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未雨绸缪争先机
谢林道:“启禀将军得知,这些时日城外陆续投附的民众已经聚集了不下两万人,而临朐毕竟城小,早晚还供奉大军用度,每日糜耗甚多,照此下去不出四个月就将钱粮耗尽,属下恳请将军早做准备。” 于志龙、方学、吴四德等听了后都不禁皱眉。当初得城后,众将立时分了县库财物和粮食,要不是于志龙想到必须给县衙留下些日常用度,专门奏请了刘正风同意,只怕这些日子的县治运作早已瘫痪。 毕竟那些差役也要养家糊口,地方小吏虽然不多,但是他们熟悉地方,在上行下达上必不可少。这些人的作用无法由他人替代,所以于志龙入城后尽量不做大的人事变动,人员几乎全部留用,甚至为了稳其心,还专门增发了一倍的月俸。而且现在投附的民众日益增多,远超预计,如今僧多粥少,长久以往总会坐吃山空。 方学专管靖安军辎重调拨,对每日各项用度自然熟悉,接着道:“我部人马现共四千余人,骑队原有三百余人,现已扩充至五百人,军内骡马也大大增加,每日仅草料、豆饼的消耗就是一个大项,再加上战后赏赐将士,即便我部尽量节省,也架不住长期使用。若无外粮,来年开春时,必闹粮荒!” 时至正四年,黄河涨溢,决堤于白茅堤、金堤。曹、濮、济皆被灾,民众苦不堪言。七月益都濒海盐徒郭火你赤聚众,声势之盛,一时无两。到了八月,山东全境又霖雨绵绵,以致民饥相食。赵石、于志龙所在乡郡亦有大批饥民流徙或饿毙。 “人相食。” 人相食!民之惨! 后世元史屡有所载,但凡能记录在史的,可见当时缺粮已到何种地步! 而在元帝妥欢帖睦尔禀政以来十几年内,史载仅腹里各处就有多起人饥相食的事。 想起饿肚子的滋味,在座的除了谢林,大家都深有体会,每年春荒时,全家老小外出他乡四处乞讨度日,各路、各县皆有。春荒严重时,成群结队,路上饥民络绎不绝。待得青纱帐起,人们能够陆续活着回乡的常常是不足半。回不来的多数是埋骨异乡了!若是遇上大灾之年,没有三四年时光,更是难以熬过去! 至于留下的贫民百姓,为了寻食,不得不到处挖野菜,吃树皮,饿得人们是两眼发绿,浑身浮肿,又不敢多活动,只能躺在家里奄奄一息。 为了填满肚皮,很多人甚至吃观音土。那东西吃了就很难拉出来,吃多了就涨得人肚子滚圆,人最后疼得在地上翻滚,呻吟,不少人胀死为止,难受的滋味无异于上刑! 于志龙、赵石、吴四德等家中都有人因饥饿而死之人,若非实在饥寒交迫,无路可走,他们也不会走上造反之路。 谢林见于志龙默然无语,接着道:“属下与方贤弟曾留心其他诸军的用度和库存,除刘启、秦占山两部外,其他各军的情况亦是堪忧,据探各军每日耗用多缺法度,管理松弛,只怕能有三个月就不错了!” 方学犹豫了一下,道:“眼下城内外投附的各色民众极多,我军辖区内的民众一般多已有暂时安身之地,凡军属、原先的民户等皆分了田亩和山林,只是顺天军其他各部的境况却是不一。” “有何事不可明言?”于志龙见方学吞吞吐吐,奇道,“尽可道来。” “其他几位将军倒也是出了些钱粮周济,安民,只是多专注兵事,对于民生不甚上心,这也就罢了,只是闻有人将城外许多良田划归自己名下,并招募佃户一事。虽然佃租少于鞑子大户,但是毕竟有违顺天王和飞将军的本意。”方学期期艾艾道。 于志龙皱眉,追问:“汝等可亲见?” “不敢瞒将军,属下曾亲与那些佃户面谈,确有此事。” 于志龙转头看向谢林,谢林知其意,点头道:“主要是刘启将军和秦占山将军所为,现其名下田亩有三千亩之多,山林水泽亦不下四千亩。顺天王名下现在亦有数百亩。一应田契等皆在县衙里有备册,属下故此知晓。” 于志龙一时无语,半晌道:“只怕当初各户的献金亦难免被其二人私下扣留不少!” 收纳各大户献金是刘正风指派,并由其属下和刘启等cao作,县衙并未出人手配合,只是提供了一份名单及其地址等。不过谢林有心,曾令亲信自旁观瞧,后至各家查询,大体知晓了钱财数额。再留心观察执行人的动作,果然是发现不少财物直接被刘启等将佐私下扣留。 “确如君言,此数粗估在四成上下。”谢林施礼,简述了当日情形。 “分田立契关系我军民心向背,是立军之根本。如此行事,怎能长久?”于志龙叹了口气。 吴四德在旁听了道:“将军何必与他生气,那刘启等本就是山贼出身,为求己利,这一路来闹出多少事!就是于大头领在时也不过稍稍收敛些,理他做甚?” 看看左右无外人,吴四德再道:“将军有大志,早晚驰骋大军于北地,此等杂碎若自省还好,若是惹了老吴,少不得刀口见血!” “慎言!只是此事未免有损我军恩德,不过一县之地就初现端倪,倘占了路府后,又当如何?” 于志龙说完,想了想对谢林道:“谢县丞这几日多费心,督促人手尽快多起房舍,这霜冻即将到来,无论如何在入冬前须将房舍建完!” “将军放心,属下定竭尽全力!”谢林道,“只是现在城外民众已尽两万人,所需建茅舍数颇大,又短人手、材料,一时不易尽快完成。” 看到谢林为难,方学上前提议道:“不妨将部分民众分至各村中,可暂时借住一冬,同时令本村共同出工出力,多用山石、木料,助其起屋舍,借住之人则帮助村户耕地做饭,喂养牛马。” 谢林一听,这个法子好,跟着道:“此法大善,眼下各村多有从军之人,家中劳力减少,这些流民去了既可缓解其家劳力短少之苦,自己也有了过冬之所。只是还需县里为其补贴一些银两和口粮,毕竟这些流民几乎是白身而来,若没有资助,一定度日艰难。” 于志龙听了是好法,转念一想,问道:“不知我部的存银还有多少,近期各处用度甚多,还能支持多久?” 方学答道:“银两等尚有约十万两,最多不超过三个月就会告罄。” “眼下外来人口激增,各项物资一时难以周全,单凭一县之地根本无法满足长期需求,现在城内的米粮和柴薪、食盐、布匹等的价格已经上涨了两成,眼看冬季快要来临,若再无有力措施改善,届时物价飞涨必成定居。”谢林接着道。 吴四德奇道:“我们手中有银两和元钞,难道还愁买不到东西?” 谢林微笑道:“若是以往,诸物流转无碍,本地不足之物自有客商自外地运来,但如今各处道路皆被鞑子封堵,一应物资进不来,出不去,本县即使储有再多的粮米油盐也架不住这样消耗;若市面上物少,百姓自然愿意多付银两抢先购得,而商者求利,囤集居奇或哄抬物价等事皆是寻常手段,如此一来,物价必然被抬高。高物价又诱使民众追购,从而引发物价愈高,两者互为助力,是以富愈富,贫愈贫。若无得力措施,必成死结。” “谁敢趁机谋夺民脂民膏,老吴第一个砍了他脑袋!” “本县以前也曾这么想过,做过,只是最终效果实在是—”谢林苦笑着摇摇头,“商人逐利,天性使然,甚至一些权贵豪富都会趁机插手,不赚的盆满钵满是不会停手的。当初本县的达鲁花赤乞蔑儿以权敛财,短短数年就能广聚良田五千亩以上,至于其他蒙人大户的田亩总计也不下于三万亩。本县也曾拟发通告,规定市价,严禁商家私自上涨物价,但有所违者,或笞或拘,或抄家充公等,只是此法只能用于一时,治不了根本。而蒙色大户权贵又皆非谢某所能治,后只能尽量从邻县请调急缺物资救急,可惜周转缓慢,且受人掣肘,往往效果不佳。”
吴四德挠挠头道:“要是连官府都束手无策,难道就眼睁睁地看着百姓受苦?”谢林无语。 于志龙怎么也没有想到,今天居然还上了一堂经济课。自己前些日多关注军事,确实是疏于此事了! 经济运作规律和经济杠杆是一门大学问,于志龙也不是万事通,仅通概略,至于吴四德这样的粗人就更是门外汉了! 于志龙转头问身后的孙兴:“近几日其他各县商者来此的情况可有变化?” 孙兴送走朱得禄后,早已回转,一直在于志龙身后。听得于志龙问询,想了想道:“自战前这来往的商者就大大减少,但是还是有一些,战后这几日来此的商旅已经基本绝迹,进城卖货的多是县外的本地人。” “据斥候报,益都和莒州的官府已经禁止客商走临朐的官道,如谢县丞所言,米粮和食盐等的管制更是严之又严。只有一些小商贩偷走小路,绕过管卡,能够来此,不过这货贩之物不多。”孙兴再道。 “官道被堵,商路不通,长此以往,民生奈何!”于志龙皱眉道。 “鞑子那里有能人啊!”于志龙一时默然,想起前番诸将议论,愈发觉得事态严重。 益都路如此做,是逼得顺天军主动出击,可现在大战刚刚结束,无论实力和准备皆不足。 “南北鞑子有何动静?”于志龙问询。 “益都城外的官道处已经被鞑子扎下十几座营盘,大者千百人,小者数百人,彼此互为依托,四周的汉军、义军等则不断地进驻城内。总数不下万人众!”孙兴回道。 “至于南边,早有莒州汉军扎下一座营盘,据守山川险隘,观旗号不下两千众。”孙兴接着道。 于志龙和吴四德半晌无语。行军作战首重后勤辎重,如今鞑子直接将整个临朐县城的民众完全变成了一个大包袱,这是阳谋,非得以力破之。此事拖得越久,对己就约不利。 于志龙此时颇感无力,作为顺天军一个整体,各部在有了立足之地后,头领们之间的嫌隙明显有扩大的苗头,偏偏自己在治政、经济、情报、宣传、将士培训等方面完全是草创,手头人才严重不足。幸好当初招揽了谢林和明雄这两个干才,在治政和士卒cao练上分担了许多,否则单凭自己和赵石等人就是愁白了头发也是无用! 于志龙站起来在堂内来回踱步,众人知道他在考虑今后的路,均静静等待。战后无论是军是政,均事物繁多,于志龙渐渐形成了踱步思考的习惯。 于志龙再次踱步到了帐门口,注视着四周规整扎就的营帐,听着远处的cao练号令声,于志龙沉思良久,待众人杯中的茶快凉了,终于出言令孙兴一一宣诸将过来议事。 “立即召赵石、钱正、纪献诚、常智、穆春、罗成、侯英、明雄来此议事!”于志龙终于开口道。 “再传明士杰、郭峰荣!”于志龙接着道,孙兴接令,安排传令兵立即骑马分头传令。 谢林、方学和吴四德互相对视几眼,感觉于志龙似乎将有些大动作。 不多时,赵石等人纷纷赶至,入了大帐,分做两边,明士杰和郭峰荣则被先引至一旁的小帐等候,待人员到齐,于志龙下令闲杂人等全部退避,亲兵严密警戒,未经许可严禁出入。一帮人议事了近一个时辰,待会散诸将回营后,于志龙又召明士杰和郭峰荣进来,再细细议事了半个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