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五华山(一)
简介:位于皖南芜湖市繁昌县平铺镇境内的五华山,是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有名声遐迩的隐静寺,风景奇特的旅游景点,是人们游览观光的极佳处。此文做了系列的介绍。 开头的话 这本小册子虽然简单得很,却是许多人心血凝聚而成的。只是资料实在不好搜集,目前只编撰了这么一点。现在将它呈现在大家面前,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请大家都来关注五华山,把五华山的历史、人文挖掘得更加深入细致,让神奇的五华山释放出更加五彩缤纷的光辉来。 这本小册子,主要是根据茆耕茹教授、杨汉荣先生辑录的史志文献资料,以及有关报刊书籍上关于五华山的文章,还有的就是当地居民们谈论五华山的内容而编撰写成的。为了能让大家方便阅读,本人只做了一些归纳、改写的工作,因此它的内容应该是翔实可信的。 现在的五华山,正在平铺镇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着新一轮的建设。她将以日新月异的面貌迎接着光临她的人们。关于这一系列的建筑,这本小册子只写到2007年度为止,更加新颖的建筑物,只有待将来再编撰五华山的书籍时进行叙述。由于本人水平以及阅历所限,这一本册子上的舛错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关爱五华山的同仁们予以指出,以挨下次撰写时予以纠正。 神奇的五华山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道: 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桔,门深杯渡松。 道人制猛虎,掷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相思谷口逢①。 读了这首内容丰富的名诗,您会对五华山的风景与传说有着神牵梦绕的遐想。五华山啊,你果然有这么可爱吗?现在,我便请您来现场欣赏这座名山。 ①唐代时,五华山属于南陵县,平铺镇叫做谷口。 五峰山下隐静寺 五峰山今名五华山,是五座山峰的总称。五峰拱合之中是隐静寺。该寺历史悠久,曾经名享遐迩,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词相赞。今人茆耕茹先生所辑资料颇丰,因得是诗。 碧宵①空中悬桂月②,紫气③升腾赛仙阙; 行道④鸣磬⑤诵梵音,隐静寺里钟声悦。 注:①②③④⑤是这五座山峰的名字,分别叫做碧宵峰、桂月峰、紫气峰、鸣磬峰和行道峰。 只要熟读以上四句小诗,就会知道五华山的概况。 神奇的五华山 皖南芜湖市繁昌县平铺镇境内的五华山,风景神奇、美丽,环境至今没被污染,仍然清秀幽雅;天生一派独特景象,从古至今致人好奇,引人入胜。踏入其境,常使人留恋忘返。正因为它有着独特的神奇景象,早在公元四百多年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方兴未艾之时,西竺(古代印度)来的神僧杯渡就在五华山建起了寺庙,先后称作“普惠寺”、“隐静寺”。自此佛教在这里繁衍,到了唐宋元明时期,已经成了全国有名的寺院,以致从朝鲜来中华修行的金乔觉,即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首先在这里修行;我国更有不愿做皇帝的“天(太)子”也到这里出家,以躲避“红尘”。九华山兴起以后,这里被称作“江东第二禅林”,名声仅次于九华山。因为它的风景名胜和发生的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历史上曾经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和文章。着名的唐代大诗人李白非常羡慕五华山的景致,他深怀激情地写道:“我闻隐静寺,山水多奇踪。岩种朗公橘,门深杯渡松。道人制猛虎,震锡还孤峰。他日南陵下,想思谷口逢。”谷口,当时属于南陵,是现在的平铺镇。这首小诗,逐一领会的话,五华的神奇,多在其中了。 五华山原名五峰山,是联袂五座山峰的总称。由于山景奇特,显出了不凡的景致,美丽得胜过花儿,所以,人们改称它为“五华山”。进入这里,四周是一片绿色的海洋,毛竹、楠竹各居其点,竟相蓬勃;阔叶树、针叶树皆成浓阴。在这竹的海洋,树的浓阴里,整个山体显得郁郁葱葱。多姿多彩的五华山,将它神奇之处多情地向人们展现,逗得游人兴趣盎然;因为它展现的太神奇了,致使人们不能完全认识,给人们留下了不少的迷。从古至今,这些迷还没有谁能解释得令人信服。 一座水库积蓄着山上的流水,清新碧绿,波光粼粼,这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产物。它不仅灌溉了下游的农田,更给五华山增添了景色。水库的南边,有一处温泉,终年水温恒定不变,里面生活着被叫做“金鬣鱼”的小鱼,它们粗不过小拇指,长不过二寸,在这温泉里异常活跃,要想把它们移居另一个地方,却怎么也养不活。有人将它们送给生物研究部门鉴定,一时却也没说清名堂,这给人们设置了一道迷。 站在主峰顶上,向西眺望,可以一览二十公里外的浩荡长江,因此,主峰又叫“览江坨”。山上泉水丁冬,还有木、米、盐、酱池,相传,当年印度神僧杯渡修建庙宇时,所用物资皆出自这些池里。欲说这是杜撰的神话,可是,至今木池里仍能隐约看见飘着的半截木头,当然是取不着的。关于这点,人们没法说清所以然。 五华山遍布着有趣的地方,数起来,出名的就有四十二处之多,而且都是名胜古迹,各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研究它们的从前和现在,委实令人生趣。 五华山作为早期的佛教发源地之一,有关佛教的传说不仅繁多,而且颇具神奇色彩,许多故事,现在还能找出它的痕迹。了解这些故事,会惊叹这里的佛教深厚缘源。由于种种原因,五华山的佛教到明朝后期,便步入了衰落;在现代政治挂帅的年代里,更落向了寂寞。改革开放以来,五华山的僧人,在原来残存的基础上,又兴起了佛教,每年农历的七月三十地藏王的生日和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观音会,远近的游客和信徒齐集山上来,佛事相当兴盛。为了使五华山的名胜资源能开发成旅游经济,有关部门正扶持五华山的佛教走向繁荣;同时,还在挖掘、编纂五华山的风景名胜和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材料,这些材料问世后,对人们认识五华山,使五华山再度崛起,将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写于二○○五年八月十七日原载芜湖《大江晚报》 隐龙皇帝与五华山 传说从前有个隐龙太子,登上皇位,成了隐龙皇帝。隐龙皇帝登基之后,突然生出一个念头,想与早就死去了的母亲见上一面。 朝中文武大臣急得团团转,就是想不出一个法子。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招了些江湖术士、巫婆、神汉来为皇上办此事,即使不能成,也算是有了替死鬼。术士、巫婆、神汉被招进宫后,知道自己过去那套糊人的把戏无济于事,但也只得假戏真做,作法请灵,说是把皇太后的灵魂请来了。可哪知隐龙皇帝一定要亲自见到母后本人,听到她的声音。那些术士的骗人把戏怎能糊弄得过去!于是,这些倒霉的家伙被杀头的杀头,坐牢的坐牢,充军的充军,还落个欺君之罪。 半年多过去了,隐龙皇帝仍然没见到母亲,思母之心越来越强烈,脾气越来越坏,常痴痴呆呆地一坐就是一个通宵。有时太监服侍得稍不如意,轻者被责,重者打入死牢。搅得宫中上上下下左左右右人心惶惶,朝夕不安。 不久,隐龙皇帝传旨各地,张版公布,广招贤士能人,谁让皇上与黄泉之下皇太后见上一面,高官任做,骏马任骑,外赏金银万两,良田万顷。 接着再说我们繁昌的五华山,那时的五华山可不比如今,当年那才叫气派。从山门起到五华山正殿,长达十多里,一路上尽是大庙小寺的,一庙挨一庙,一寺接一寺,寺庙多得数都数不过来。这么多庙宇中,有数不请的和尚。其中有一人三十来岁,歪着嘴,邋里邋遢,一天到晚东游西逛,从来没正正经经地念完一个时辰的经,方丈寺监也奈何不了他,只是每天早上叫他下山进镇替庙里采买蔬菜。 这天,这个歪嘴和尚担着一副空挑子,嘴里哼着不三不四的小调儿,疯疯癫癫的下山来。一进镇,像往常一样跑到王小二的铺子上,抓起一个大rou包子就往嘴里塞,塞完了,正要拿第二个,回头一看,庙(按:应为店)堂对面一个石柱前,围着一大群人。这歪嘴和尚生性最爱钻热闹,便三步并作两步跨过街,拨开人群,头一拱进入人堆里,抬头一看,原来石柱上贴了一张黄版。他一目十行地看完,便说:“这有何难……!”周围人见他这么一说,个个好奇地瞪着眼睛,心想,这和尚出此狂言,真不知天多高地多厚。于是大家都嘲笑他狂妄。这歪嘴和尚见众人这般看不起他,一气之下,揭下皇版转身就走。 歪嘴和尚一回到五华山,连忙来到师傅老方丈面前,从怀里掏出皇榜交上,师傅接过来一看,吓得面如土色,身子像筛糠一般,忖道:自己虽苦修苦练五十载,还没修炼成这么高深的法力,早闻隐龙皇帝为了见母一事不知多少人吃了苦头,送了性命,这好玩么!于是,对着歪嘴和尚叹了一口气,摇摇头,无可奈何地说了一句:这也是在劫难逃!别的和尚也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好。知道弄不好是要祸灭九族的事,歪嘴和尚见师傅和众寺僧怕成这个样子,不由嘿嘿地笑出声来,正在这时候,圣旨下来了,传歪嘴和尚即刻起程进京。 方丈、寺监和众僧人跪下接旨后,吓得半天也直不起身来,个个全身发抖,那歪嘴和尚不但不怕,反而高兴得手舞足蹈,哈哈笑道:“你们先行回京奏明圣上,贫僧稍后动身,三日后金殿见驾。若误期砍贫僧脑袋就是了!” 传旨官兵走后,歪嘴和尚把方丈、寺监,师兄弟们一一扶起,安慰他们不必担忧,说自己有办法,只是要求开戒一回,请他们备点酒菜,让他饱餐一顿。 方丈、寺监听了这话,虽觉这是犯清规的事,但看歪嘴和尚平常也还勤劳,师徒相处一场,他此去说不定就要身首异处,这最后的请求也只好同意了。 第二天,各寺庙凑齐了一份上好的酒菜,歪嘴和尚酒足饭饱后,谢了众僧,走出庙门,说了声“起!”便腾空而起,脚生祥云,冉冉上升。众僧见了,个个惊得目瞪口呆,个个向空叩拜,齐声高呼:“仙人何时回来?”只听空中答道:“待到五华山上无一片瓦,下无一截砖时,我便回来。”说完后,便腾云飘然而去。 不到一时三刻,那歪嘴和尚就来到了京城,可那队御林兵紧走慢走,还在半路上,待到兵马返回京城,进宫禀报,歪嘴和尚却在京城吃吃喝喝玩玩乐乐足有三个整天了呢! 皇上召见歪嘴和尚,说明想见母后,这歪嘴和尚立即答道:“这有何难?”于是,立即搭起八层金柱、八层银柱、八层木柱、八八六十四层的高台,高台上洒上九九八十一杯皇陵明塘水,九九八十一杯皇陵神道上石狮、石像、石马脚下的泥土,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午时三刻一到,他让隐龙皇帝坐在高台的东南角,歪嘴和尚自己坐在正中,闭目念经诵咒,不到一刻,忽从西北方向飞来一只仙鹤,立在高台的西北角上,歪嘴和尚告知隐龙皇帝,这就是皇上母后的化身。隐龙皇帝一听大喜,连忙上前以大礼拜见后便泪流满面地与母后谈了好一阵子的话。时辰一到,仙鹤便说:“皇儿保重,母后去也!”展翅乘风而去。 隐龙皇帝走下高台回到宫中,觉得刚才虽听见母亲的声音,但不见母亲面貌,真是憾事一桩,若能再见母后一面,那就心满意足了。于是忙吩咐左右,再将歪嘴和尚召进宫去。 歪嘴和尚见隐龙皇帝这般思母,便也同情。想了一会儿后便满口应承下来。随即令人在皇宫后花园辟地八八六十四丈,用金、用银、用铜、用钢、用铁、用瓷、用砖、用石、用冰分别砌上九九八十一级台级,再取九九八十一各不相同名山上一抔黄土撒在台阶上恭请皇上母后驾临。隐龙皇帝一切照办,待到完备之日,歪嘴和尚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的子时三刻,让隐龙皇帝坐在台阶的东南角,歪嘴和尚坐在正中,念上经文后,只见西北角金光一闪,一声巨响,便见一个华服贵妇从空而降,这便是隐龙皇帝的母后。母子相见,抱头大哭,再次相互倾诉思念之情。时辰一到,和尚令牌一响,倏而金光与母后一同消失,一切又恢复原先一般。 按理隐龙皇帝该知足了,可他不,没过几天便又想见母亲,选了个黄道吉日,登上高高的台阶,可就是毫无动静,便令左右再将歪嘴和尚招进宫中,可找来找去,歪嘴和尚连个影儿也不见了!又令御林兵到各处去寻找,还是找不着。 隐龙皇帝找不着歪嘴和尚,半年多来无法见到母后,心里实在凄苦,想想自己是一个堂堂的皇帝,还不如一个和尚,当这皇上有什么用,他想来想去,一直想了七七四十九天,觉得出家做和尚的好。一心想到五华山修炼,只要修到一定的法力时,就能时常见到母后。一日隐龙皇帝脱下玉带、龙袍、冲天冠,穿上粗布短衫,麻耳草鞋,潜出京城,直朝繁昌的五华山奔来。 文武大臣一见皇帝出家做和尚去了,便都惊惶,大家决定,还是恭请皇上回朝,于是,便带领御林兵一路追赶来。 这时五华山方丈、主持们一听说隐龙皇帝要来本山出家,文武大臣不依,正带领官兵一路赶来,感到大灾大难就要降临。便慌慌忙忙地将众僧召集一起,每人发了一点盘缠,让众僧赶快逃生。然后,几把火就把五华山所有寺庙烧了个干干净净。 等隐龙皇帝赶到五华山时,原先十里寺庙尽为灰烬,便感到断了见母之路,非常凄惶,心想不如到黄泉之下与母亲朝夕相聚在一起吧,于是,便在寺庙的废墟上吞金而死。 隐龙皇帝死后就葬在山中,所以,五华山上有一座太子坟,他是皇帝,为何称太子坟呢,这是民间按老太后的口吻称他的。所以这名称一直延续到现代。 ——摘自《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芜湖分卷》第360至363页 白茅碧流收集整理黄山书社1997年版2004年9月8日录入 杯渡其人 杯渡是印度高僧。他是什么时候到中华的,没有确切记载。人们记得杯渡在中华时候的年纪,约莫四十岁左右。他逝世的时候,是在中国南北朝的宋朝第二代皇帝刘义隆的元嘉三年。即公元426年。 杯渡的真名叫什么,也没有确切记载。因为他常常将一只木杯浮在水中,自己坐在木杯里,漂行天下,所以人们只叫他“杯渡”。 杯渡从印度来到中华,是为了佛教的传播。因为他具有神奇的特点,在中国的佛教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他在中国,实际上是个行脚僧(用步行传播佛教的僧人),到处传播佛教。他随身只带有一支锡仗,一个芦苇编制的圌(船chuan)子和一只木杯,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东西。锡仗是和尚行路时护身的武器,也是他背圌子用的“扁担”。圌子是普通盛谷物的器具,江南人叫做小扁子,大约就是他休息打座用的坐垫;木杯虽然不大,却非常神奇,竟是他在水上行走的交通工具。 杯渡具有很深的佛法,他不仅自己非常神奇,随身所带的东西也神奇得很。他的生活起居,行动习惯,神秘莫测,喜怒不均。他穿戴褴褛,甚至衣不蔽体。寒冷的冬天常常破冰洗浴;有时竟穿着鞋子上床,有时却赤着脚进入闹市。也不怎么吃斋,与凡人一样,酒rou荤腥,照吃不误。人们请他吃饭,有时应允,有时不允。他的行踪也不一定,有人找他,有时应召,有时不应。因为他还有扶贫济危、除暴抑强的作为,又神秘莫测,人们常常把他当做活佛。他这样的特点,为人们塑造南宋佯狂入世,除暴抑强,扶危济困的济颠和尚,塑造了原形,奠定了基础。 杯渡刚来到中华,最初寄宿在北方一户人家。这家有个金像。一天,杯渡将这金像窃取而去。这家主人跟在后面撵讨,企图拿回来。主人看着杯渡不慌不忙的行走,便骑着快马跟在后面追赶;可是马总是撵他不着。一直撵到了孟津河口,杯渡将木杯放进河里,自己乘了上去,不动手脚,不借风力,轻捷如飞,片刻时间便到了对岸。之后,他便乘着木杯从水路来到了京都,即现在的南京。那时候叫做建业,是南北朝的首都(所以又叫做“京都”,或者单称为“都”)。 他到了建业,来到延贤寺法意道人那里。法意让他在另一个房子里住着。时间不久,他去延步江,用木杯在江边浮水,有人请求杯渡带上自己,杯渡不肯答应,他自己将两足抱入怀里,顾盼四周,逍遥地唱着小曲,木杯随波逐流,往广陵(扬州)去了。 来到广陵,遇到一位姓李的人家正在办持斋饭,这家和来吃斋的人都不认识杯渡,杯渡直接进入了大堂,坐上了斋席。众人看他行貌简陋,举止不修边幅,都不尊重他。主人见他把芦圌子放得有些碍事,想把它移到墙边。可是,许多人竟没有移得动。斋饭过后,杯渡却轻飘飘地拿着它,挂上锡仗走了。临走时,杯渡笑着,莫名其目的说:“四天王李家。”当时有一个不更事的孩子,看见他芦圌子里有四个小孩,身长数寸,面貌端正,衣裳鲜洁。说给众人听了,于是,众人跟在杯渡后面追寻,却追不见了。以后的三天里,却总是朦胧地看见杯渡坐在房子西边的树下。于是,李某向树下跪拜,请杯渡到他家里来,他要永远供养着。于是,杯渡来到李家。 杯渡吃喝,不忌荤腥,与普通百姓没有区别,还常常表现出一些神异行为,在当地影响很大。沛国衮州刺史刘兴伯派人请他,他背着芦圌子去了。刘兴伯听说他的芦圌子神奇得很,想看个究竟。可是十多个人都没拿得动。他亲自到芦圌子跟前视看,却只见是一个破败的芦圌子,没有任何神奇之处。从刘兴伯处回到李家后的第三十日,吃过早饭时,杯渡对李信士说,请他赶制一件新袈裟。可是,到了中午袈裟仍然没有做成。杯渡便从他家走了出去。到晚了也没回来,这时候李信士的家里和房前屋后,都有异常的香气。李信士觉得奇怪,到处寻找杯渡。一直寻至房后北边一处岩石上,见杯渡睡在一件破旧的袈裟上,头向着前(大约是南方)脚在后(可能是北方)的已经死去了。然而他的身边,都有美丽的莲花围护着。这些莲花鲜丽极香,只一天功夫就枯萎了。于是,李信士和他的邻居便将杯渡殡葬了。可是,没过几天,却有人看见他背着圌子往彭城(现在的徐州)去了。 既到彭城,遇到一个叫黄欣的普通百姓。黄欣深信佛法,见了杯渡便拜,并且请回家里。黄欣家非常贫穷,只有麦饭可吃,而杯渡怡然高兴地吃着。这样的过了半年以后,杯渡向黄欣说:“你给我准备三十六只芦圌子,我需要用。”黄欣说:“我这里只有十多个,我家贫穷,无钱去买,可能办不齐。”杯渡说:“你在家里寻一寻,你的家里应该是有的。”于是,黄欣即在家中寻觅,果然得芦圌子三十六只,只是多是破败的了。他把芦圌子放在堂前,才一转身,杯渡说:“你再去看看。”黄欣再看时,这些芦圌子都变成完好的了。于是,杯渡把这些芦圌子放在一起密封起来,而后叫黄欣开启。黄欣打开一看,盛芦圌子的器皿里,尽是钱币,足有好几百万之数。知道的人都说这是杯渡用的分身他土的法术,得到了钱财。杯渡把这些钱财全部送给了黄欣,黄欣受了这些钱财后,便用这些钱财为杯渡的佛事做了功德。一年以后,杯渡辞别黄欣出走,黄欣为之备办了粮食,准备给他带着。第二天早上,黄欣见粮食都还全在,而杯渡却不知道上哪里去了。 一个多月后,杯渡再到了京城。当时潮沟有个人叫朱文殊,深信佛教。杯渡常常到他那里去。这一天,朱文殊对杯渡说:“求您度我,让我脱去凡身成为僧侣啊。”杯渡不答。朱文殊大喜,说:“佛法默然,即为允许哎!” 有一天,杯渡出游到了吴郡(苏州),遇到一个钓鱼的人,便向他讨鱼。钓鱼的人拿着一条鱼喂给他吃,意思是看你这和尚究竟怎么吃鱼。杯渡接着鱼,放手中把玩,又把它放进水里。又走了一程,他看见一个用网捕鱼的人。杯渡又向这位捕鱼的人讨鱼。这位捕鱼的人不仅不给,还不干不净地骂他是荤和尚。杯渡便在路上捻起两粒石子扔进水里。一会儿,两头水牛在水中打起架来,把鱼网打了个七开八裂。鱼网碎了后,捕鱼的人再看水中,根本就没有水牛,再看路上,也没了杯渡的影子。 当时有个外国道人名叫佉吒,寄住在京城长干寺里。有一天来了个客僧,名叫僧悟,与佉吒同住一个房间。夜里,僧悟见佉吒拿着寺里的刹棒,便上了云天,一会儿功夫又下来了。僧悟看得清清楚楚,可是不敢做声,然而,对佉吒却敬爱有加。当时有一个叫张奴的人,不知道来自什么地方。他终日不吃什么东西,冬夏四季只穿一件单布衣,却长得肥胖精神。佉吒走在路上看见了他,对他欣然而笑。说道:“我在东方见到了蔡豚,在南方听说了马生,在北方遇到了王年,今天就要会见杯渡,你和我一起见他吧。”张奴指着槐树唱道:“蒙蒙大像内,照耀实显彰。何事迷昏子,纵惑自招殃。乐所人少往,苦道若翻囊。不有松柏cao,何用似风霜。闲预紫烟表,长歌出昊仓。澄灵无色外,应见有缘乡。岁曜毗汉后,辰丽辅殷王。伊余非二仙,晦迹于九方。亦见流俗子,触烟致酸伤。略谣观有念,宁曰尽衿章。”佉吒说:“以前看先生禅思悠远,似在云雾之中,一个打坐,就是百年,大慈大悲,甚至悲悯枯骨。”亦题词唱颂道:“悠悠世事,或兹损益。使欲尘神,横生悦怿。惟此哲人,渊觉先见。思形浮沫,瞩影遄电。累踬升华,蔑丑章弁。视色悟空,玩物商变。舍纷绝友,断习除恋。青条屈荫,白茅以荐。依畦啜麻,临岩饮存。慧定计照,妙真阅眷。慈悲有增,深想无倦。”说罢各自离去。之后一个多月,便不见了俩人。人们传说,僧悟与张奴去了南岳,就没有归来了。而张奴与杯渡相见时,两人有着一些叙述,但是人们听了,却不懂他们说了些什么。 杯渡在京都住了一段时间,行踪不定。南门有位姓陈的人家,家道颇丰。将杯渡请在家里,精心供养。却听说市里又有一位杯渡。全家不信,便派人去市里观看,果然见市里的杯渡与家里的杯渡完全一样。于是,陈家特别为杯渡制作了一盒蜜姜,并且拿把小刀和熏香的手巾给他吃蜜姜。陈家有父子五人,派了两个去市里观看。见市里的杯渡吃掉了蜜姜,其他东西仍然放在面前。连忙回家观看,家里杯渡面前还放着蜜姜、刀子和手巾,却说:“刀子太钝,要磨一磨才好。”那两人再去看市里的杯渡,回来说:“杯渡已经到灵鹫寺去了。”家里杯渡向陈家要了两张黄表纸,在上面写字,人们看了,却不识得。杯渡将写好字的两张纸背面与背面合起来。陈家主人问道:“上人写的什么书?”杯渡不答,大家不知道他这样做干什么。 吴郡(苏州)人朱丽期与同伴数人,从朝鲜(高丽)乘船回来。遇风飘泊,船航行了九天,来到一个大孤岛上,岛上有高山,他们弃船步行了十多里,听见有磬声,他们知道这是和尚念经所敲击的乐器。于是,循着声音走。没多远,见一座寺庙,七宝庄严。寺里有十多个和尚,都是石人。他们向着石人礼拜。拜过后,又往里走,才看见真的人。寺庙里的人为朱丽期等人置办了吃食。他们吃过后,向和尚们磕头,请求回京城来。这些和尚们却说:“这里离都城,二十多万里。但是,你们不必担忧回去不快啊!”说过指着墙壁上的一个袋子、一根锡仗和一个钵盂说:“因为你们的来临,杯渡特别将钵盂送给你们。”说过,写了一封信,又给了一根青竹棍,于是,对他们说:“你们把这支竹棍放在你们乘坐的船前水中,将船封闭好,坐在里面,不需要费任何力气,就能让你们很快地达到京城。”众人听了,遵照所说,来到船上静坐。只听得船从山顶树木上经过,听不见水的声音。三天后,船停了下来。他们出来一看,已经在南京的秦淮河里了。他们驾着船,行到了朱雀门,见杯渡禅师骑在另一艘大船的栏杆上,以锡仗捶打着大船。许多人都在这里观看,朱丽期等人见了,在自己的船上,向杯渡遥遥地礼拜起来。并且将自己的船靠上了这艘大船。于是,杯渡前来取着他的钵盂和书信,把书信打开让人们看时,那上面的字竟无人认得。 杯渡在京城时,常常到山里走动,多使用神奇的咒语。一天,庾常家里的婢女,偷了主人家的东西逃跑,主人追寻不着,询问杯渡。杯渡说:“不用追了,她已经死在了金城江边一xue空坟里了。”庾常不信,亲自去看,果然如杯渡所说。孔宁子当时任朝中的黄门侍郎,在家患痢疾,医治无效,派人来请杯渡。杯渡去后,念过咒语后,对孔宁子说:“难啊!现有四个鬼,都在残截你。”孔宁子哭道:“过去,孙恩作乱,我的家庭为乱兵所破,父母双亲和叔叔都被残害。”杯渡没予治,孔宁子果然死了。 杯渡用神咒为齐谐的妻子治病。病治好后,于南朝宋刘裕隆的永嘉三年,公元426年九月,辞别齐谐再上京城去。临别时留一万钱给齐谐,请他为自己做斋。杯渡走到赤山湖,便患上痢疾而逝世了。齐谐为他做了斋,还把他的尸体安葬在建业之南的覆舟山上(现在江苏省江宁县境内)。永嘉五年,公元428年,杯渡再来齐谐家,告诉他说当年有大凶灾,应该勤修福业(即信奉佛教,大行善事),教他到法意道人那里修葺旧庙,以防御灾患。时间不大。忽然天空中有一个和尚呼叫杯渡。杯渡说:“贫道现在就到交、广(交趾、广东,即南方)之间去,今后不再来了。”齐谐殷勤拜谢,从此杯渡便绝了迹。 人人都听说过“佛法无边”这句话,正因为这样,高僧杯渡有着这么高深的佛法,他在五华山修建他的道场,所需材料、资金和工匠等,都在他高深的佛法中得到了非常圆满的解决。 根据茆耕茹教授编辑的《隐静山资料》改写 二○○八年十月十四日 “第二禅林”的由来 中国佛教在东汉就开始传播了。汉明帝(公元57——75年在位)在洛阳建筑了中国佛教第一寺——白马寺后,汉恒帝(公元146——167年在位)又将佛祠建在了宫中,于是,佛教在皇帝的影响下,逐渐在全国传播开来。 江南的佛教,最早是在东汉献帝(公元211年至220年在位)的时候,北方有一位叫“支谦”的人,开始传播的。当时社会动乱,他为了逃避兵祸,来到了江南孙权管辖的吴地。因为他学富才高,孙权拜了他为“博士”。他在东吴三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