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玄幻小说 - 国色芬芳在线阅读 - 偷心贼 二十五

偷心贼 二十五

    赵秉钧(1859年-1914年),河南汝州人,清末民初著名政治人物。在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被提拔重用为第三任国务总理。曾拟订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是中国近现代警察制度创始人。

    人物生平

    赵秉钧是个孤儿,早年丧父,不久母亲又病故,家境极其贫穷,小时连名字也没有,说起他的姓,赵是百家姓之第一姓为姓,名乃天子脚下第一人(秉国之钧),生日是他自定的正月初一,其真实性究竟如何已无从可考。赵秉钧膝下无子女,他先是收养了一个义子,后来另择堂兄的次子立嗣,以续后统。

    迫于家境贫穷的压力,赵秉钧幼年寄居于舅父家。曾在家乡一个仕宦人家做书童,他生性慧黠,强悍而有胆识,颇得主人欢心,因此获得自修学习机会,掌握了一定文化知识。加上自幼聪明能干,学啥通啥,在家乡店铺当伙计时,帮助路过此地的官员修好了一台座钟,从那时起,赵秉钧得到这个官员的赏识和器重,于是就把赵秉钧也带了出去。从此,赵秉钧离开家乡,开始闯荡人生。

    1878年,赵秉钧考秀才未中,遂投入左宗棠楚军效力,赴新疆平定阿古柏之乱,隶张曜所部随军出嘉峪关,进驻新疆,东征西讨,作战勇敢,以马术建长,屡建奇功,因早年作战在戈壁滩曾被风雪掩埋三天,幸得不死,但身体受重伤,落下残疾,据说后果还很严重。收复伊犁时,赵秉钧又参加了中俄边界的勘察谈判。鉴于在新疆平乱的出色表现,赵秉钧被任命为新乐县典史。此间,他以“长于缉捕”而闻名官场。

    赵秉钧介入军政门槛,也与袁世凯有一定的渊源。赵秉钧专攻侦探警察两门,机智殊众。袁世凯小站练兵,慧眼识英雄,将赵拔于草莽,颇受重用,从此赵一直是袁世凯身边的智囊式人物,深受袁的信任。

    1900年,义和团兴起,八国联军入侵。赵秉钧因缉捕义和团有功,颇为袁世凯所赏识,奏保以知州留直隶补用。

    袁世凯继任李鸿章直隶总督位后,奏保赵秉钧为保定巡警局总督,以知府候补,加盐运使衔。赵秉钧任职期间购阅上海书局翻译的外国警察制度书籍,见识渐增。赵秉钧与袁世凯的日籍警察顾问三浦喜传一起,参照东西方国家现成的法律典范,拟定了警务章程,创设警务学堂,选募巡警500人,分布保定城内外,维持治安,成绩昭著。

    八国联军撤退以后,袁世凯任命赵秉钧为天津南段巡警局总办,日本人伊藤次郎为帮办,原田俊三为顾问。赵在天津筹建了中国最早现代警务系统,创办天津侦探队及天津警察学堂。不久将天津、保定两所巡警学校合并,改称北洋巡警学堂,并在各县设立巡警传习所。

    袁世凯调任军机大臣后,赵秉钧在北京创设巡警部,升任右侍郎官职,后清政府改革官制,巡警部改为民政部,将工部、礼部、太常寺、鸿胪寺等归并在内。

    袁世凯要逼迫清廷退位,但又不愿承担骂名,就暗使赵秉钧等人出面。赵秉钧知道这是讨袁欢心的天赐良机,于是格外起劲,逼迫隆裕太后和溥仪下诏退位,隆裕太后只有拖延哭泣。御前会议上,赵秉钧提出,南北两政府同时退位,另在天津组织临时政府。王公大臣默不作声,满洲少年亲贵反对,赵秉钧厉声喝道:“今天开会,明天也开会,议来议去至今都议不出所以然来,内阁只得引咎辞职!”说罢就走,满洲王公贵戚吓得面如土色。事后,赵秉钧干脆直接摊牌,威胁隆裕太后说,如能主动退位,将保证优待皇室,否者革命党催命,“将有不可测之事”。此时清廷实权和军队都牢牢控制在袁世凯手中,无可奈何的隆裕太后只好从命。

    是赵出于对袁的忠心,也是由于职权所任,赵秉钧在劝清廷退位起了很大作用。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把政府第一任内务总长的职位交给了赵秉钧。

    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论功行赏自然少不了赵秉钧,赵在唐绍仪总理内阁中出任内务部总长。不久,唐绍仪被逼辞职,继任的陆征祥又遭到议院弹劾。赵秉钧于1912年8月当上了袁世凯时期的第3任国务总理。在赵秉钧出任国务总理期间,袁世凯一边组织北洋军阀政府,实行独裁专制,一边指使特亲信暗杀革命党人。这时的赵秉钧,自然成了袁世凯的御用工具。

    办警务办得很像样的赵秉钧,为什么忽然有一天做了中国的内阁总理这是因为第1任总理唐绍仪,虽然也是袁世凯的亲信,但不幸的是留学过美国,受美国民主思想的影响,因此跟总统袁世凯怎么也弄不到一起,只好自己开溜。遗下的位置,袁世凯交给谁都不放心,最后把赵秉钧弄成了总理。

    刺宋谜案

    事件起因

    宋教仁是民国初年政坛要人,同盟会元老,他为了实现政党内阁主张,谋合小党为大党,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改组为国民党。国民党的组成,宋的策划和贡献最大,因而成为实际的领导人。

    袁世凯授意赵秉钧加入同盟会,以窥探革命党人内部之虚实,遂与宋教仁交往甚密。宋教仁住在北京城外,经常夜间进城,到赵秉钧密室私谈,至天明始离去。宋教仁以政客手腕推崇赵无所不至,允诺国会成立后拥其为国务总理,甚至选为总统。赵秉钧亦推崇宋为大党领袖,组织政党内阁。宋教仁有时竟将党中秘密尽情吐露,赵秉钧亦告以北洋底细,似亦无所隐讳,由是两人交欢。

    宋教仁谋杀案是民国初年轰动全国的大案要案,而种种风言风语使赵秉钧难逃干系。

    事件经过

    1913年3月20日晚,上海沪宁火车站。宋教仁一行人从候车厅走到检票口,突然,一个身材矮小的汉子从阴影中蹿了出来,对准宋教仁抬手打出一枪,然后飞快地逃出了火车站。消息传开,举国震动,江苏省警察厅责无旁贷,承担起了侦破和缉拿凶手的重任。

    宋教仁谋杀案发生在上海,是由租界巡捕房负责侦破的,从破案开始,中国政府就致力将案子引渡到中国警方审理,在北京的内务部、司法部和江苏警方共同努力,租界巡捕房将宋案所有文件、物证和人犯转交给中方。

    宋案在全国引起轰动,警方收到相关证据材料后,很快查清与赵秉钧和袁世凯有关。举国人心震动,舆论为之哗然。1913年4月30日,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建议袁世凯:“此事只有先免赵秉钧的职,改任唐绍仪,另组内阁以平民党之气,至于赵秉钧有无嫌疑,再待国民评判,庶可缓和。”

    事件影响

    袁世凯采纳了梁士诒的建议,立即将赵免职,初拟由唐绍仪继任,后改为陆军总长段祺瑞暂代国务总理之职,赵秉钧所兼任的内务总长职务,则由次长言敦源代理。

    事件疑点

    赵秉钧为官多年,常年负责警务,民政,中规中矩,没有什么特别劣迹和恶名,他几乎没有杀宋的动机,如果仅以所谓“宋要来做总理,我往哪搁”这种荒唐理由,似乎是难以服众的推论。

    相关史料详细记录了赵秉钧在宋案发生后的第一反应,1913年3月21日上午,国务院正开国务会议,国会选举事务局长顾鳌突然闯进会议室向赵总理报告:前门车站得上海来电,宋教仁昨晚在沪车站被人枪击,伤重恐难救云云。这是北京方面得到的有关宋教仁遇刺消息的最早电报。赵秉钧总理大惊失色,当即离席,环绕会议长桌数次,自言自语:“人若说我打死宋教仁,岂不是我卖友,哪能算人”各总长相顾均未发言。这时,忽然接到通知,袁世凯请赵秉钧总理,赵秉钧即仓皇去见袁世凯。

    从这些现场记录来看,宋教仁被刺似乎出乎赵的意外,事先他并不知情。如果他事先与闻刺宋计划,则决不会有此强烈意外之感,以致严重失态。

    赵秉钧之死

    第一届国会选举,由于袁世凯和赵秉钧们还不知道怎样cao控,结果让国民党占了便宜,捞去了近半数的席位,成为国会第一大党。宋教仁踌躇满志,准备进京做总理了。没想到,半路杀出个武士英,对着这位国民党最能干的领袖开了两枪,未来的宋总理伤重不治身亡。消息传开,举国震动,中央政府当然要江苏地方严查,务必缉拿凶手,江苏警察厅也就真的严查,结果还就真的查出了凶手,一步步追上去,发现背后指挥者为应桂馨,并查出了应跟内务部秘书洪述祖和总理赵秉钧的往来函电多件。就这样,赵秉钧有了嫌疑,然后,武士英不明不白地死了,应桂馨不明不白地死了,最后,赵秉钧也不明不白地死了。

    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后仅3天,上海警察便抓住了线人应桂馨与凶手武士英,效率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凶手武士英、谋杀犯应桂馨被捕后,在应夔丞家中搜出赵秉钧给他的密电码一册及密函一件,还有内务部秘书长洪述祖指示应桂馨行刺的函电多件。因此赵秉钧引咎辞去总理职务。此后,应桂馨从上海越狱逃往北京,向袁世凯索要暗杀宋教仁的酬金和被许诺的官职,袁世凯亲自派军政执法处侦探长郝占一,在京津铁路沿线的杨村,用电刀将应桂馨杀死。赵秉钧对袁世凯这种言而无信的行径和毒辣的杀手颇为不满,一面私自发电通缉暗杀应桂馨的凶手郝占一,一面当面抱怨袁世凯说:“你这样做,以后谁还敢给你办事”

    袁世凯佯装不知推脱罪责,表面上对赵秉钧仍保持和气,又将赵秉钧改任为直隶总督。但他在心态上已对赵秉钧产生了反感情绪。仅仅过了10余天,1914年2月27日晨,赵秉钧的私宅中传出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嚎。“总督病死了!”消息不胫而走,此时的赵秉钧只有55岁。当时,各大报纸的报道是,赵秉钧在天津直隶总督署突然中毒,“腹泻头晕,厥逆扑地”,七窍流血而死亡。更有报纸写的生龙活现,称赵秉钧之死是“1913年受袁世凯指使,布置特务暗杀宋教仁。案情揭露,改任直隶总督。袁世凯为灭口,次年把他毒死”。

    赵秉钧死后,袁世凯得知消息,立即下令按照陆军上将例从优议恤,特派朱家宝及其次子袁克文赴天津治丧,并发给治丧银10000元。先后派陆军上将荫昌和秘书长梁士诒前往致祭,并送去一幅祭幛,上题“怆怀良佐”四个大字。袁氏称帝后,追封赵为一等忠襄公。面对如此礼遇,赵秉钧之死真是袁世凯暗中谋害吗赵秉钧死于袁世凯之手的说法本来就是一桩历史疑案,并无确凿证据,所谓事出有因、查无实据而已。真正严谨的史书最多只能以“疑似”作结。其实,如果袁真的处置赵,一则可能是惩处其办事不力,二则担心其手中握有不利于袁的把柄,当然也有“灭口”的考量,出自袁的深思熟虑,是雷厉风行还是须仓猝行事,似乎与袁的真实意图无关。

    赵秉钧死前知袁世凯下的毒手,怕牵连家人,不敢声张,只“以葬身陵麓,近先帝为嘱”。赵秉钧死后,他的家人把他埋葬在梁格庄兴隆山南麓的光绪陵附近,将兴隆寺搬迁,寺庙外作为他的家祠,现仍有遗址。

    1914年(民国3年)2月27日,赵秉钧在天津的直隶都督署因中风病逝,享年56岁(满55岁)。赵秉钧孙子赵纯佑1998年5月20日给汝州族人的信中提到,“先祖卒于1914年2月27日,实为2月26日亥末子初,应为阴历二月初二。因督署秘书长于27日始电报袁总统,原电谨称腹泻头晕,厥逆扑地,并无七孔流血而死。后人作传,妄加枝叶,引人猜疑袁因涉有加害之嫌,指为北洋集团离心之始。其实他是死于中风,即今所谓脑溢血,倒卧于内寝室床头侧旁,这是当时家属亲见,并无吐血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