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历史小说 - 南北乱世之倾国权臣——高澄传在线阅读 - 第四十八章:有心人寻机趁隙入(一)

第四十八章:有心人寻机趁隙入(一)

    推荐阅读:“世子糊涂!”崔季舒跌足大声叹息,颇有悔之晚矣之色。

    “那你让我如何?”高澄突然一声怒喝,所有隐于心中的无耐、压力和昨日见元善见时的不痛快在发酵了一夜之后彻底爆发了。“难道真的废了她?!”

    这个“她”是谁,崔季舒当然明白。高澄这一怒喝立刻让崔季舒幡然醒悟了,原来世子这么大费周章,又不惜得罪皇后,还损了高氏的利益也要让皇帝改立皇后,这所有的一切竟然全都是为了保住世子妃元仲华。这完全不像是高澄的行事做派啊。

    “郎主可明白?”崔季舒瞧着高澄,又试探着问道,“改立皇后对郎主弊处太多,更对高氏隐患重重。若是真的改立了皇后,世事难料,万一局势突变,后果不堪设想。这些郎主都想明白了吗?”他尽量放缓了语气,不要再刺激到高澄。只是他心里清楚,世子从来做事不犹豫、不反悔。而且,他能想到的,世子几乎不可能想不到。

    高澄伏下身子在围栏上,用一只手臂支着,用手扶着额角,不胜其苦的样子。想了半天才吩咐道,“不要总把眼睛盯在柔然身上。也不必总盯着宇文黑獭。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己的事最要紧。数月不在邺城,有很多事该议一议了。去传长猷、季伦都到东柏堂去。”

    高澄虽然语气有点低沉,但看样子他是冷静下来了。

    崔季舒想着这样也好,这几个人都是心腹,也许倒可以好好劝一劝世子。他记得刚开始世子对于改立世子妃的态度没这么不冷静,甚至表示过,如果真到了万不得已,可以考虑废掉冯翊公主元仲华,改立柔然公主。

    崔季舒满怀信心地去了。

    天早就亮了,元玉仪也早就醒了,但是东柏堂里寂寂无人,她也无事可做,所以也根本就不必起来。她一直躺在榻上,虽然清醒得毫无睡意。只要高澄不在东柏堂,她就是寂寞无边。

    算起来,自从他去了建康,到现在她已经数月没有见过他了。

    听说他已经回了邺城,但一直都没有来过东柏堂。还听说他带回一个新置的妾室,并且已经有了身孕。想必大将军府第里这一次很热闹了。

    连世子妃元仲华也有身孕了。如果她也能有所生育,是不是就可以排遣寂寞呢?高澄一直都没来东柏堂,是不是因为世子妃有孕让他不胜欣喜?所以就将政务都抛到一边去了。更何况是她这个外室?如果她也有了身孕,是不是就可以固宠?外室终究不是结局,她总觉得自己和他是若寄若离的。

    “娘子。”外面传来奴婢缇女细细的声音,轻轻慢慢的,好像是怕打扰到她,又透着一丝兴奋和掩不住的喜悦。

    “进来回话。”元玉仪隔着床帐唤道。

    缇女的步子也轻轻慢慢的。她喜欢安静,缇女有心,说话做事也都是安静、稳重的。

    元玉仪下意识觉得有什么重要的事,已经起身,只是还未下榻,缇女就已经脚步轻快地进来了。

    缇女勾起半面绣着葡萄纹的帐帷,看到元玉仪正坐在榻上。一头乌发亮闪闪地披拂在肩头,只穿着白色宝袜,肩颈裸露处肤腻如脂。缇女情不自禁低声笑道,“娘子,大将军来了。”

    元玉仪心头猛然一跳,立刻狂喜起来。她心里已经对他思念至极。她刚想下榻,突然心里想到了什么,又按捺住了。然后慢慢躺了下去,吩咐缇女,“说我病了,不宜见大将军。”

    “娘子,”缇女好像是刚刚才明白了她的心思,讷讷回道,“大将军和陈元康将军、崔侍郎、崔中尉在鸣鹤堂议事……”缇女心思不复杂,但是并不笨,她当然知道元玉仪想什么,只是好心怕她等太久了。

    可是元玉仪已经躺下去了,索性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好好试一试自己在高澄心里的份量,决绝吩咐道,“就说我被世子妃吓到了,病了好久,恐怕今日不能服侍大将军,请大将军见谅。要是大将军过来,尔替我闭门谢客,请大将军回府去吧。

    ”

    缇女也无话可说,只好出去了,心里忐忑不安。

    鸣鹤堂中,高澄一个人独占了大床的半边。享用了酥酪把手中的青瓷碗放回矮几上。他抬起头来看了一眼与他在大床上共坐的崔季舒,还有下面设席而坐的陈元康和崔暹。

    重新栉发后他的发髻整齐得一丝不乱全都束在小冠中。绛纱朝服也换成了一件干净、清爽的月白色袍子。除了眼下还有些发黑,他几乎又变得容光焕发了。这让他整个人也显得冷静理智了很多。

    崔季舒看一眼高澄温而厉的眼神,再想想他刚才在铜雀台上首如飞蓬、心忧如煎的样子,简直是叛若两人。如果一个世子妃就能让郎主这么神魂颠倒,他心里是支持废掉元仲华的。事实上崔季舒觉得,废掉冯翊公主的好处太多了。至少可以少了皇帝元善见对高澄的辖制,还能趁着和柔然和亲扩大世子的势力。世子怎么就不明白呢?这东柏堂里还有个元氏庶女。照他看来,元氏女子世子最好少沾染。

    “这数月季伦劳苦了,”高澄看了一眼下面跪坐的崔暹。

    陈元康还没什么,崔季舒听世子不提别人,单提崔暹,又像是别有深意的样子,就猜度世子一定是又有什么主意了。

    “不敢劳大将军此褒语。”崔暹长跪而谢道,“若是于社稷有益,于大将军有益,臣再辛苦也无妨。”

    “季伦你想过没有?”高澄的绿眸子目光灼灼地看着崔暹,他也坐直了身子,一扫刚才慵懒的神态。“就凭你一个人,就是累死了,又能做得了多少事?何况惩贪治赎这是得罪人的事,我只怕你将来免不了要受委屈。”

    高澄的眼睛里像是有两团绿色火焰,灼得崔暹心头冲动,慨然道,“为了大将军,臣不怕受委屈。只是大将军言之切切,确实是如此。臣就是拼尽一身也难与庙堂上下百官相抗。”

    高澄倒还平静,笑道,“季伦你心里也不必起疑,汝是我心腹重臣,我不会弃汝于不顾。

    汝费尽心力从这些贪官蠹吏私囊中取利,与之相争,这不是为了我,将来与西寇大战时以作军国之资,可当大用。真到灭了西寇,擒了宇文黑獭,社稷再度一统时,汝就是有大功之臣。”

    崔季舒不动声色看一眼高澄,心里暗想,次次都提生擒宇文黑獭,也不是没有真的擒过。郎主你哪一次不是又把他完好无损地放了回去。

    陈元康也不是多话的人,等着听高澄的下文。

    崔暹被鼓动得热血沸腾,跪伏请道,“臣不求有功,但求尽此忠心,请大将军指点迷津。”

    “季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高澄原本高坐大床上,俯身看着崔暹,这时直起身子来左右扫视了一眼陈元康和崔季舒两个人。

    陈元康和崔季舒都惊讶地看着高澄,连崔暹也不由自主直起身子来抬头看着高澄。

    “大将军是想……”还是崔暹心思快,但他又不敢贸然说什么。

    “他们以为汝不过是我高子惠私人,是为我取私利,又是动了他们的根本,所以才会这么上下一心地为难于你。”高澄的声音无比冷冽。“国势如此,群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汝一人不过是负薪救火,难挡大势。长久下去,国力必衰。既然如此,不如重订律例,以国法相约束。有释国法者,可依律绳之。人人如此,不可有违例者。”

    高澄居然都起了重订律例的心思,专以治贪赎者,看来是不会半途而废。其实不只高澄,陈元康、崔季舒、崔暹都明白这个道理。事情已经做到了这个程度,只能是一鼓作气持续到底。若真是半途而废,不只崔暹有忧,恐怕连高澄自己都自身难保。

    “郎主说的有道理,”崔季舒也赞叹道,“可令麟趾阁重订新制。去私曲而就公法则国治;去私行而行公法则兵强。国将大治,西寇何足患也?”

    陈元康也赞道,“不只如此,大将军选材为用也可以法度权衡,可示之天下并非任用私人。”

    崔季舒看了一眼侄儿崔暹笑道,“贤能不待次而举,外不避仇,内不避亲,正是世子的用人之道。只不知那些门阀旧人要如何暴跳如雷。”

    说到自己身上,崔暹不好多说什么。但他心里又隐约觉得他自己毕竟是个特例,不是常例,若是人人都依他的例来,恐怕也不是好事。

    陈元康也看了一眼崔暹,向高澄道,“这也不妨。高祖孝文帝时崔公以停年格为准,选吏而用,是依其时势。如今事易时移,大将军重论标准选吏也没有错。当日崔公是为了使人心不再浮动,巩固门阀势力,崔公为吏部尚书时有他的难处。今日大将军选材可依材质品性,可依政绩军功,只需略作梳理以成一系即可。再以停年格为准,于今日之朝局无用,大将军现为吏部尚书于当日崔公时已不尽相同。崔公时求人心稳定以利大局。今日两魏对峙,大将军当求思变,以人材辅助社稷是第一要务。”

    高澄听几个心腹人人踊跃议论,他也早将原本心里的郁闷一扫而空。这时笑道,“自己在家暴跳如雷有何用?有什么话尽可说出来。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只是元氏的天下。自今日起,政令张榜,宣之于野,人人都可评说,人人都可进言献策。生民也是社稷之本,rou食者、疏食者皆可指点时政。”

    崔暹禁不住大笑道,“大将军此举甚妙,以大将军为柱石,国之大幸也。”

    政令张榜,无疑就是把治国理政的事告诸天下。重人材、惩贪赎全都公之于众。利益受损的勋旧门阀之所以抱怨是因为高澄夺其所利。而所夺之利尽用于富国强民。如此一来,这抱怨如何还能堂而皇之?

    庙堂上的声音再大,毕竟盖不过江湖之广,生民兆庶之众。生民得利,一片赞叹,也就把那些抱怨、反对的勋旧门阀们的声音压过去了。

    广开言路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匹夫人人皆可指点国政被激起的责任感。这是一种很好的导向,既表达了治国者重生民之利,又让庶民之谤有了一个出处。建言建策的作用不在于用或是不用,而在于这个事情本身进行的过程。其实过后谁还会去深究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是不是被当真了呢?

    这是大得天下民心的好事。只是,这也是彻底得罪皇帝、宗室和门阀的坏事。

    高澄突然站起身来,扫一眼几个心腹,吩咐道,“诸公稍坐,我出去更衣。”说完就走出去了。

    崔季舒坐了半天也累了,他觉得世子是体谅他们,刚才人人激奋,个个冲动,世子也一样。所以暂放他们片刻,稍稍休息。

    听着高澄的步子走远了,渐渐没有了声音,崔季舒从大床上走到下面与陈元康和崔暹并坐一处,向陈元康低语道,“长猷兄,有件事你可能不知道。”

    陈元康头次见崔季舒背着高澄这样说话。他知道崔季舒是聪明人,又对大将军忠心耿耿,甚至堪为挚友,又见他一本正经,面色有些沉重,便追问道,“何事?”

    崔暹也侧耳谛听。

    “世子昨日入宫已经请主上废了高皇后,然后向朔方郡公阿那瑰求娶其女为皇后。”崔季舒想起这事来心头就沉重。他觉得得陈元康是个足智多谋的人,必定能想出办法来劝世子挽回。

    “有此事?!”陈元康和崔暹不约而同地惊呼,同时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地看着崔季舒。他们都无论如何想不出来,大将军怎么能做出这么自毁长城的事来?

    “叔父,既然这事大将军已经和主上提了,还怎么挽回?”高澄不在场,崔暹也略有放松。

    陈元康没说话。他忽然想起在争夺河桥时高澄中箭,在河阴城中疗伤,没有麻沸散,痛到不能忍受时大呼“殿下”时的情景。他心里很清楚,大将军大呼的这个“殿下”就是世子妃元仲华。

    看过的书友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