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历史小说 - 红色警戒1906在线阅读 - 第一百零九章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与羊吃人

第一百零九章 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与羊吃人

    斯托雷平于1862年4月14日出生于萨克森的德累斯顿。他的家庭是显赫的俄国贵族,斯托雷平自小就曾听父亲说过著名的大诗人米哈伊尔·莱蒙托夫于1830年到他们家族的庄园居住过的轶事。他的父亲是阿尔卡季·德米特里耶维奇·斯托雷平(1821-1899),俄国的地主,显赫贵族家庭的后裔,同时也是俄国炮兵的将军和稍后的克里姆林宫卫戍长官。他的母亲是娜塔莉亚·米哈伊洛芙娜·斯托雷平娜(1827-1889),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戈尔恰科夫的女儿。

    1885年毕业后随即进入帝国国有资产部开始其政治生涯。四年后,斯托雷平成为科夫诺省的贵族议员。这些政府公职让斯托雷平深刻了解到地方的需求,同时提高了他的行政能力。他显然相当着迷于俄罗斯帝国西北诸省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他家族庄园所在的立陶宛地区),这个地区在历史上是由较为先进的家庭私有农场经营方式占主导地位的;此后斯托雷平致力于将这种方式向全帝国其它省份推广。

    斯托雷平之前,俄国的农村大概是这样的:农民依附于公社,农民不能乱跑,不能自由退社,不能随意居住,偶尔乱跑要公社开证明,公社负责分配土地的使用权;而公社依附于土地,向贵族负责,土地则属于国家,国家分给贵族,贵族给国家纳税。这里要说明的是俄国的贵族和欧洲国家的不太一样,分世袭贵族和终生贵族,前者基本上是皇亲国戚,数量有限;后者占大部分则不是世袭的,要有军功才行,也就是说贵族的土地实际上不属于他们,人一死土地要还给国家,儿子想继承对不起你要有自己的军功才行。所以俄国的贵族有一个特点即不是很忠于沙皇,所以从十九世纪就有了贵族造反的传统,因为他们和沙皇的利益关系捆绑得不是特别紧密。

    贵族深受法国文化影响,渴望宪政,另外他们也觉得公社制度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束缚,因为公社效率低,土地国有也限制了他们投资再生产的意愿。

    其次工商业人士渴望把劳动力从公社里解放出来,自然支持土改;

    而知识分子在欧洲见到了现代社会爆发出的巨大能量,自然反对这种落后的土地制度。

    沙皇尼古拉二世虽然不清楚土改的意义在哪里,但是基于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因当时农民sao乱四起,他觉得这样或许能把俄国的民间sao乱压制下去;

    最后就是农民,农民实际上是最渴望土改的人,第一公社这个东西就不经济,第二公社或许可以搞,但不能在俄国搞,因为俄国的特点就是地广人稀亩产低,最为适合的其实是美国农庄的模式,而且此之前农村经常发生饥荒,农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爆发了如此多的起义。

    因此斯托雷平制定了新的土地政策。他公布了《关于对农民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现行法若干补充规定》的法令,准许农民退出村社。每个农民可以取得村社的份地作为私产,并允许出卖。村社拨给退社农民的土地必须在一个地段内,使之可以成为独立田庄或独家农场。政府通过农民银行贷款给富裕农民,作为购买土地和建立农场之用。而后他又公布《土地规划条例》,规定份地不论是否预先确定为私产,凡是实行土地规划的地方,都自动变为私产。

    而且针对贫户农民破产无力偿还的土地,国家将其集中起来,通过成立农民银行向富农贷款鼓励其兼并,而且按照1906年8月12日和27日命令,农民银行卖给富农的土地售价必须比标价低20%。国家鼓励成立集体农庄和单独田场,并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经过这一系列措施,土地集中程度进一步提高。针对无地的农民,斯托雷平一方面推动他们进城成为工人,另一方面引导他们迁往西伯利亚开发土地。

    在他看来,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心头rou”,而村社土地则是“眼前疮”,切不可“剜rou补疮”。如果每个人都是私有者,大家就成为“一条绳上的蚂蚱”,农民不满的根源也就消失了。换言之,既然“家长”分家分得不公正,那干脆让“长子”(富农)带头分家,站在家长这一边,这样其余子女即便有意见也无力反抗。

    但是这样一来,他却是损害了相当大一部分人的利益。

    首先农民肯定不买账,美其名曰分家,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被迫出卖了自己手中的土地,而有权势者则占据了大多数的土地,他们怎么可能满意?但农民不满意不要紧,农民再凶残也干不过职业军人。

    其次是贵族们也不满意,农民解放了之后,农村只剩下了有地的贵族,可是难道要贵族老爷们自己去种地吗?斯托雷平土地改革之后,大量农民迁往西伯利亚,那里虽然又冷又偏僻,但是至少可以活下来。结果是农民去了西伯利亚和城市当工人,但是贵族们却留在了农村。这下麻烦就大了,因为这些人大部分是职业军人家族,他们不满意,尼古拉二世的失去了沙俄政权最为关键的武力支持。

    其实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与英国的圈地运动,也即所谓的“羊吃人”有一定的类似之处。

    十五、十六世纪,英国、尼德兰(荷兰)等国的毛织业很繁荣,羊毛需求量激增,养羊成了很赚钱的行当。英国的地主纷纷把自己的土地和公共的土地用篱笆圈起来放牧羊群,并强行圈占农民的土地。农民丧失了赖以养家活口的土地,扶老携幼,向着陌生的地方去流浪。

    1.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发展养羊业。

    2.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

    3.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国,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将其变为牧场。

    4.利润的刺激。英国的封建的习惯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极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5.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总的来说是支持圈地运动的。如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的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1.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将其是经营方式的改变:土地被围圈以后,农业资本家办起农场或牧场,雇佣被剥夺了土地的农民进行生产。那些将土地出租给资本家的贵族,所得到的不再是封建的地租,而是资本主义的利润。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3.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4.加快了英国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5.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6.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7.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

    总之,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与英国的圈地运动虽然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比如,都是扶强而抑弱;同时也使得大量的农民破产,使之进入城市成为工人,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都有政府出面颁布大量的政策予支持。

    但是,其中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英国的圈地运动是掌握着力量的贵族自己发起的,他们就是既得利益者。也是圈地运动的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俄国国内,斯托雷平的改革则是损害包括贵族和农民两方面的利益,阻力极大。而得利的工商业主的力量则是不够强大。缺乏坚定的支持者,这导致了斯托雷平的改革困难重重。

    其二,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在十五世纪,到十八世纪。在那个时候,世界上并没有布尔什维克主义,更加不会有如同斯托雷平时,布尔什维克代表同劳动派、社会革命党、劳动人民社会主义党结成了“左派联盟”,这样的强大的政治力量的阻碍。

    当然,在这个时候,斯托雷平的改革使得一部分的失地农民前往西伯利亚,这使得在赤塔的俄军拥有了更多的人力资源,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作战,对于西伯利亚的战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