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历史小说 - 将相在线阅读 - 042捕风影徒增逾制事,摄群臣弃废风闻权

042捕风影徒增逾制事,摄群臣弃废风闻权

    蒋嘉闵终于从万恶的刑部逃离了,那心情可不是一般的好,连带着腰不酸了,腿不痛了,吃嘛嘛香。比如他到礼部上任的第一天时,神清气爽的往堂上一坐,用和蔼可亲的声音,对礼部官员谆谆教导了一个多时辰也不嫌累。

    与蒋嘉闵的红光满面相较,董祈明只能用灰头土脸来形容了。好不容易等到了一次千载难逢的升迁机会,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它白白溜走,任谁心里也不好受。但他能怪蒋嘉闵抢了他位置吗?怪只怪自己闲着没事招惹邵相。

    一般情况下,人在失落的时候,有人能来安慰,叫雪中送炭。然而前来安抚的并非全是雪中送炭的,像于承平这类人去劝解董祈明,绝对是有目的性的。

    因为于承平心里很清楚:凡是敌人的敌人,都是朋友。

    但董祈明依然感念于承平,能够亲自前来探望他。毕竟在这种情形下,来董府拜访的人寥寥无几。

    “这回的事,任谁都能看出来,是邵安他公报私仇。董大人何其无辜,仅因一次秉公直谏,生生断了升迁之路。”

    “事已至此,为之奈何?”董祈明虚心求教道。

    于承平摸摸胡须,语重心长道:“说句实话,董大人和邵相早已结下梁子,即使在他面前俯首称臣,也未必能够化解积怨。与其讨好受气,百般防范,不如索性变守为攻。需知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啊。”

    董祈明当然不傻,于承平和邵安两人不和,朝野皆知。这番拉拢自己,是想要结党以共同对付丞相。他虽然心知肚明,但看到邵安迟迟不动于承平,想来“进攻是最好的防御”这话,决非毫无道理。

    “邵相多么厉害,想抓住他的把柄,难如登天。”

    于承平却笑道:“即使没有把柄,我们也能参他。御史台的风闻奏事之权,是该好好利用一二。”

    “若有董某效力之处,望大人明言。”

    “董大人爽快。实不相瞒,弹劾的奏本在下已拟好,事关礼法,还请大人校正。”言毕,于承平掏出早已备好的折子,递予董祈明。

    董祈明快速浏览了一遍,见他写的是关于邵府管家穿戴服侍、乘用车轿逾制的问题。不过这类小事,董祈明是不可能知其真假的。而于承平给他看奏章,请教是假,要他签名是真。

    于承平见董祈明大笔一挥,同意了联名上奏,顿时笑脸如花。有了礼部官员的签字,奏章的分量便重了许多。

    为抢占先机,于承平连夜将密奏呈上,未几,皇帝召邵安入宫。

    皇帝深夜召见,是少有的事。邵安在来的路上琢磨了半天,也没想出有什么大事如此着急。

    邵安步入养心殿,撩衣下拜。皇帝语调如常,温和道:“平身。”

    皇帝端坐御座之上,指尖反复磨娑着一本奏本的封皮,“这么晚叫你来,并无大事,只是让你看一本折子。”

    不是大事却让连夜入宫,邵安心中“咯噔”一跳,忐忑不安的接过折子。

    打开一览,果然不出邵安所料,正是弹劾他的奏章。

    皇帝等他仔细看完,问道:“你怎么说?”

    邵安慌忙跪下,“微臣蒙皇上器重,官至宰辅,焉敢不自重?臣对家中奴仆也一向严加教导,恐负圣恩。今于大人上书弹劾,想必家仆定有行为失当处,臣绝不庇护。请圣上命人彻查此事,若属实,臣定当领罪。”

    “起来吧。你自幼在朕身边长大,朕自然信你。于承平他心生嫉妒,与你交恶,朕不是不知。”皇帝扶起邵安,转而问道,“朕听说会试期间,有一首歪诗流传甚广,你可知晓?”

    歪诗的事,除了邵安,唯有张三知道内情。如今皇上骤然问起,想必是张三告诉他的。

    邵安据实奏报:“臣暗中查过,写诗的是一姓赵的老秀才,多次科举不中,作歪诗泄愤,倒是可以理解。”

    “写诗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将诗作流传到士子中间,借此挑起舆论风波者,其心可诛。你可查到是何人所为?”

    邵安表情平静,坦然陈诉事实:“是御史台于大人。”

    皇帝面寒如冰,“很好,他竟敢做这种事。”

    “皇上,其实此事并非于大人之过。”

    皇帝没想到邵安居然为自己的仇敌开脱,笑问道:“哦?那是何人之过?”

    “非人之过,乃‘风闻奏事’之过也。”邵安一本正经的答道。

    皇帝来了兴趣,“说下去。”

    邵安趁热打铁道:“太祖皇帝为广开言路,设立御史台,允许御史风闻奏事。即使弹劾有误,也不会因言获罪。太宗皇帝继位后,又言明本朝不杀御史,借此希望御史能不畏权贵,仗义执言。然历经几朝,御史台渐渐沦为党争的利器。如今,御史们自诩是直言正谏的清流之士,行的是攻讦政敌的小人之举。”

    皇帝听完,沉吟良久,“丞相的意思是,废‘风闻奏事’?”

    “皇上圣明。古言:不破不立。还望圣上决断。”

    次日早朝,皇帝拿着于承平的奏章,对臣下道:“朕手上有一份密奏,于爱卿,你自己念吧。”

    于承平见皇上如此重视自己的奏疏,欣喜不已,侃侃读到:“臣御史台于承平谨奏:古之善相天下者,是不独有其德,亦皆务于勤尔,况夙兴夜寐,以事一人。丞相邵安,仰圣上之恩德,居于高位。兆民未安,不思所泰之;四夷未附,不思所来之。①……且邵丞相家奴邵瑞奢僭,其衣服、车马、肩舆皆逾制……”

    朝臣们光听了个开头,立马恍然大悟,看来于承平和邵相又要掐架了。

    等于承平念完洋洋洒洒的几万字上书,皇帝并没有向往常一样,去问被弹劾者有何辩解,反而问弹劾的人,“于爱卿所言逾制之物,有何实据?”

    “臣只是风闻,至于实据,应由大理寺和刑部查证。”

    皇帝不悦,“你只是风闻,竟敢参劾我朝丞相,是否太过率意了?”

    于承平听皇帝语气不善,有点慌了,立马推翻前言,“臣所闻,并非空xue来风。恩……礼部左侍郎董大人可以证明。”

    董祈明硬着头皮答道:“臣确实看见,邵府管家乘坐逾制车马。”

    皇帝瞥了一眼邵安,只见他神情平淡,想来是身正不怕影子斜,便道:“大理寺速派人调查此事。朕与诸卿在此等候结果。若不实,尔等按诬告论处。”

    于承平见皇上要彻查,沾沾自喜,丝毫没听出皇帝最后一句话的深意。

    这日的早朝格外的长,众人惴惴不安的站在大殿,等候结果。

    皇帝以手支颐,半靠在龙座上,眯眼注视着前方。丞相站在第一排,手持笏板,极品的墨紫官服下的腰杆挺得笔直,仿佛世上任何挫折都不能将他击倒。

    副相孙敕眉间微皱,不动声色的打量着邵安,心里不知在想些什么。高巍已与邵安交恶,此刻巴不得查出点什么,好幸灾乐祸一番。

    户部尚书倪泓羽,和新任礼部尚书蒋嘉闵,两人神情间皆显露出担忧,不停的来回的搓手。吏部尚书彭源平又在偷瞄孙敕,见老上司对他微微摇头,总算放下一颗悬着的心了。

    时近午时,大理寺的人终于前来复命,称没有搜到任何违制的东西。

    这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阿瑞的确没有做此等违制僭越之事。当然,别说是没什么了,就算真的有什么了,一夜的时间,也够销毁证据的。

    当然,于承平和董祈明是不会知道邵安连夜进宫一事的。这下忽闻噩耗,他俩如同霜打的茄子一样,苦心经营全打水漂,反倒弄了一身sao。

    “这么说,尔等是诬告。”皇帝厌恶的看着跪在正中的两人,龙颜大怒。

    于承平仍不甘心,“皇上,定是邵相在刑部搜查之前,烧毁了违制之物。”

    “密奏不经中书省,无人敢拆阅。况且你昨晚递的,今早朕就派人去搜查。难不成是大理寺搜查时泄露了消息?”

    大理寺的官员连忙跪下,“臣等不敢。”

    于承平也觉得没可能泄露,况且他的确是捕风捉影,毫无实据,只能是垂头丧气的提着耳朵,准备挨皇帝的一顿臭骂了。

    可惜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次不仅仅是一顿骂就能化解了的。

    皇帝的目光从他们二人身上缓缓刮过,继而转向御史台的众官员,“御史者,督察百官,纠举不法,持纲不避权豪,是朝廷的清流之士。太祖太宗设御史台,允许御史风闻奏事,是希望大开言路。而你们为一己之私,利用职权,捕风捉影,弹劾重臣。明为刚正直言,实为党同伐异。”

    说到最后几句话,皇帝的声音里隐约透出冰冷的寒意,令下面的官员打了个冷颤。御史台的所有官员更是战战兢兢,全匍匐于地,口称知罪、万死。

    皇帝懒得理那些人,问邵安:“丞相,你怎么说?”

    这下,于承平等人的命运全权掌握在邵安手中了。大家或怜悯、或窃笑的看着他,只等邵安发出最为致命的一击。

    然而邵安却说:“臣认为,于大人只是尽了本职,并无过错。”

    皇帝问道:“那是谁之过?”

    邵安言:“乃‘风闻奏事’之过。许‘风闻言事’者,不问其言所从来,又不责言之必实。若他人言不实,即得诬告及上书诈不实之罪。谏官、御史则虽失实,亦不加罪,此是许‘风闻言事’。②今御史以‘风闻言事’伐异党同、挟诈报复。故臣请废‘风闻言事’制度。”

    此言一出,无论是不是御史台的官员,全都抬起了头。风闻奏事是太祖所定,实行了几百年,居然就这样废除了。于承平更没想到,自己的失败,竟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

    有不怕死的御史台官员高呼道:“皇上,不可啊!若废此制,实乃堵塞言路之举。”

    皇帝知道此事之艰难,故亲自上阵,辩道:“朕愿闻忠义爱国之言,愿听切中时弊之事。言官御史仍可参劾大jian大恶,惩治不法之徒。然若不肖小人,借端生事,假公济私,人主不察,必至倾害善良,扰乱国政,为害甚巨。”

    皇帝向来轻易不发表意见,这回居然在议事之初就表明态度,一下子让下面的人不敢多嘴。

    孙敕想了想站出来道:“就‘风闻奏事’而言,禁止则言路闭塞,放纵则沦为党争工具。开国初期,万马齐喑,故太祖许‘风闻言事’。然现下因此制度,令御史台权重气盛,恐其愈发不可一世。”

    主相副相都赞同废除,六部肯定会人云亦云。御史们想抗争,奈何长官只想要保住官位,不敢发言。御史们只能怒其不争,偃旗息鼓了。

    皇帝盯着下面乌压压跪着的一片人,厉声道:“朕今日废‘风闻奏事’,尔等今后无真凭实据,不得肆意弹劾。诸卿勿复言!”

    此番举动使得朝野舆论甚多,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此后曾多次有人提议复立,然皇帝态度非常鲜明,几经争议,未果。

    ————————————————————

    ①出自:宋代王禹偁(cheng)《待漏院记》,略有改动。本段大意:古代善于治理国家的贤相,不但有德行,而且勤劳不懈。邵安仰仗皇帝恩德,居于相位。然万民尚未安宁,却不考虑怎样使他们平安;各方少数民族尚未归顺,却不思考怎样使他们前来归附。

    ②出自:宋代王安石。

    ****************************************

    这两章过渡章节,解决第二卷若干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