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历史小说 - 二战之赵云新传在线阅读 - 第二百零四章 恶梦开始

第二百零四章 恶梦开始

    如果是普通的燃烧弹,不会对东洋军队产生致命的打击,但是对于凝固汽油弹,却是产生了不一般的效果。原来是因为东洋军队的四个高射炮阵地,逼的轰炸机不敢低空轰炸第三防线的目标,但是飞到更高的高空,炸弹的精度却是差了许多,有很多都偏离了目标。

    高射炮主要用于打飞机、直升机和飞行器等空中目标。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战争史上掀开了防空作战的新篇章。当前,大口径高射炮虽逐步被伐对空导弹取代,但各国仍装备和研制相当数量40毫米以下的高射炮系统,并广泛采用多管联系,配备雷达或光电火控系统,和火炮、火控同装在一辆车上的三位一体式自行高射炮。近年来,各国已研制并开始列装的高射炮与防空导弹结合于一体的防空系统堪称现代防空兵器的重要发展趋势。现代战争证明,高射炮是现代防空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对空导弹已成为地面防空主力的今天,高射炮在抗击低空目标中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高射炮及其用以保证炮火命中空中目标的配套技术装备的总称。

    高射炮系统能在全天候条件下连续测定目标坐标,计算射击诸元,使火炮自动瞄准和射击。自行高射炮系统由装于同一车体内的炮瞄雷达、光电跟踪和测距装置、火控计算机以及火炮构成。牵引高射炮系统一般由炮瞄雷达、高炮射击指挥仪、电源机组和多门高射炮构成。

    在对空作战中,高射炮系统的炮瞄雷达根据目标指示雷达提供的目标信息,搜索、识别和跟踪目标,测量出目标现在坐标(目标的斜距离、方位角和高低角),并将其不断地传给高炮射击指挥仪。指挥仪根据目标现在坐标和有关参数决定对目标射击的提前点位置,算出射击诸元(提前方位角、射角和引信值),并将其不断地传送给火炮随动装置。随动装置根据射角和方位角诸元驱动火炮,使炮身处于发射位置,以便进行射击。大、中口径高射炮的随动装置还控制引信测合机装定引信分划,使引信适时起爆弹丸毁伤目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了光学测距机、听音机、探照灯等配合高射炮对空作战。20世纪30年代,采用机械模拟式指挥仪计算射击诸元,用电缆同时向各炮传送射击诸元,缩短了传送时间,提高了射击精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炮瞄雷达、机电指挥仪和火炮组成的高射炮系统能在全天候条件下测定目标坐标,并提高了精度。火炮上增加了随动装置,能自动瞄准,消除了人工cao作的误差,提高了瞄准速度。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自行高射炮系统,有的系统采用了红外、电视跟踪和激光测距,配合雷达对目标实施观测,并配用多功能的数字式火控计算机,使求取射击诸元的速度和精度进一步提高,抗干扰能力进一步增强,反应时间进一步缩短。

    19世纪下半叶,西欧战争此起彼伏。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普鲁士派重兵包围了法国首都巴黎,切断了它同外界的一切联系。法国政府为了突破重围,决定派人乘气球飞出城区,同城外联系。10月初,内政部长甘必达乘坐载人气球,飞越普军防线,在都尔市进行宣传和鼓动,很快组织了新的作战部队,并通过气球不断与巴黎政府保持联系。普军发现这一情况后,立即研究对策,决定首先击毁这些人的气球。普军总参谋长毛奇下令,研制专打气球的火炮,以切断巴黎与都尔之间的联系。

    不久,这种打气球的炮就制造出来了。它是由加农炮改装的,口径为37毫米,装在可以移动的四轮车上。为了追踪射击飘行的气球,由几个普军士兵cao作火炮,改变炮位和射击方向,打下了不少气球,并由此得名“气球炮”。它就是高射炮的雏形。

    1906年,德国爱哈尔特军火公司(莱茵军火公司的前身)根据飞机和飞艇的特点,改进了原来的气球炮装置,制成专门用来射击飞机和飞艇的火炮。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门高射炮正式问世。设计师将火炮装在汽车上,并采用了与现代舰炮相似的防护装甲。这门火炮口径为50毫米,炮管长约1.5米,发射榴弹的初速可达每秒572米,最大射高为4200米。

    两年之后,德国又制成一门性能更优越的高射炮。这门炮的口径为65毫米,炮管长约2.3米,为口径的35倍。发射榴弹时初速提高到每秒620米,最大射程可达5200米,而且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也都相应扩大了。这门炮已开始使用门式炮架并利用控制手轮调整高低射界。采用这些改进措施后,火炮的机动性能有了较大提高。

    继上述两种高射炮问世之后,1914年德国还制成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国研制成76毫米高射炮,它是一种防空加农炮,也可用来射击地面或水面上的目标。

    在这一时期,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也制成了高射炮。

    在早期制成的高射炮中,性能最好的是德国1914年制造的77毫米高射炮。其突出特点是在四轮炮架上装有简单炮盘。这种炮盘在行军时可以折叠起来,用马或车辆牵引;作战时,打开炮盘,支起炮身即可对空射击。炮盘的使用既便于火炮转移阵地,又缩短了由行军转到作战状态的时间。由于它采用控制手轮调整身管进行瞄准,而且首次采用炮盘,因而射击命中率较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初期,法国在两架双翼飞机上装上了炮弹,用它代替炸弹轰炸德国军队的飞机库。接着,英国的飞机于1914年11月又轰炸了德国飞艇库,德国损失惨重。由于飞机特殊的优势,一些地面使用的武器弹药如炮弹、手榴弹、机枪、步枪,甚至手枪等,都相继成了“航空武器”,被装备在飞机上,用来攻击地面上的目标。

    随后不久,飞机上便装备了专用火炮和炸弹。面对空中威胁,各国开始积极研制新的高射炮。着重改进了高射炮的瞄准装置,使其射击精度有了很大提高。一战前期,用高射炮射落一架飞机平均耗弹量为11585发,到一战后期,耗弹量已降为5000发。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高射炮和飞机在结构和作战性能上都没有出现大的变化,发展比较缓慢。从30年代开始,日本、德国为了对外扩张侵略,加紧扩军备战,进而加速了飞机制造业和军火工业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这一时期,飞机无论是结构还是性能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采用的木、布等软质结构材料已被高强度的合金材料所代替;飞行速度比原来提高了一倍,达到每小时500千米左右;飞机的飞行高度普遍达到8~10千米。

    与此同时,高射炮也毫不示弱,其作战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这一时期,高射炮在结构和性能方面有这样几个突出的变化:首先,高射炮采用了长炮管,借以提高初速和射高。有的小口径高射炮的炮管长度已达到口径的70倍,初速达到每秒1000米左右,比原来提高近50%。中口径高射炮的射高达到10千米以上,是原来的3~4倍。其次,高射炮配备了先进的射击瞄准装置,提高了高射炮的命中率。再次,在小口径高射炮上配备了装填和复进等装置,大、中口径高射炮则采用了机械输弹设备,提高了高射炮的射速。另外,大部分高射炮都采用了自动化程度非常高的火控系统,全面提高了高射炮的作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