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四章 黄昏
“要说这评书还是编的故事,历史上汉武帝征漠北,派的是卫青霍去病,他自己待在都城,可没有领兵打过仗。” “是的呀。人家都说霍将军封狼居胥,可没听过汉武帝封狼居胥的。” “要说亲自带兵出漠北的打仗的皇帝,史上只有两位,一个是前明的永乐皇帝,另一位就是当今圣上了。” “哦呦!永乐皇帝就不要提了,他五次出征大半时间都是在草原上游玩的,连瓦刺人影子都没见到的。” “你这话不对吧?五征蒙古可是大胜来着?” “哪有什么大胜啊?要真大胜了,漠北怎么不在前明治下?又哪里来的‘天子守国门’的说法?” 楼下打听争论不止,康熙未出一言,静静品茶听着。 那个松江口音的人,用尖细声音继续道:“要我说,论亲征,还是要看当朝圣上的呀!两征漠北,不但平了葛尔丹,还收了喀尔喀蒙古,自秦至明一直是抵御边患的长城,成了自家内墙,这才是实打实的功绩的呀!” 其余人一阵附和,有人还道:“就是,现在准格尔都被平了,中原自古以来备受北狄欺辱,现在一股脑的,全被圣上灭了,从此我们再无敌手了。” 有一老者道:“现如今,四海皆平,国泰民安,万邦来朝,这是盛世之兆啊。” …… 楼下夸赞,持续了近小半个时辰。 康熙面上微露笑意,而后起身道:“咱们走吧。” 胤祚一看天色,现在正是黄昏,半边天还是火红的,便道:“皇阿玛,现在还没到士子雅集的时候,要不再等等?” 康熙道:“不去了。” 胤祚微感诧异:“皇阿玛说不去什么?” “不去雅集了。”康熙说着出了雅间大门,“马屁偶尔听听还行,听多了容易熏着。” 十四到胤祚身边,埋怨道:“夸得太露骨了,被皇阿玛听出来了。” 胤祚叹了口气:“时间仓促,我给他们讲清皇阿玛亲征的功绩已不易了,哪还有时间教他们怎么拍马屁啊。” 十四不解:“皇阿玛亲征漠北,人尽皆知,这还要讲?” 胤祚给他一个脑瓜崩:“你当平头百姓和京城的官老爷一样呢?老百姓能知道当朝皇帝是谁就很不错了,不少人一辈子没出过江宁城,连长江以北什么样子都没见过。” “啊?”十四张开嘴。 “快走吧。”胤祚说罢也随后出了雅间大门。 回程路上,一行人无话。 西边,太阳已渐渐落了下去,江宁城被城墙斜长的阴影笼罩。 街上的行人渐渐稀疏起来,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已经是不少人家睡觉的时间了。 偶有几个酒楼点了灯火,夕阳下散发淡淡微光,酒楼内外人影憧憧,酒香弥漫,彰显着这座城市的奢侈繁华。 巷角桥洞,衣不蔽体,面黄肌瘦的乞丐闻着酒香,蜷缩入眠。 极致的奢靡与极致的贫苦同处一个镜头中,让人不禁有种荒诞感。 这便是大清盛世吗? 胤祚心里不禁有些感慨。 这里有富商大贾,一掷千金的繁奢;也有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市井;还有躲在桥洞下活得像蟑螂般的贫穷。 极度的贫富差距,这便是大清。 赞是“康乾盛世”也罢,讽为“番薯盛世”也罢,观察的人的阶层不同,造成了观察结果的不同。 大清是极复杂的。 它的政治制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峰,但它的矛盾却也是历朝历代的最高点。 现在不过是康熙年间,四海皆平,天下刚刚有盛世之兆。 然而官场贪腐、阶层固化、军队颓糜、贫富差距、土地兼并等一系列封建社会固有的问题已接踵而来。 纵使康熙之后,有雍正帝励精图治,也改变不了大清走下下坡路的结局,最终又成翻版的明朝。 而想改变这个结局,绝非海瑞所言“一振作间”那么简单。 “六哥,想什么呢?”十四问道。 胤祚回过神来,摇摇头道:“胡思乱想。” 此时他们正走在一个巷子中,迎面遇上一个拿着罐子的男人。 康熙四周都是做百姓打扮的侍卫,足有百人之多。 那男人见这么多人同时出现,楞了一下,而后看他们都是收摊回家的小商贩,便放下心来,说道:“别急着回家,今天盐铺降价了,一百五十文一斤,既然都走到这儿了,还不趁着便宜,去买点来。” 侍卫们敷衍两句,那人心里着急,便拿着罐子,急匆匆的走了。
康熙停下脚步问道:“胤祚,盐铺离这里很近吗?” 胤祚朝那人走的方向指了指:“过两条街就到。” “看看去。”康熙一声令下,整个队伍就朝着盐铺走去。 走过两条街,本来空旷的街道,立马变得拥堵起来。 盐铺门口,密密麻麻堵得全是人,下午他们见的那个伙计,正站在门口,双手放在嘴边,大声喊话,维持秩序。 来买盐的人,人人手上都拿着盐罐子,一个贴一个,垫着脚,伸长了脖子,往门里看。 “不要挤,人人都有的呀!一个个来好吧!”那伙计喊得面红耳赤。 拥挤人群中,有人反向挤了出来,手中盐罐子已装满了盐。 周围的人都羡慕的看着他。 那人挤出来,看着自己手里的盐,满面笑容,双手合十,朝着四面八方不停的拜,不知在感谢哪路神仙。 拜完之后,那人心满意足的提着盐罐子,哼着小调离去了。 一会之后,又一个人挤了出来,也是一脸捡了便宜的笑容,不过很快收敛起来,将盐罐子护在胸前,像是怕谁抢一样,小心翼翼的回家了。 过了一会,挤出来一对兄弟,一人笑骂:“一百五十文一斤的官盐,买的跟私盐一样便宜,这盐铺不知害了什么疯病。” 他那兄弟立马堵住他的嘴,用眼神瞅了瞅康熙一群人。 两人默契的不再说买私盐的事情,商量着晚上做点什么好吃的,一路回家去了。 不知不觉,康熙站了小半个时辰。 李德全找就近的茶铺借来了长条凳。 康熙便坐在凳子上,津津有味的看着百姓买盐后的百态。 胤祚仔细数了,买到盐的百姓,没有一个出来是感谢皇上的,甚至感谢官府的都没有,倒是有人感谢盐商大发善心,不过绝大多数的,都是一脸占了便宜的窃喜,还有些人出来便骂盐商“脑子瓦特了”。 不过康熙却脸上带笑,一直坐了两三个时辰,直至百姓全都散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