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都市小说 - 大时代之1983在线阅读 - 第159章 来自文学界的声音

第159章 来自文学界的声音

    与读者们的冷淡反应不同,文汇报上的这篇刚一发表,就与当初上刊登的一样,一经发表就激起了公众以及文学界的巨大反响。

    本来在这个阶段的报刊杂志上,只要是和科幻有关的话题都是争论科幻是属于科普还是属于文学,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这是科幻界与科学界、科普界以及评论界的又一次角力,这一次角力将直接决定中国的科幻能否继续光明正大的存在,是否能够更加繁荣的关键论战。

    胜者王败者寇。

    如果科幻界在这一次论战中再次输了的话,可想而知那些好不容易被戈文鼓起勇气站出来替科幻争辩的科幻作者们必将灰心丧气,从此放弃了科幻的创作;而屡次三番的失败也会让广大的读者们在心里形成一种类似“科幻果然不是好东西”的观念,没有了创作者、没有了读者……

    这将是科幻的灭顶之灾!

    而这个时段,因为钱学森在上的第二篇评论文章,中国的科幻界其实已经屡屡后退,就快要抵挡不住评论界、科学科普界的攻击了。

    然后出来了!

    每一个看过这篇小说的读者们绝对不会忘记“伤心者”这三个字,不会忘记那个叫做何夕的年轻人,以及他的“微连续原理”,以及在那个并不遥远的未来,发生的一个有关英雄和他母亲的故事。

    任何苍白的语言也都无法表达出它带给读者们的震撼,不管你是不是一个科幻迷,不管你是否认可科幻、是否喜欢科幻,只要你看到了这篇小说,你就会几次三番的回过头去重新温习一下小说中那亢奋和感动了每一个人的东西,就忍不住想要重新体会那份很久未曾出现有过的感动和激情。

    就是这篇小说,如同当初那些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和轰动的小说一样,被大众热烈的讨论着。

    这样的待遇曾经的伤痕文学、知青文学、改革文学都曾经做到过。阿城的做到过,戈文的、以及也都做到过,现在轮到了——!

    打破了以往科幻小说的争论的沉闷气氛,关于的评论宛如爆炸一般。突然间让一直都被攻击的科幻小说出现了一阵清流,一阵赞扬之声。读者们争先恐后的在各种媒体上描述自己看了时,心中所产生的感受。

    绝对经典

    由看价值标准

    也读

    评论戈文的

    那个孤独的年轻人——读有感

    从另一角度看“伤心者”,兼谈科学与人的关系

    和广义爱

    关于的一些不同观点,猪是怎么死的

    ……

    纸质的媒体中开始出现了第三股力量!

    这股力量来自最广大的读者群。是最草根的公众的声音。

    对于他们来说,科幻小说的好坏,科幻的正确与否都是次要的,重点是科幻小说可以打动他们?科幻小说可以给他们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只要一篇科幻小说能够感动他们,可以让他们引起共鸣,那就是一部好作品、一部他们喜欢也愿意看下去的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似乎戈文一直以来的思路是正确的,只要得到最广泛的读者的认同,那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们的意见还重要吗?

    一部作品的好坏并不是由专家和教授来决定的!

    一个评论家将他认为好的作品推向市场,然后这部作品在广大的读者中收到了好评。看上去是评论家决定了读者们的口味,可是如果不是读者真心的喜欢这部作品的话,那任这个评论家费劲了口舌,他所推荐的那部作品也不会被广大的读者喜欢。

    那些所谓的精英以为他们替别人、替读者作出了选择,其实并非如此,是大众帮他们从他们找出来的一堆作品里,做出了决定,选择了某部作品。

    所以实质上一部作品的好坏还是由大众来决定的,所谓的专家和教授只不过是遵循时代的意愿、大众的意愿而已!

    真正能够做出选择的,永远都是读者!

    而除了读者们的热烈追捧之外。文学界同样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说起来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1979年科幻小说第一次被一些科普作家在上的“科普小议”专栏进行批判,这些批判大多围绕着小说中科学虚构是否成立来进行的,然后这样不公平的批判受到了科幻作家们的反驳,只是由于话题被局限在了科普的范围里。科幻作家们被迫远离文学,逐条的辩驳这些虚构的合理性。

    再然后这场争论发展成为科幻文学是姓“科”还是姓“文”的争论,既讨论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还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一线从事科幻创作的作者们,几乎都认同科幻小说是一种文学样式,而科普评论家、科学家和有关领导则判定科幻小说是科普创作的一部分。双方争吵的一塌糊涂。

    可是奇怪的是,关于科幻文学的这场争论竟然完全的处于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外,根本没有任何主流文学界人士的介入,仅仅是科幻作家和科学界、科普界某些个人的双边对垒。要知道科幻作家们可是把科幻文学归入了文学界啊!

    没有人知道为何文学界面对科幻界要求吸收自己的请求为何会沉默

    或许是文学界看不起这归属于儿童读物的文学体裁?

    又或许是因为当时的科幻小说虽然同样有着自身的美学价值,可是科幻作家们干巴巴的文学才华以及科幻小说那比较有科技内容的文学形式,都让大多数文学界的人士无法认可?

    不管怎么样,科幻界的投怀送抱却被文学界拒之千里是不争的事实。

    终于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变,从戈文的开始就让文学界的人士对科幻小说有了新的认识,等这篇出来之后,那种属于科幻小说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文学性更是让一众文学界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新奇。

    与不同,如果说是宏大的,主题是人类的命运,那就是表达科学发现对于个人命运的影响。关注的是个人的悲剧命运。

    很多文学界的作家们非常的喜欢这篇,因为对于现实世界中他们来说,可以通过戈文虚幻的情节联想到很多东西。

    所以,来自文学界的评论亦是非常之多的。当初热捧的作家们自然不例外,连原本一直都保持沉默的一众作家也都纷纷站了出来,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对于戈文的科幻小说的喜爱以及他们对于科幻小说的反思。

    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贺敬之老先生在几日后的上的评论文章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

    戈文的是一部讲述现代物质价值与传统超越性价值这两种价值之间矛盾的小说。

    中的主人公“何夕”研究数学这一基本学科,在物欲横流的大学校园之中,他面临着生活和尊严的双重压迫。唯一支持他的只有母亲“夏群芳”。“何夕”最终完成了一本叫做“微连续原本”的理论巨著。却无人问津,只有母亲坚持地帮助儿子将他的书偷偷放入图书馆。一百五十年后,当人们研究“宇宙大统一理论”遭遇瓶颈的时候,却无意发现一百五十年前的这位“超越了时代”的“天才”已经给出了“大统一理论”的数学表达式。

    这部科幻小说在细节上相当写实,表达了对默默奉献的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致敬,“主人公”对科学的终极探索以实现生命价值,与现代社会追求享乐的实用价值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得到了细致的展现。此文还着力表达了母子间感人的情感,这些无疑是传统价值体系才关注的主题。

    包括戈文的以及,这三篇科幻小说都是一些讲述在向终极真理的求索过程中,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的英雄主义科幻小说。都展现了现代性的短暂的原则与生命恒久的原则的冲突,都以生命厚重意义的原则的胜利为结束。这都体现了戈文同志对现实、过去、未来的思索及反思,同时也是对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力量本身进行反思性思索,客观表达了这些充满忧虑的前瞻者的想法。

    戈文的这三篇科幻小说站在超越世俗价值规范的高度,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试图通过科幻小说的方式来重建一种传统的具有精神深度的心性结构。他所做的努力是建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信心之上的,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科幻小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寻根”。

    与其他作者不同,虽然戈文创作的是科幻小说,但是他的科幻小说中具有理想主义和古典英雄主义的品质,与现在文坛上涌现出来的向西方文学、思想学习的热潮不同。他对西方涌入的文化作出了拒绝的姿态,他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试图以一种绚丽的民族想象重建一种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现代价值体系。

    尽管这种价值体系目前只表现在他的科幻小说作品中,他的科幻作品中独特的技术和人文相结合的生命关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比文坛上的一些纯文学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文学素养。

    科幻小说以科技的幻想为基本题材。结合现代性理想与现实,无疑是在一个更直观,也更具预言性、前瞻性的文学层面上描述现代性,为我们展示的,是即将到来的现代性的后果。

    这样的文体与其说是科学小说、科普作品,我更认为它应该归属于文学的范畴。不是儿童文学,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