明哲保身之道,否则的话,只要稍有行差踏错,天知道将来会被做出多大的文章。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樗里子这位秦国宗室元老,无论才干和功勋都让人说不出二话的智囊,确实不再有任何作为了。在他而言,只要不生事,不做事,就不难继续在荣华富贵当中安度余年。至于甘茂这位“羁旅之臣”,世界很残酷,不给他这种选项。更要命的是,他是在前线逃亡的,老婆孩子还都留在秦国呢。

    《资治通鉴》给出的记载只有短短4个字:“甘茂奔齐”,从此就再没有提过甘茂的下落了。但我们的好奇心注定不可能停在这里,所以就有必要借助《史记》和《战国策》,看看甘茂究竟能不能全身而退,秦国又会不会展开追捕,或者缉拿甘茂的家属呢?

    《战国策》记载,甘茂准备逃去齐国,出关的时候遇到了“苏子”。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苏子”到底是哪位苏先生呢?从上下文看,应该是苏秦,但古代主流注释都把“苏子”当成苏代,而且司马迁在把这段文字改写进《史记》的时候,就是把“苏子”直接改成了“苏代”的。杨宽先生有考证说,原始版本应该就是“苏秦”,司马迁搞错了苏秦的生卒年,所以才把“苏子”当成苏代。

    但我们要知道,张仪虽然死去好几年了,但苏秦还活得好好的,所以甘茂在此时此刻遇到苏秦,并不是关公战秦琼那种年代错置。当时苏秦身为齐国使臣,正走在出访秦国的路上。甘茂赶紧抓住这棵救命稻草,跟他搭话说:“您听说过江上处女的事情吗?”

    这又是战国游士的经典话术,先勾起对方的好奇心,然后开始讲故事,最后才讲出自己的意图。甘茂的故事是这么讲的:“江上处女,也就是住在江边的少女,家里穷,买不起烛,总是白蹭别人的烛光,所以其他少女喊喊喳喳,想把她赶走,但她恳求大家说:

    我正因为没有烛,所以常常提早过来,打扫房间,铺好席子,各位何必吝惜这照在墙壁上的一点余光呢如果赐给我这一点余光,对各位并没有任何损害,我的劳动却于各位有益,那又为什么要赶我走呢?’大家觉得在理,也就收留了她。”

    甘茂转而联系到个人处境,说自己就像那名贫穷的江上处女一样,没什么本事,不能被秦国所容,情愿替苏秦打扫房间,铺设席子,但求苏秦不要赶走自己。

    以甘茂一代风云人物,实在把“大丈夫能屈能伸”这句话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话说得含蓄而高明,并不给人穷形尽相的恶感。

    甘茂拿出这样的低姿态恳求苏秦,苏秦应该怎么回答呢?

    如果苏秦心地善良,情商不高的话,大概会说:“好吧,那您就做我的随从吧,我不会亏待您的。”但是,社交语言的要领完全不在字面含义本身,所以苏秦的回答是:“请您放宽心,我会想办法让您在齐国得到礼遇。”

    两人就此分手,甘茂继续往齐国走,苏秦继续往秦国走。苏秦作为齐国使臣,当然有机会见到秦昭襄王,见面之后果然谈到了甘茂。苏秦说甘茂才干不凡,一直在秦国被重用,对秦国的山川险要了如指掌,如果他将来统领齐国军队,联合韩、魏两国来打秦国,恐怕秦国不好招架。

    一席话在情在理,秦昭襄王赶紧讨教办法。苏秦说:“不如拿高官厚禄请甘茂回来,等他回来之后,就把他安置在槐谷,一辈子不准他出去。”

    槐谷,也有版本写成鬼谷,不清楚到底在哪儿,但显然是个与世隔绝的所在。

    事情就这么定了,秦国果然派遣使者,带着相印,去齐国迎接甘茂,但甘茂就是不肯回去。等苏秦回到齐国,开始装糊涂,对齐王说:

    “甘茂是一位贤人,现在秦国请他回国担任上卿,相印都给他送来了,甘茂只是因为感激您的热情接待,这才不肯走的。大王您准备怎么安置甘茂呢?如果您不挽留的话,等他真的回到秦国,以他的本事,掌控秦国军队,这对咱们可不是好事啊。”齐王于是也给了甘茂上卿待遇,好好把他留在了齐国。

    司马迁还补了一笔,原话是“秦因复甘茂之家以市于齐”,这句话很难准确解释,但无论如何,秦国肯定没有为难甘茂的老婆孩子,甚至还给了他们各种优待。这种安排倒也合情合理,既然甘茂不会来了,又得到了齐国的庇护,那就没必要撕破脸,平白激怒这种级别的能人,倒不如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但事情并不会这样结束。《史记》记载,后来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那正是楚怀王刚刚跟秦国通婚的时期,秦楚两国你侬我侬,说不尽的体己话。秦国听说甘茂到了楚国,就请楚怀王帮忙,希望把甘茂送回秦国。楚怀王找范娟,说自己想扶植甘茂回秦国当总理。范娟的回答是:甘茂太有本事了,这种人万一又在秦国得到重用,对楚国可不是好事。

    范娟历数甘茂的经历,一直追溯到甘茂老师史举头上,毕竟史举和甘茂都是楚国人,范娟对他们并不陌生。范娟说到,史举只是下蔡一名负责门房的小官,上不能事君,下不能养家,是个出了名的烂人,但甘茂对他非常恭顺,所以,以秦惠文王的英明,秦武王的敏锐,张仪的挑剔,甘茂为他们做事都能有功而无过,可见甘茂本事有多大。如果楚怀王想扶植一个人在秦国当总理,那么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向寿。

    范娟的言下之意是,论才干,向寿远不如甘茂,论亲近,向寿属于秦国当前权力核心的自己人,甘茂却是外人。所以,扶植向寿既容易办到,又能跟秦国拉近关系,还不至于增加秦国的实力,何乐而不为呢?

    就这样,甘茂一直没能回到秦国,最后死在了魏国,老婆孩子一直留在秦国,后来甘茂的孙子甘罗帮吕不韦办成过大事,成为历史上最出名的几位神童之一。

    甘茂的人生故事就到此为止了,但甘茂讲给苏秦的那个江上处女的故事,好像处处透着怪诞——按说古代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天黑之后大家各回各家,为什么还会聚集起来过夜生活呢?

    尤其是,这并不是达官显贵痛饮达旦,而是一群民间少女,就连最穷的女生都会参与。她们到底在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