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殿试
此时,听到太子太傅的启奏,赵祯微微摇了摇头,面带慈悲:“太子太傅言重了。【】,..这位年轻贡士,初到大殿之上,心情紧张在所难免。朕一问话,不免血气翻涌,呕吐也是正常的。看起来,这考科举,还是辛苦得很,伤了身体。诸位贡士,平日里一定要多注重休息,加强营养,才能来日方长,为我江山社稷建言出力。” 官家一发话,形势斗转,诸位贡士原以为是雷霆万钧到来,结果却是和风细雨,又听到皇帝关心自己的身体,个个感激涕零,立即下跪谢皇恩。 柳明下跪的同时,心中也对这位皇帝好感印象大增。历史上都说仁宗皇帝天性仁孝,对人宽厚仁和,如今亲眼所见,果然是如此。柳明不禁有些庆幸,还好自己没有穿越到嘉靖或者隋炀帝那种阴鸷凶狠的朝代。 殿试终于开始,诸位贡士坐在考桌前,面对着考卷,个个聚精会神,凝思冥想起来。 由于殿试不黜落,只是排名不同,因此考生们的心情还算放松。 考试内容为,一诗一赋一策论,时间是整个白天,在太阳落山之前交卷。柳明知道,诗和赋其实都是重点,重点便是那篇策论。因是官家亲自出题,很可能借此寻找和他想法相同的人才。 柳明做题也是行云流水一般,转眼一个时辰后,便开始主攻策论之题。 拿到策论题目,柳明心里抽了一下“论古今长治久安之道” 这道题目,曾经是汉武帝为了招贤纳士,廷试出的题目,为此吸引了大批如董仲舒般的人才。 除了柳明外,其他的贡士猜测道,这大概是仁宗皇帝想继续改革,因此招贤纳士。想到这,几人眼光都不约而同地瞄向了王安石,心想这位临川贡士那可是改革的达人啊,之前在会馆内宣扬着自己的改革建言。这次,官家亲自出题,这状元也非王安石莫属。 只见王安石做完诗赋,见到那策论之题,联想到当初汉武帝廷试的改革背景,士气大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刷刷地写了个标题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 “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一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余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列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文德殿内,其他贡士还在思考的时候,唯独王安石已经如行云流水一般,将自己的报复和想法,全部附于纸墨。 在这篇文章中,王安石希望首先从政治改革的要求出发,提出了人才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他看来,人才是变法的根本和核心,变法的主体是人,而变法首先也是为了人,人的改变是变法的先决条件和最后归宿。 写到一半,王安石突然发现自己的试卷已经答满了,这策论规定字数也两千字左右。可是两千字对于王安石来说,连个头都没开,他伸手朝身旁的宦官示意,自己需要再备两份答卷。 宦官又拿上了两份空白考卷给他,让王安石可以继续完成他的策论。 主持考试的翰林学士富弼,见王安石这年轻人连要了两张空白试卷,有些奇怪,走上前来,站在王安石身边,看着其所作的策论,顿时一惊,这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实在是惊为天人的文章。 即使在朝的京官们,很少也有人能够像这位临川贡士,看问题如此深刻。富弼看着满心欢喜,心中却又升起一股忧虑。这一旁的柳明,自己的同门师弟,不是落了下风 富弼知道柳明已经连中两元,很有可能成为宋朝开国以来第一位连中三元的考生。如能取得此成绩,自然是脸上有光。可是富弼判断得出来,这王安石的策论,做得实在是异常完美,而且观点新奇。 他略带担忧地走到自己的学生柳明旁边,想看看他的策论做得如何。然而,见到柳明的文章内容,这位大学士眉头凝结起来,眼神中带着疑惑不解。 这柳明,为何这般行事 殿试仍然在进行中,这王安石又要了两张空白考卷,让殿中主考官频频称奇。 一旁的给事中在富弼耳边低语道,“这王安石,莫非写了一万字是否还要给他空白考卷” 富弼低语道:“虽说策论只是两千字。但是我观此人文章写得甚为精妙,见解独特。官家性格宽厚,不拘一格降人才,那王安石想写几张,给他几张空白卷纸吧。” 一声锣响,殿试结束。 深夜,崇政殿内,赵祯坐在案几前审阅着各地的奏章。 此时,已经在门口站了一天的小太监,脸上露出昏昏欲睡的表情,刚刚打了个哈欠,结果脑袋被猛得拍了下。那小太监一激灵,回头看见内务总管冯公公正瞪着他。 冯公公细声细气道:“你是不是觉得累了你看看我们官家,一直批奏章批到深夜,也没有你副样子。” 那小太监低声道:“公公,我哪能跟官家比啊。” 冯公公端着一碗莲子羹,慢慢走到赵祯身旁,轻声道,“主子啊,该歇一歇啦。” 赵祯揉了揉疲惫的双眼,无奈笑道:“歇不得啊,歇不得。你看看,这陕西闹蝗灾旱灾,南直隶又是地方武装谋反。每一件事,都是牵扯着朕的心啊。” 冯公公将莲子羹放到案边,说道:“主子啊,这大宋国几百万号人口,那几百个州都要主子一人来管,奴才看了真是心疼不已。也不知道那些大臣们都是干什么吃的”
“这话不对。”赵祯指着冯公公,告诫道,“两府三省六部,全都有各自的职能,朕现在睡得晚,恐怕那庞籍,那晏殊,那韩琦,哪一个睡得不晚朕了解到,他们一个个,在家都是穿着朝服,是为了怕朕召见来不及换衣服。” 冯公公在旁边歪着脑袋说道:“唉,这庞国公,晏相也是辛苦啊。我看他们也都一把年纪了,胡子都花白了,还这么拼命。大概还是受了官家的影响,勤持政务。要说现在官家治理得好,海内升平,百姓安居乐业。看看这汴京,多么繁华,万国咸通,八荒来凑。官家适当时候,也该歇息了。” 赵祯站起身来,漫步下台阶,说道:“歌舞升平,只是表面。北有辽国,西有西夏,连南面的大理,现在的态度也是说不清楚。你说说看朕该怎么办” 冯公公应道:“主子,我是一个没文化的粗人。伺候您,我还知道些门路,要是谈到国家大事,那可是登不上台面的。” 赵祯宽厚笑道,“好,那谈谈你拿来的莲子羹。”他弯下腰低头用鼻尖嗅着,脸色有些怪异。 冯公公紧张道:“主子,莫非这莲子不新鲜了” “这倒不是。”赵祯轻轻叹气道,“只是朕晚上一直吃这莲子羹,吃得有些腻味。”他摸着咕咕直叫的肚子,说道,“唉,要是吃上一碗热乎乎的面,好了。用那羊rou汤作为汤底,再加上一些辣子,味道鲜美无比啊。”这位当今的九五之尊,边说边咽着口水。 冯公公捂着嘴笑道:“陛下乃是一国之君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想吃一碗羊rou面,这又有何难奴才这吩咐下去人,让御厨给您做去。”说着,便要转身。 “不可不可”赵祯表情严肃道,“刚才我是自言自语,也是一时牢sao,此事不可去让御厨做。” 冯公公奇怪道:“陛下乃是九五之尊,这吃一碗羊rou面,恐怕那平民百姓,也能享受得到。怎么陛下反而不愿意去吃呢” 赵祯摇摇头道:“做皇帝,可不是你想的这般自由。正因为朕掌握着一个国家,那要忍常人之不能忍。你想想看,我要是想吃羊rou面,开了这个先例,御厨会夜夜宰杀,一年下来要数百只,形成定例,日后宰杀之数不堪计算。曲曲只为我一碗饮食,创此恶例,且又伤生害物,于心不忍,因此我宁愿忍一时之饿。” “还是吃这莲子羹吧。反正是填饱肚子用的,没什么区别。”赵祯略微皱了皱眉头,当自己是在吃药,将莲子羹喝了下去。 冯公公见此,伤心得哭了出来:“主子,看来您这么体恤国情,奴才真是心疼的很。当个皇上,连一碗羊rou面也吃不到,这当皇上,还有啥乐趣” 赵祯气得笑了:“瞧你那点出息” 此时,门外有小太监禀报道,“启禀主子,翰林大学士富弼求见。”~搜搜篮色,即可全文阅读后面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