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第二
耿炳文战败,多地失手的战报迅速将前几日的利好消息掩盖,此时的朱允炆,内心焦急,朝廷里甚至开始出现与北边谈和的声音,这让他觉得自己的皇位开始动摇了。政治上的稳定要靠军事上的实力来说话的。 话说建文帝正一筹莫展之际,他儿时的好友,曹国公李景隆私下来见他,因为二人私下其实是表兄弟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太讲究礼节。李景隆也知道朱允炆的性格,知道眼下的状况他肯定会受不了的,此番前来,他是毛遂自荐来的。 朱允炆这是才想起他的这个儿时玩伴从小就表现出对军事的极大兴趣,曾经还在湖南、河南等多地办过团练,自己说兵书读过不下万卷,虽然建文帝自己知道的兵书没有多少,但对他还是颇为信任,再加上李景隆相貌较好,平时也得这些王公贵戚们喜欢,他此次要求主动带兵北伐,为国分忧,自然得到很多人支持。其中黄子澄因为平时跟李景隆走得就比较近,对他更是褒奖有加,齐泰跟方孝孺认为李景隆出身富贵,未经风霜,为人桀骜不驯,难以听谏,纸上谈兵的功夫倒也确实是了得,建议继续用耿炳文带兵较妥。建文帝是个心软的人,这样的人从很多方面来看都不适合当皇帝,他拉不下与李景隆儿时的情谊,还是让他做了这个大都督,起兵五十万整,与燕王一决雌雄。 如果说作为一个帝皇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可能应该是知人善用,如一无是处的刘邦也曾经说过:“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近代上海黑帮大亨黄金荣也说过,人不识字没关系,不会看人是万万不行的。建文帝用人方面的疏忽将直接导致他日后的惨败。 锦衣卫镇抚司,毛骧自从上次集会以来对傅懿鸿是越来越器重了,这次朝廷换将,他也想听听傅懿鸿怎么看。傅懿鸿也说不上来,只是摇摇头而已。其他那些锦衣卫为自己在刚刚过去的中秋收到的黑钱而高兴不已,其实傅懿鸿也有份,只是他不看重而已。毛骧告诉他,让他打起精神,因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即将转移到南方,目前尚不知道哪里会最先开始,但应天府肯定是要重点防范的。因为当年徐达带领毛骧北征时,情报人员早就潜入敌方心脏地区了。像朱棣那样的用兵高手,绝对会将钢钉查到对手的心脏地区。 燕王也知道了李景隆将替换耿炳文的消息,而且最近应天府的一些老臣竟然开始让人与自己通信了,他隐隐能感觉到自己应该在应天府做点什么,将展鹏飞放到南方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特地找来展鹏飞,告诉他自己的安排。展鹏飞本来就是个不太喜欢跟随众人一起行动的人,如果被派到应天府,他将有更多的自由,办起事来也就不必考虑太多束缚。但夜枭的南进,必须将不同的人安置在不同的位置,构成一张收放自如的网,那样整个运作起来才会得到预想的效果。 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军浩浩荡荡从南方出发,一路上尘土飞扬,秩序混乱,在军队管理交流上李景隆向来独断专行,其实他在出征前几天,每天都大宴宾客,喝得是烂醉如泥,所用之将,也是以亲疏而论。朱棣得知线报后大笑不止,对部下说:“军纪不明,威令不行,一也;北平严寒,南卒柔脆,不能犯霜冒雪,二也;士无嬴粮,马无宿藁,不量险易而深入,三也;寡谋而骄,色厉而馁,智勇俱无,四也;刚愎自用,不听忠直,专喜佞谀,部曲离心,五也。” 其实朱棣的笑是很有道理的,除了刚才说的内容,其实李景隆犯得最大的错误就是他根本对这场战争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将复杂的战争当做小孩子打架一般,只要凑齐的人数够多一般总会赢的。五十万大军,每人每天一斤半粮食,一天至少七十五万斤,这还不算战马的消耗。单单粮草的运输供给就会让朝廷一半以上的税赋耗在上面,还有兵器,人员的费用,按这样打,用不了多久,朝廷就会被打空的。兵从来不在多,而在精,能带领三万人横行天下的,那是孙武,能带七万人横行天下的,那是吴起。而且他的五十万人也似乎彼此不愿意分开,几乎都挤在一起,对战略要地却疏于防范,一看就是个门外汉。如果说唯一一点还像军人的话,那就是他把荣誉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其实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完全违反量地度城的准则,也不符合兵家先立于不败之地,再求敌之可胜的原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景隆的心智其实还停留在小孩子阶段,毕竟锦衣玉食出来的,从来也没有受过什么艰辛。而现代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智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命运,命运决定未来。启用了李景隆这样一个心智不健全的人作为统帅结果其实朱棣基本能够估计出来了,这事实上为他省去很多麻烦,李景隆也将成为正常战争中对朱棣最有利的人。
于此同时,李景隆在兵营里却大放厥词,说朱棣跟耿炳文都是已陈刍狗,打起仗来畏畏缩缩,只会贻误战机。待他合围北平之日定要生擒朱棣。原话被展鹏飞的密探收集到,飞鸽传书给他,展鹏飞暗自心想:这小子哪来的自信。因为这个世界上充满自信的就两种人,真正的天才,真正的蠢材。他很期待他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