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扩大兵源
按壮劳力三十年产出进行牺牲乃至伤残抚恤消息在张泽华的有意安排之下当然也很快就放了出去。一般来说,这样的消息通常需要几天时间内才能传遍面积并不算小的整个全镇,可让郭义等人想象不到的是,仅仅在放出消息后的第一天,全镇居然有五六千百姓主动前来应募。一时间整个麻城县顺河镇外临时设立的十多个临时征兵点都有些忙不过来了。 “只有被选入人民军教导旅的人才会有这样的牺牲抚恤,毕竟教导旅不是乡土自卫的军队,是要有打硬仗要求的。为了避免有人沦为寡妇,教导旅不要成家年纪的孩子。但也不能太小,起码身体要合格,背上四斗米可以跳到我们准备好的七寸石阶上来,人也起码要比我们的装上刺刀的洋枪高才可以。”负责在这里征兵的张小石亲自对众人喊道。 本以为听到这样的话,竞争会更为剧烈,或许会引起一些麻烦的事情,可是却没有想到前来应征的人们对此并没有想象中那样的反应。毕竟,在宣传中的说法三十年壮劳力产出的抚恤,和三四百两银子的效果说出来可大不一样。 “我听说,李振山一脉被大军解决了?”一名还算说话清楚的中年最终做为代表向张小石询问到。 “是的,李振山以武力抗拒大军,没有投降行为,而且我们还听说此人在这里为祸多年。因此,明天就要在顺河镇执行公审。有关他家的一切地契、印据统统作废。全镇暂时耕者有其田、今年的租、债、税暂免。” 听到这样的消息,先是在近距离引起了一阵欢呼声,这欢呼声由近及远。最终方圆百步以内的数千人都如同获得了新生般欢呼起来,反倒是没有多少人关心那三十年产出的抚恤还有其他一些教导旅待遇是怎么回事了。 此时的张泽华也在距离征兵点不远的地方观望着。不知怎的,眼前的种种似乎给张泽华带来了一种“不真实感”,像是剧组拍红色题材历史正剧一般。 在张泽华网络年代受到的影响和教育里,尤其是同网络上某些“大拿”经常交流之后,又看过不少所谓的“论文”“新历史”,总觉得近代中国农民应该是缺乏勇气和革命性的。同地主的关系就算不能用“其乐融融”来形容,起码也是并不自觉有多少矛盾。土改工作,更是复杂而繁琐的,没有那么简单的事。 地租是有一半那么多,就算减免到三四成,加上其他方面的灰色收入还有大斗进小斗出之类也少不来哦多少。在现代人看来也是典型的恶政,非要引起严重的地方矛盾不可。可是数百年以来随着木炭森林资源的匮乏、工匠地位明清以来的降低、靠谱的铁器越来越少,不借受雇于地主家的那些靠谱铁制农具、并且只靠中农贫农们那些下等田还有西周春秋水准的农具、可能还未必有交租后的收成,所以未必觉得有多吃亏。 然而,就算事先有所了解,张泽华还是太低估整个中华大地上的特异性。麻城县的“革命条件”是不如黄安县,不论从人文教育的高度还是贫困程度来说都是如此,可是顺河镇百姓的却比黄安的城关镇、七里坪看起来更为“进步”仔细想来,也猜到了一些原因:黄安地处商贸要冲,总还是有不少外地人来人往的,如果地方压迫太过恶劣,怎么说都是影响不好。可大山之中的顺河镇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一定要未婚的少年么?军爷放心,除了我以外还有兄弟几个、婆娘也是勤快人,饿不着的。我死了,即便没有什么抚恤也无所谓”一位中年男子渴望的说道。 “我们人民军,不搞论资排辈那套。我这个年纪可当不起‘爷’我们行事都不是代表自己,而是整个队伍,叫大军即可。”张小石笑着解释道。 “我的家人都已不在了,如今的我只身一人,至今未婚。军爷,哦不,大军能不能也给我个机会?就让我试试吧。。。”另一名神色坚定的三十来岁上下的男子喊道。
张小石是个头脑灵活的人,而且在张泽华身边,对于张泽华于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也多少有些自己的心得。听到这种询问的时候没有武断的回绝而是望向了不远处的张泽华。张泽华在思考片刻后还是决定点头示意。 回想过往的战斗经验总结和军队建设经验,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能还真是有些过于教条化了。的确,未婚的少年人是比成年人思想简单而且好管,但这却不是一定的。并不是说二十多岁甚至而立之年的人就一定是浮华小市民小农民。尤其是那些因为严重的欺压或贫困而成为单身汉的人。四十岁以上的人在这个时代来说往往身体条件就很差了,不能跟苏德战争时期苏联红军或纳粹德军四十岁的人比,但至少看起来在壮年以下的人还是可以吸收的。 而且,并不是说一个人作战不太勇敢,就一定没有价值。对于一支火器为主要作战力量、轻炮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军队来说,不持枪的后勤人员也有未必逊色一般步兵多少的价值。过去自己在一个县的范围内作战,还是分成非常小股的分散单位,粮食后勤方面的问题还不是很明显。然而如果要进行多日长距离行军作战,要发挥出上千洋枪、六七十门套管青铜炮、数以百计三联无后坐力散弹炮的价值,没有五千规模、大概相当于抗战时期一个师的实际人数是根本不可能的。 没有连绵多日,仅仅在拿下顺河镇的第三天李振山等人被公审处决之后,整个顺河镇就有上千名同李家有着血仇或者单身的成年男子、千余名左右身体勉强合格的未婚少年加入了教导旅。而其他一些不太合适成为主力部队的兵源则组建了麻城县第一支赤卫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