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乔姑姑做媒
徐庶冷冷看了一下对方:“这位便是陈群陈长文,其祖父陈寔,父亲陈纪,叔父陈谌,于当世皆负盛名。这颍川学院也有他们陈家一份。” 原来就是那个献上“九品中正制”为世家统治中国提供制度依据的陈群,他搞的这个“九品中正制”,是把选举大权交给了朝廷权贵和地方大族,抛弃了汉代选官中的推荐、考察、试用等好传统,不可避免地逐渐变成高门大族的工具,促进和加速了门阀制度的确立,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出身豪门的子弟有了自恃的门第,就再也不依赖血统以外的条件了,养成了把立功升迁视为有辱门第的羞耻事而不屑于接触实际政务的风气。 久而久之,堕落到毫无治政理事能力的地步。他们不懂世务,“未尝目观起一拨土,耘一株亩;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更不堪世务,“出则车舆,入则扶持,……肤脆骨柔,不堪步行,体羸气喘,不耐寒暑”;因而“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以至于汉族人才渐渐凋零,说他是五胡乱华、南北朝数百年乱的罪魁祸首一点儿都不冤枉。 萧延嗣一下子记起了陈群,说起来萧延嗣同样出身世家豪族,家族倒是和陈群一家相交默契,关系匪浅。两人抡起关系来还是亲戚呢?萧延嗣虽然不同意陈群的观点,但在徐庶面前也不想和他争论,面上却笑容可掬道:“原来是陈长文,真是好久不见了,没想到你还在书院里。” 陈群瞟了一眼,也立马认出来面前这位是自己的幼年玩伴萧延嗣,虽说他信服父亲的眼光,对投靠萧延嗣没有半点兴趣,但对待萧延嗣这样的至交好友,却万万不能失礼丢了朋友的脸面,便施了一个大礼:“延嗣救了天子,斗董卓一系列作为皆是大功于社稷,陈群深感钦佩。只是延嗣对天下阶层之分析,陈群不敢苟同。” 萧延嗣虽然心里对陈群的观点没有半点好感,但脸上却装出如沐春风状:“长文有何高见,延嗣愿洗耳恭听。” 陈群向洛阳方向拱手施礼后,方开口阔论:“自本朝光武帝中兴立国,多赖云台二十八将,而这二十八人多是世家出身,所以本朝立国多赖世家子弟。” “本朝官吏任命上实行察举制度,普天之下,德才兼备之辈多出于世家,因此本朝高官亦多出于世家,官代皇帝以牧万民,亦可看作世家代皇帝以牧万民。且我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学大兴多赖世家传承。总而言之,若无世家大族为立国基石,大汉社稷何以安稳。皇室想要江山稳固延绵万代,世家何曾不愿传承百年流芳后世。” “若像延嗣所形容的那么贪得无厌只懂得欺民害民残民,一代即衰,安能为世家。延嗣对世家兼并田亩甚有非议,以陈群看来,此议毫无道理。那些草民若无世家庇护,轻则因先帝那般横征暴敛而家破,重则因遭遇盗贼而人亡,只有依附世家,为世家耕种田亩,受世家庇护,才能安居乐业。世家得他们供养而为朝廷效命,草民得世家庇护而安保性命,此为一举两得之事,何谈欺民害民残民,此兼并田亩又有何过错?” 陈群说得言之凿凿,似乎很有道理,但在两世为人精研了社会学的萧延嗣眼里,却是不堪一击。萧延嗣早就洞悉“五胡乱华”的根本原因,对世家的成见根深蒂固。但不论是从历史上的萧延嗣,还是现在的萧延嗣,他从来没有接受过世家的熏陶,自然对世家这套理论嗤之以鼻。 萧延嗣深知世家之厉害,不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还是在文化上,世家大族对刘辩日后的统治威胁甚大。 首先在政治上,两汉察举造成了一些官僚世家,东汉时期的豪强官僚世袭化和官职的家族垄断化都已十分明显,同时与中央或地方性的中心权力圈有着割舍不掉的联系,如弘农杨氏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四世五公,而且他们的门生故吏更是遍布遍及天下,门生故吏为了趋炎附势,不惜以君臣、父子之礼事之,甚至“怀大夫之容袭婢妾之态,或奉货而行赂,以自固结。” 在经济上,世家大族占有了极多的土地和劳动力,拥有巨大的财产,为其政治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又通过各种方式不断扩大和兼并土地,再通过土地将农民的人身自由系于己手,这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军事上,世家大族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各种军事行动中,特别是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趁中央政府解体之机扩张私人武装。每一大家拥有的部曲、宾客、家兵的数量很大,往往统辖数千家。 文化上,世家大族拥有左右舆论的特权,如像臧否人物,宣传名教,都为士族所把持,他们特别强调儒家的伦理纲常,以维护自己的地位。其实,豪族和儒学相结合,豪族儒学化是权力的作用结果,本非文化自身发展的必然方向。 思量了这么多,萧延嗣知道这东汉末年世家的强大,为了招揽世家人才,为了不想得罪普天下世家,便不愿让自己对世家的仇视心理传遍天下,就对还想争辩两句的徐庶摇头示意,徐庶见萧延嗣的神态,便闭口不语。 萧延嗣对陈群微微一笑,诡言道:“长文所言极是,世家果是我大汉朝廷的中流砥柱,我也是出身世家高门,今日听陈长文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多年困惑一扫而空,从今之后,我不再冷遇世家子弟,我会将世家子弟敬若上宾。长文,我被太后封为豫州刺史,怎奈我麾下人才凋零,而豫州百废待兴,正缺人才,长文可愿不辞辛劳,为我豫州治中,为我处理冀州政事?” 陈群跟荀彧、荀攸、钟繇都是至交好友,知道荀攸和萧延嗣早就成了保皇党,他同样看好被两人下注的刘辩,便谢道:“将军厚意,陈群不敢推辞,只是我对将军世家的看法有所非议,故此想与你一辩。” 萧延嗣本来就不想招揽这个一心谋求世家利益的世家子弟,但他表面上却不能做出“你不想干了拉倒”的架势,怕落一个嫉贤妒能的坏名声,只得摆出一副求贤似渴、礼贤下士的姿态,再三劝解陈群前去豫州,却再三被陈群刁难。这也难不倒他,在自己的记忆里陈群和自己一直是意见不合,多次爆发争论。好在两人关系亲密,没有因为这样出现分裂。
萧延嗣拍着手笑道:“你陈长文就是嘴巴上不服输,那我今天就和你来辩一辩。你我都是学过前汉史书的,可知外戚王莽夺取政权即位后,为缓和阶级矛盾,托古改制。但由于改制加重了人民负担,再加上天灾,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参加绿林起义军的皇族远支光武帝最后依靠豪强地主的支持,击败了其他的起义军,建立了东汉。 豪强地主一般都是世代公卿的大族,他们拥有私人的庄园和人数较多的部曲。光武帝为了笼络他们,大量任用他们,给予他们高管厚爵,并且和豪强地主结成儿女亲家,豪强地主逐渐成为东汉政府的统治支柱,豪强地主可以视做世家大族的前身。自和帝刘肇以后,继位的皇帝一般都很年幼,于是通过与皇室联姻的世家大族(外戚)逐渐掌握了实权。皇帝长大后,对外戚掌权不满,就依靠身边的宦官向外戚夺权,于是宦官专权。如此反复,形成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恶性循环。” 大汉自光武帝建立以来就成为了世家统治的代表,而且皇族的实力大大得被削弱。皇帝就成为了他蒙的傀儡和代表,看哪个不顺眼了,就换上另外一个。世家大族在与宦官的政治斗争中,虽然数次失利,但其本身却并未遭到毁灭性打击,反而不断发展。 东汉时期以察举制选官,察举制度后来逐渐为世家大族所垄断,成为他们笼络士人,结党营私的工具。士人不再仅仅忠于皇帝,而且还忠于故主(老师或者提拔自己的人,一般都是世家大族),逐渐形成双重君主标准,这为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奠定了文化和思想基础。观东汉末年割据自立的军阀,大多都是世家大族出身。河北军阀袁绍一门更是“四世三公,门多古吏的世家大族”。因此可以说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三国的鼎立是世家大族力量不断膨胀的必然结果。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封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在****制度下的尖锐表现。****制度的完备,使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之手,皇帝成为一切权力的化身,觊觎权力的人,都力图挟持皇帝。豪族政治势力的发展以外戚专权的形式出现,从而架空了皇权。而皇帝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不得不求助于宦官,因而宦官能够专权。 无论外戚或宦官专权,都力图控制皇帝,或拥立幼主,以便自己继续cao纵。他们又都趁权力在手时排除异己,大肆搜括,竭泽而渔。从封建士大夫看来,宦官是身份卑贱的暴发户,所以,在外戚、宦官的争斗中,外戚较多地得到士大夫的支持。 皇帝不能控制外戚,便利用身边的宦官对付外戚,将外戚势力铲除,结果宦官势力慢慢的又强大起来了使得皇帝这一国的最高权利长官不能发挥自己手中的权利,要受制于宦官,于是皇帝又利用外戚的力量压制和打击最后除掉宦官的势力。结果东汉政权就在这种外戚和宦官的不断上上下下的斗争中经历了将近200多年,最后在桓、灵二帝时候终于引发宫廷的内乱,加上黄巾大起义,最终导致了军阀混战、东汉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