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杨家有个好儿子
抱着有些憔悴的母亲,杨凡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自己在城里吃香的喝辣的,可是却没有想起母亲还在村子里受苦,自己还配做个儿子吗?突然想起后边的牛车,急忙的松开母亲,骄傲的说道“娘,你看我和爹买些什么东西回来了?”说着便让开露出后边的杨父和牛车。 马氏笑着点了一下杨凡的脑袋“只要你们平平安安的回来,比什么都强”看见杨父从后边走过来,马氏的脸色刷的一下变冷,有些怒气的说道“你还知道回来?”话还没说完就过去啪的一下打在了杨父健壮的肩膀上。 看到许久没见的妻子,杨父也有些激动,只是不好表达,一个劲的说“回来了,”...... 杨凡见杨父已经顾不上指挥卸车了,便主动的带着从县城里跟来的几个车夫一起往院子里搬东西,一件一件的看的旁边围观的村民一个劲的砸吧嘴“杨家父子真有能耐,去了一趟城里拉回来五大车东西,后边还栓了好几头猪和羊,也不待杨凡说话,便主动帮着卸车, 卸完了车,天也就黑了,杨父和两个车夫在院子里垄了几个大火堆,并找来村里的杀猪匠把五口大猪都宰了,剩下的几个车夫去把牛车卸了,拴在院子外的树上喂点草料,明天还要回去呢。 几个村民回家搬来十口大锅架在火上,等杀猪匠处理干净了就把猪rou下锅,放上葱花、姜片、盐巴、花椒面,用水一煮,便是一道简单的杀猪菜。马氏和几个邻居妇人足足蒸了三大锅饭。一边忙活还一边夸马氏是个享福的。乐的马氏眉开眼笑。 等一切都忙活的差不多时,杨父和几个村民亲自去请本村的村长赵老。其他的人挨家通知去老杨家吃席面。乐的小娃子一蹦高,能不蹦吗,今天吃的菜团子,还饿着呢。 小田村人口并不多,一百一十户。所以从村子里借来十二张桌足够。等到人都到齐坐下的时候,坐在主桌的赵老看了旁边的杨父一眼便说道“今天村子里能吃上一顿难得一见的猪rou,这多亏了杨家的二小(杨父的小名)和杨家小娃子有能耐,在城里赚了钱。所以我代表大家敬杨家二小一杯”说着便拿起一碗杨父极力推荐的啤酒喝了一口。 杨父急忙的站起来嘴上说“不敢,不敢”也端起一碗啤酒喝了下去。 看到杨父喝了酒,还想喝啤酒的村长便对着大家说道“让二小也讲两句”众人便开始叫好。 杨父吱吱呜呜的站起来半天也没说出句话来,脸上就开始冒汗,这场面还是头一次见。 最后在大家的善意哄笑声中,便说了一句“让我家凡儿替我说”便急忙的坐下了。气的旁边的马氏一个劲的说没用。 最后坐在下面与白起,马汉等朋友聊天的杨凡不得不站起来向众人拱了拱手恭敬的说道“各位叔叔伯伯,大娘婶子们,咱们村的人都很朴实善良,可是为什么连吃顿饱饭都是个奢望?这不公平,所以我和父亲在城里挣了一点小钱,便买回来一些用品,一会大家一定不要客气,放开肚子随便吃,近千斤的猪rou绝对够吃。吃不完的,每家再拎回去一些,开吃!” 下面的小娃子一听开吃就嗷嗷直叫的拿起手就往盆里伸,捞出一块猪rou,也不管烫不烫就往嘴里塞,大人们刚开始还有些拘谨,可是看到村长等几位村里辈分高的也吃的狼吞虎咽的,便彻底的放开肚皮开吃。 小孩和妇女都是吃着米饭就着煮熟的猪rou吃,家里的男人都是喝着啤酒,吃着猪rou,米饭一点都不沾。 一顿席面吃了两个时辰,众人都是吃的肚滚腰圆的直打饱嗝。 看着吃的差不多的大伙,杨凡便看了一下剩下的熟猪rou,估计还剩下七百来斤,便告诉大伙,剩下的猪rou每家拎回去七斤。车里的二十桶菜油一共四百斤,每家再给两斤油,大伙眉开眼笑的排队领猪rou和油。 等大家陆续往回走的时候,还在小声议论着今天的猪rou真好吃,拎回家的还能吃好几天。杨凡苦笑了一下,这就是大宋最底层的老百姓,只要能吃饱,就会念着你的好。 今夜注定是一个小田村难忘的夜晚。 篝火已灭,留下的是满桌的空盆,简单的收拾了一下,众人便回去休息,五个车夫去村民家过夜了。 太阳初照的时候,杨凡早早的爬了起来,没办法在城里养成的习惯很难改掉,洗了一把脸,便出门去收拾昨晚剩下的桌盆。结果院子里干干净净,问过母亲才知道,村民早早的就过来收拾过了,五个车夫也都已经早早的回去,想必这样的一个夜晚对于车夫来说同样也是一个难忘的夜晚。
拉着母亲进了屋子把昨天拉回来的东西找了出来,两匹绸缎,两个白玉簪子,两个手镯。每样都给了母亲一个,剩下的告诉母亲那是给大伯母的,当初的恩情可不能忘,做人要讲究良心。最后才把三婶送的金镯子拿出来,给母亲戴上。 马氏欣慰的拍着杨凡的脑袋说道“我儿真是长大了,知道报恩了,是个好孩子。如果当初没有你大伯母一家的帮助,你怎么可能有书读,又怎么会有今天。”马氏固执的认为杨凡能有今天的聪明全是读书的结果。 杨凡白了白眼,便把县令大人亲自考验自己,并让自己一个月后去念书的事告诉了母亲。把马氏高兴的直接站了起来,走来走去,嘴里一会说“给县令大人送点礼”一会又说“应该去庙里拜拜” 有些郁闷的杨凡,索性把怀里的两千两银票拿了出来让母亲安静一下,结果马氏翻了一下白眼果然安静了,吓的杨凡急忙叫父亲,又是敲背,又是拍打的,马氏才醒了过来,还不等杨凡开口说话,马氏立马把银票抢过去,仔细看了看,便满屋子找地方藏钱。最后藏在了床底下的木盒子里才安心的躺下。说是等以后杨凡娶媳妇了,在拿出来。 天气转凉的时候,村民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把地里的庄稼收拾到自己的院子里才真的是自己的。当然杨凡家里也不例外。由于地少,杨父一个人便早早的下地收稻子去了。等杨凡去地里的时候,杨父都已经收割了好几捆。 杨凡拿起手里的稻子看了一眼,觉得这种稻子应该是引进来的占城稻。由于耐旱,因此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每亩地也能打个两三百斤,而这三亩地,扣除交的的秋粮,也就是够一家人勉强吃一年的,这还不算平时的花销和天灾兵祸。 挽了一下裤腿,杨凡便拿着镰刀和杨父一起开始收割稻子,路过的村民看了杨凡这个读书人也跟着下地收粮,便夸奖杨家真是有个好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