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节 达拉聂巴
那人道:“我说的‘天上’是指我们头顶上的那片天,并非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宇宙。你所吸收的星辰之力只能来自那里。至于真正的星辰,世上的高僧大德能利用日月之精气便已十分了不得,谈何数万,乃至数百万光年之外的星宿?” 我抬头望天,那里除了蓝天白云,就连飞鸟都未见到一只,不禁蹙眉道:“那里是一片虚空,有什么力量能够被道法运用?” 那人不答反问道:“你知道佛经中提过的须弥山么?” 我点了点头。所谓“须弥山”,是佛教宇宙观中的一个象征物。据佛经阐述,宇宙由无数个世界构成,每一千个小世界为一小千世界;每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每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即一佛之化境。每一世界最下层系一层气,称为风轮;风轮之上为一层水,称为水轮;水轮之上为一层金,或谓硬石,称为金轮;金轮之上即为山、海洋、大洲等所构成之大地;而须弥山即位于此世界之中央。 以前科学还不昌明,佛教信徒对这个宇宙观深信不疑。眼下人类的太空探索飞船都已离开太阳系,去往宇宙更深处,还信仰这个世界观的人自然越来越少。我不是佛教徒,而且在学校里受过系统的现代教育,对此更是嗤之以鼻。 说来也是矛盾。我们这一代道门弟子所处之世,科技给出越来越多与道门法术相违背的所谓真相,而我们又实实在在经历了道法的神奇不可思议之处。 对于修真之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那人见我默然不语,还以为我不知道,便笑了笑:“你不是佛门弟子,不知道也不奇怪,是我孟浪了。”接着,默诵起一段佛经。 这段经典描述了须弥山的景象,大致意思是:在须弥山的周围,有八山八海绕其四周,由四宝所成,北面为黄金、东面为白银、南面为琉璃、西面为颇梨。而须弥山四方的虚空色,也由这些宝物所反映。七金山与须弥山间的七海,充满八功德水,七金山外隔着碱海有铁围山,碱海中有郁单越、弗婆提、阎浮提、瞿耶尼四大洲,此即所谓的“须弥四洲”,住着天、人、阿修罗等六趣。 听完后我问道:“世上真有这样一座山么?” “世上的许多宗教都对这座山有所描述。基督教称之为天堂,你们道教称之为三十三天,而我佛门称之为六道之一的天人道。” “道门的三十三天与天人道并不相同。” “殊途同归,不论描述如何相差,最终都在阐述一桩事物。之所以各宗对须弥山的描述不同,是因为它太广袤了,各宗历代先师所窥知的只是其中不同的角落罢了。” 他的这段话对我震撼实在很大,先前投入老唐头门下做阴阳师,并非是我对这一行感兴趣,而是为了对付地府鬼王的迫害,所以期间只练功学法,对于道门经典只是偶尔看下,权当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并未真正深究研习过。 如今听他一讲,虽有怀疑,却也对原先的认知产生了新的念头,心中一动,问道:“你能带我离开这里么?” 那人眼中闪过一丝异芒,没有回答。 我颓然道:“算了,你若能走,又何必留在此处?” 那人问道:“你来这里又是为了什么?” 我将前因后果简单一说,那人道:“原来你称他为鬼宫主人。” 我一怔:“那他原本叫什么?” 那人道:“此人心机深沉,为人低调,有过许多名字,却无一载入史册。可你知道么,这片神州大地数千年来的政权更替,大都离不开他在背后作祟。” “你的意思是,他活了几千年?这怎么可能!”我惊讶地几乎喊了出来,“抛却世人以讹传讹的小道消息,我道门一脉先师,修的益寿延年之法,在人间活得最长的也不过三甲子,怎可能有人活上几千年?这绝不可能!” 那人闻言淡然一笑:“你师父没有教过你,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么?” 他语气温柔,话却如一把利剑,可不知为何,我面对他时总无法生起气来,对方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令我高山仰止,平添如濡慕之情。
他道:“不论你信或不信,他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据他自己所说,在世上每每待上一二十年便要回一个特定的地方闭关许久,短则三十年,长则数百年,否则无法延寿如此之久。唉,此人的确是我玄门几千年来难得一见的奇才,只可惜不走正道。” “原来是玄门前辈,请问高姓大名?” “宁玛派,达拉聂巴。” 宁玛派又叫红教,是藏传佛教的四大传承中最古老的一支,门下高人众多,多为不出世者。 老唐头走南闯北多年,对各门各派十分熟悉,曾多次给我讲述藏密奇闻异士,却从未听到过达拉聂巴这个名字。 不过,我察觉到他身上有一股巨大的能量产,与那鬼宫主人在同一级数,而且是十分纯净的佛门正气,显然并非无名之辈。瞧他面容,似乎也并非纯正的藏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他目光向我扫来,我顿时生起一种浑身上下被看个通透的可怖感觉。目光敛去,我方才觉得轻松许多。 他道:“你不用多想。我是宁玛派的隐士,很少下山,红尘中并未留下我的足印。至于外貌嘛,我父亲是藏族人,母亲却来自德国。” “原来如此,那么前辈,你能帮我对付那鬼宫主人么?” 达拉聂巴道:“我知你心中所想,可我并非那人的对手,否则也不会被囚禁在坛城多年,恐怕要让你失望了。” 我叹息道:“那只有我自己去对付他了。我会找到那个破绽,然后打败他。” 达拉聂巴摇头道:“那恐怕你很难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