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激战安风 上
依照张勋的军令,偌大一个大成军营全部动了起来,全英上下都在紧张地收拾着各自的装备,将校们都在侍卫的帮助下,佩戴着盔甲,仔细地检查着一应的武器装备,而普通的军卒则在收拾着各自的武器和聊胜于无的护甲,总而言之,整个大营一片的人欢马腾。 但是,位于大营正中的位置,却是一片寂静的样子,仿佛即将到来的大战和这里没有一丝关系一般。 可是,谁又曾想这里正是整个大成军营的中枢所在,因为张勋的中军帅帐就扎在这里,明显比的军帐高大的多的中军帐位于正中,四周是十六个亲卫的军帐,任你从哪个方位前来都要经过一座戒备森严的军帐,可见这里的防备之严密。 此时,军帐内的亲卫们都在收拾着各自的武器装备,虽然也是人来人往,但是,这一切却是在寂静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打扰了大帅参谋战局可是要掉脑袋的,所以,亲卫们都极其小心翼翼地各自收拾着。 而在张勋的帅帐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偌大的一个大帐内只剩下两个人,一个便是这个大帐的主人,大成军三军统帅张勋,而另一个却是哪位被其称为阎监军的清瘦男子。 二人对面而坐,张勋面色平静,但是一双虎目里精芒闪动,仿佛有什么难以抉择的痛苦,折磨着这位久经沙场的宿将一般,而在他的对面,阎监军居然坐的是四平八稳,丝毫没有一丝的拘谨。 如果有当今大成朝廷的权贵在此的话,定会大吃一惊,不为别的,就因为在张勋对面端坐的正是曾经得袁术主薄阎象。 对于阎象,整个大成伪朝廷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当初,袁术一意孤行,妄想自立为帝之时,只有他阎象一人义正言辞地提出反对意见,天下人为之侧目。 但同时,也为自己的升迁留下了隐患,这不,袁术称帝后,阎象的职位是一降再降,若非他和张勋有旧,恐怕他早已被迫辞官归隐了。 饶是如此,张勋也只得将其留在军中,一是为其某个栖身之所,二者则是保护他免遭袁氏一系的毒手。 此刻,二人对面而坐,张勋良久才吐出一句模棱两可的话:“你猜到了?” 阎象点点头。 张勋叹了一口气道:“哎,袁公路待我不薄,就算是他已是穷途末路,我怎忍心弃他而去,此战不论胜负,就算是我最后一次还他的知遇之恩了。” 阎象还是不置一词,依旧是点点头。 见自己的这位老朋友不置可否,张勋愣了愣,起身离席,对阎象道:“还望阎兄为我守好着大营,我去会会张辽!” 说完,不等阎兄回话,张勋一提征袍,迈步便向帐外而去。 眼瞅着张勋开走到帐门口了,阎象才似是自言自语道:“左军实力不俗,可为先锋!” 张勋一听,虎躯一震,但他脚下并未停歇,依旧是径直出了大帐,只是没人注意到他的嘴角微微一翘,似是听到阎象的这句话,很是欣慰。 …… 安风津位于淮河之上,自古以来便是南北通商的必经之处,同时也是淮水这条南北天堑上最重要的一道隘口,尤其是袁术执掌淮南一来,更是将这里作为一道防止北方势力进攻的重要关隘,更是着力建造,此时已经是建设成为一座高耸云霄、坚不可摧的雄关了,不过,这一切最后都便宜了张辽,真可谓是世事难料。 安风津横卧于淮水之上,分为南白两城,中间以九座浮桥相连,可以说是独具地理优势,这样的设计,再借助淮水天堑,使进攻一方很难将其合围,所以,素有得安风津者得淮水之说。 此时,安风津内都也一片安静,丝毫没有大战前的紧张气息,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在张辽的指挥所里,早已是人头攒动,气氛也甚是紧迫。 原来,大成军营的一举一动早已在神机营的严密监视之下了,里面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第一时间反馈到校尉周二的那里,再由他进行汇总分析,择其重要情报及实地报告上去,所以,大成军全营磨刀霍霍的情报,早已被周二摆到了张辽的面前。 看看面前的情报,张辽不由得心中一惊,暗道:张勋不简单呀,这么快就发现自己兵力单薄的漏洞,准备大举进攻了! 在赞叹的同时,张辽还是颇为自信的,因为自己麾下的这些兵马可是经过半年整训的,其战斗力可不是半年前的样子了。 想到这里,张辽还是颇为好奇:将部队的战斗力提升到这么高的层次,自己的主公是如何做到的呢?
不知道的问题就不必多费心思,张辽晃晃脑袋,对身侧的护卫,吩咐道:“去把各门的守城将领请到这里来,就说有要事相商!” 护卫领命离开后,张辽转回头对周二说道:“周校尉,你速去安排弟兄们加强戒备,随时将情报报与我知,不得有误。” 周二知道个中厉害,抱拳施礼后,也快速地离开了。 安排就绪后,张辽也没闲着,他快步来到地图前面,仔细查看起来,同时,心中在暗暗盘算着…… 自己已经分兵两千去切断张勋的粮道,按照自己的估计,大成军的军粮如果不及时送达的话,估计不会撑过五日,也就是说,自己最少要坚守十日以上,才可以让张勋的大成军不战而退。 接着他有仔细地掂量了一下自己的兵力,加上各色的杂兵,现在安风津城内,还有五千之数,这其中辎重兵等格斯杂役就超过两千人,也就是说真正能战者堪堪有三千之数。 也就是说,面对超过万人的攻击部队,自己的这三千人至少要固守十日! 这是标准的以寡敌众呀! 张辽想到这里,便觉得热血有些沸腾。 有些人知难而退,但真的勇士则是知难而进,而张辽便是这样的勇将! 当然这不是说张辽徒有匹夫之勇,他是有自己的倚仗的,首先就是安风津的地利,这里有了淮水的帮忙,自己需要防守的纵深只有四里之地,其中最主要的是自己南城墙一侧,也就是说,此次大战,自己只需守住敌人一面的攻击就足矣,而非是腹背受敌。 其次,淮水北岸的城池并无任何的忧患,可以为自己充分提供守城所需的一应物资,而且,自己一方通过这些日的经营,已经完全取得安风津北岸居民的拥戴,可谓是占了人和一利。 想到这里,他又不由得暗暗地为吕奉先竖起大拇哥——他怎么想到采取分粮迅速平定民心的策略呢,须知粮食对于军队,那可是命根子一样的存在呀! 老大真是有魄力! 想到最后,也只有这句话才最能代表张辽对吕奉先滔滔不绝的敬仰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