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欲望与行动的互动
写出好的行为,就必须先研究欲望是什么,又从哪里来。 人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 人的欲望来源于恐惧,恐惧来源于未知,未知即风险。 换句话说 人类本性:渴望拥有;恐惧失去。 因为恐惧失去,所以渴望拥有; 因为恐惧失去当前的境遇,所以渴望能够永恒; 因为恐惧当前的境遇,所以渴望改变; 所以,欲望来源即恐惧。 这些都是哲学话题,有兴趣再深入,我们这里只要大家能想到欲望的动力来自于恐惧,并有意识的应用这一点去解释角色的欲望第一动因和想法就好。 达成欲望的行动,人人不同,这个不同从哪里来? 从人的三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里来。 举个例子,以前一部网文写:主角救了一个从异界穿越来的快饿死的魔法师,他很奇怪的问魔法师: “师傅,抢银行对你来说很容易,为啥还差点饿死?” 魔法师回答说:“孩子,我是一个魔法师。我不是劫匪。” 这就是人生观,价值观左右角色行为的典型例子。而这种例子往往是很有力的。 红色哥萨克在《谁主沉浮》中区别绿林英雄和白道大侠时也用了一个例子: 问:当你身上钱花光了,又急需用钱,你怎么办? 英雄答:“抢” 大侠答:“当”(当铺) 这也是理念不同导致行为不同的例子。 要特别注意:小说是用文字作为全部载体讲述故事,只能通过文字去表达人物的行为、思想、语言、形象还有场景和故事叙述等一系列的内容。 因此小说中的主体内容从来不是对话,所以写成对话流是一种严重的失败。 在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往往是应用于总结性表达和对故事的有效补充,从这点来说,人物的对话又往往是点睛之笔所在。 我们这里不可能去完整的讲故事,所以给出例子,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总结性的。 再举两个例子: 举例:流浪的蛤蟆在他的一角色的一系列行为后,让他的角色说出下面的话: “你让我的心有多痛,我的剑就能有多快,越痛越快,这就是痛快!” 蛤蟆塑造的角色行为永远是干净利落,这是风格。 举例:猫腻在《将夜》中让宁缺说:“很多人容易陶醉于复仇的快感中,我却觉得那没有任何意思,虽然我的前半生一直都是在做这件事情,因为复仇首先需要有仇,那就意味着先吃亏。” 宁缺不会给人报仇的机会,这也是风格。 也就是说,当我们塑造了一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物时,他就是“大丈夫”。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并不和任何道德意义相挂钩。否则我们所有的小说都只能写“圣人”了。 所以我们设定欲望时,必须同时设定角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这点很可能成为整部书的卖点。 这个价值观和人生观大多时候在一本书里都不会变的,变的是欲望,在不同的欲望下,同样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行动回应。 很多作者并没有有意识的去设定角色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且书写出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主要是作者们很多时候会下意识的把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代入给角色们,同时作者们善于把配角变成反派,执行非常“恶”或“错”的欲望作为主角行动的反向作用力。写的好的也还罢了,写不好就会造成矛盾冲突不够激烈。 因为最激烈的冲突往往产生于不同的理念的碰撞,而不是简单善与恶的碰撞。
(注:善与恶本身只是一种价值观) 碰撞越激烈,故事越精彩,而最激烈的碰撞以一般是存在于双方都是“对”的,都是“善”的。 “善”的反向作用力有那些? 猫腻最喜欢写这类理念不同的碰撞,他的文一直在写小我挑战大我。 即以下两种观点的碰撞: 1.没有个体的人民就不存在国家,因此只有每个个体的利益都得到保证,国家才能健康发展。 当个体利益都无法被满足时,国家自然会被民众抛弃。因此,国家存在的前提是保证人民个体的利益不受侵犯。 2.国家是人民的聚合又超脱这种聚合的造物,它可以为民众提供超出简单集合的能力,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的整体利益,部分民众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而享受了国家带来的种种福利的民众更应该为国家利益牺牲而感觉到自豪。 简化一下: 1.即便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也不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英雄式自我牺牲例外。 2.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利益,包括生命。 举个例子大家就比较明白: 为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是不是可以非自愿的拆除一部分民众自己的房子。 再譬如:父母因为关爱,而阻止孩子们做父母认为危险的事情,而这个事情大多是孩子们认为必须做的。 这个危险的事情包括:犯罪、玩网游、写小说、谈恋爱,等等 特别是谈恋爱这事,多少狗血的剧情发生在小说里? 以上理念的冲突,对错没有正确答案,但是人们的选择不同就会产生冲突,而且该冲突很可能不可调和。小说要的就是这种不可调和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