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五章 供应权
食堂那边,有空的妇女们都去帮忙了。 不然,真忙不过来。 除了外来工作的,还有本次来参加庙会的人,都被江宁邀请过来吃饭。厨师火力全开,又架起了好几个锅,都是从村民家借来的大铁锅。 还好,杀的猪多,rou食不缺。而青菜什么的,就是从外村运进来。 拿自己村种的蔬菜炒?恐怕远在县城的刘县长都要跳脚呀! 像隔壁村,就拉来了不少食材,鸡鸭鹅什么的,都是处理好的,不用自己处理,这样方便了很多。 青菜一两毛钱一斤,已经算是提价了的。 阉鸡按斤称,一块钱一斤,也属于给高价。毕竟有些老母鸡才两三块钱一只呢!鸭子也便宜,大鹅贵一点。 “一共122斤,到那边去结算钱。”一位村干部过来帮忙。 拉菜来卖的外村人连忙拿着箩筐到另一边算钱,拿到钱后,一脸高兴。 他家的青菜根本吃不完,得到这边缺菜,立即全收割了。看样子,今天能挣好几十块钱,家里还有呢! 人家双河村这边也说了,连续三天的庙会,天天都要。 事实上,周边两三个村子,已经自发地多种一些蔬菜。他们镇好几个工厂,每天都要消耗不少。 王旭拿到钱后,没有立即走人。 他找到江宁。 “大哥,什么事?”江宁愣了愣,看着眼前这人小心翼翼地递过来一样老物件。 这是一个木凋,看起来像是紫檀木做的笔筒。 最近,江宁也稍微了解了一些古玩的知识。毕竟他现在收到了老物件可不少,之前那位卖货郎,几乎每一个星期都来一次,然后带走一两百块钱。 笔筒的八面开窗螭龙纹,紫檀纹理特征俱全,包浆浑厚,无缝拼接,rou眼极难观测到拼接痕迹。 虽然江宁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也看得出,这玩意的艺术成分很高。 他也不是傻子,没有人会无缘无故送东西的。 王旭听说,江老板喜欢这些老东西,所以特意从村里找来了一件,值不值钱不知道。但既然有求于人,总不能空手而来吧? “江老板,我想承包你们食堂的食材供应,可以吗?”他今天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把食堂的食材供应给承包下来。 自己种菜辛苦,而且也挣不到太多。最好就是从其他人手里收购,然后统一卖给双河村这边。 只要能得到江宁的点头,他绝对发达。 王旭了解过,这食堂每天的食材消耗可不少,他一天挣个十块八块的,肯定不成问题。那么,一个月轻松破百的收入。 “哦?你要干这么个?”江宁有点意外。 毕竟双河村那些笨蛋居然都还没看出来商机,就被你给发现了。他还想着,什么时候村里有人来跟他提这个事呢! 没想到,首先发现商机,是外村人。 “是,求江老板成全。” 江宁把玩着手里的笔筒,笑道:“可以跟你签一年,一年后能不能续约,就看你的本事了。当然,如果供应的食材以次充好,那我这边是可以单方面毁约的。” 就算没有送礼,江宁都愿意给善于发现的人一个机会。 王旭狂喜,连连道谢。拿到了供应权,就意味着每天好几块钱,甚至十多二十块钱的收入。 这是发财了呀! “不用谢我,你能看出这里面的商机,也是你的本事,好好干,诚信为本。跟你说吧!食堂的采购量只会越来越大。”江宁提醒他。 “明白,江老板,我明白的!” 王旭去签了一份合同,拿着那份合同离开双河村,感觉手中千斤重。他们家以后吃粥还是吃饭,全靠手里的这张纸。 回到家,他让自己老婆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 “拿出来干嘛?”他老婆不解。 我都还没让你把刚卖菜的钱拿出来,你反而让我拿钱出来?这是想干什么? 王旭将那份合同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还用手抚了抚:“看到没?” “什么?” 我也不懂字呀!你让我看什么? “双河村食堂的食材供应合同,也就是说,从明天开始,那边食堂的蔬菜、rou食都由我们家提供。你想想,这得挣多少钱?
我采购食材要钱吧?最好还要买一辆车。你快把家里的钱都拿出来,看看还差多少,今天就算是借,也得把钱借够。”王旭解释道。 他老婆瞪大眼睛。 这种好事落在了他们家的头上? “真的假的?你怎么弄到的?”她有点不敢相信。 要知道,自己家和双河村那边,完全没有关系的呀!要真有关系,她也能进矿泉水厂工作了呀! 据说,矿泉水厂今年过年不放假,但人家有200元的补贴。 要是她,她也宁愿不放假,好好加班。 “我不是在村里摸寻了一个老物件吗?就是那个笔筒,人家江老板就喜欢那种东西。这不,我拿去送给他,他就答应跟我们签一年。以后能不能续约,就看我们做得怎么样。” 王旭的老婆恍然,顿时振奋起来。 “哎!当家的,我们家还有631块,3毛,5分。”家里有多少钱,她最清楚,经常数,能不清楚吗? “有点少呀!不够,我出去借一点。老婆,你看能不能跟你爸妈那边借一点,给利息都可以。”王旭说道。 “好,那我现在就去找我爸他们。”她娘家也是本村的,回去也容易。 她虽然嫁出来,但和娘家的关系没有变澹,不像某句话说得:嫁出去的女儿就是泼出去的水! 当天,王旭两夫妇就借了好几千块钱。 说实话,本来是没那么容易借的。但大家一听,这小子冷不丁就拿到了双河村食堂的食材供应权,以后为那边的食堂供应食材。 这肯定是挣钱的,那么,就有钱还,大家才放心借钱给他。 而且,以后可以把自己家的菜卖给王旭。 下午,祭神仪式开始,江宁带着几个村里的年轻人,一起在前面扛旗,后面跟着敲锣打鼓的“乐队”,抬神的队伍,以及道士团等等,浩浩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