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章 名将陨落
402年2月28日,大战正式展开,桓玄率军抵达姑孰,让他的将领冯该等人,攻击豫州州政府所在地历阳,朝廷方面的襄城郡长司马休之亲自登城自守。 桓玄接着派人切断了洞浦对外的交通线,并焚毁豫州州政府的所有船舰,豫州督导官、谯王司马尚之,率步兵九千人,在洞浦列阵,派武都郡长杨秋,驻军横江,而杨秋眼见敌我力量悬殊,居然弃械投降,部众瞬间溃散,司马尚之逃到滁河,被桓玄捕获,司马休之自知难以坚守,直接弃城而逃。 首回合下来,朝廷军队遭遇惨败,桓玄继续向建康推进。 镇北将军刘牢之,一向厌恶骠骑大将军司马元显,深怕桓玄一旦覆灭,司马元显会更加暴虐无理,自己也将受到猜忌,于是打算借桓玄的手,铲除当权官员,再利用桓玄的弱点,而由自己夺取政权,所以虽接到讨伐桓玄的号令,却并不着急实施。 而身为大军统帅的司马元显则每日每夜地饮酒,从不过问军国大事,任命刘牢之为前锋司令之后,并没有后续的指示,甚至也没有必要的交流,放任刘牢之坐观成败。 桓玄也忌惮刘牢之的战力,得知这一情形,便派刘牢之的堂舅何穆前往游说:“自古以来,人臣如果手握震主的兵权,又建立无法再赏的功勋,而最终仍能保全性命的,有几个?倒是功成名就后就惨遭杀戮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文种、白起、韩信等人都是前车之鉴! 他们事奉的还都是英明的君主,反观司马家的这帮人,个个凶恶愚昧,你认为将来会有活路吗?你如果参与战争,无论是胜是败,最终都难逃一死! 可是为了家族考虑,也许可以选第三条路,况且桓玄与你并无深仇大恨,堂堂大丈夫,为何要被别人利用?” 刘牢之在此之前,如果还有回心转意的打算,但当听了何穆的话,终于下定决心按兵不动,并秘密与桓玄保持联络。 东海郡首府警备区司令何无忌,是刘牢之的外甥,与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以及刘牢之的军事参议官刘裕,全都认为应该讨伐桓玄,但刘牢之拒不采纳,刘敬宣劝道:“现在国家衰弱,天下治乱的关键,全在你和桓玄掌握,桓玄依靠父亲和叔叔留下的权位声望,盘据古楚国的疆域,事实上国家的三分之二都被他割据,一旦放纵他凌辱朝廷,威望就会更高,恐怕对他再也无可奈何了!” 刘牢之顿时大发雷霆:“你说的那点基本的常识,我难道不知?可是今天的问题是,击败桓玄并不困难,甚至可以说易如反掌,但平定桓玄之后呢?司马元显会放过我?那时候朝廷威望重振,我如何应对杀身之祸?” 他这么说也有道理,部属们全都默然以对。 而且刘牢之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只不过局势瞬息万变,当他与桓玄结盟,终于彻底步入了毁灭的深渊。 3月1日,刘牢之派刘敬宣晋见桓玄,明确表明自己中立的态度。 桓玄早已打算除掉刘牢之,但此时时机尚不成熟,所以表面上仍然很友好,摆下豪华的酒宴,招待刘敬宣,陈列近些年来著名的书法绘画作品,陪同刘敬宣一一观赏,并任命刘敬宣为高级军事参议官。 刘敬宣对于这种笑里藏刀的殷勤并没有警觉,但桓玄左右陪同的官员却都心中有数,互相挤眉弄眼,俨然把刘敬宣当猴耍了。 刘牢之虽然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只是保持中立,但在广大群众来看,他或是主动出击,或是迎风投降,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显然东晋国民一致认为刘牢之害怕桓玄,所以无条件投降了。 出现这种舆论,对于刘牢之可是大大的不妙,对于东晋政府来说,更是灾难。 北府兵团是当时的王牌军队,桓玄居然能把他们降服,政府军哪还有勇气与之对抗,纷纷弃械投降,司马元显眼看着手下的士兵一个个逃散,却终究无计可施,狼狈地投奔父亲司马道子的东府,询问破敌之策,但司马道子比他还昏庸,只是一味地喝酒抹泪而已。 桓玄顺利攻入建康,或者说根本就是堂而皇之地入驻建康,沿途完全没有遇到抵抗,基本上先锋部队吼一嗓子就能开路净街。 3月4日,桓玄宣称接到皇帝的诏书,解除全城戒严状态,并自任总管文武百官、全国各军区总司令长官、丞相、主管朝廷机要、京畿卫戍总司令官、徐荆江三州督导官,假黄铖。 实际上从这一刻起,桓玄已完全掌控朝廷,接下来就要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任命桓伟担任荆州督导官,桓谦担任政府左副行政长官,桓修担任徐兖二州督导官,桓石生担任江州督导官,卞范之担任首都建康市长,王谧担任立法院总立法长,殷仲文担任高级咨询官,刘迈担任军事参议官。 这些人里面,桓伟、桓谦、桓石生和卞范之,都是跟随桓玄一起造反的亲信;桓修则因为是同族的关系,虽然并不受行风,但也跟着沾了光;王谧是王导的孙子,和刘迈一样,都是望风使舵的行家,眼看司马家衰弱,立马向桓玄投诚,马屁拍得响了,自然少不了好处;殷仲文是殷觊的弟弟,更重要的是桓玄的姐夫,有这层关系,混个一官半职的也就不稀奇了。 第二天,有关单位向皇帝呈上奏章,弹劾司马道子酗酒不孝,应绑赴刑场斩首示众。 这个有关单位和上级领导一样神秘,其实比间谍还特工,向来都是国家有效统治的重要手段,此时东晋的有关单位,当然就是桓玄的第三只手了。 就在当天,桓玄以司马德宗的名义下令把司马道子贬到安成郡,但并没急着杀他,而只砍了司马元显,及其子东海王司马彦璋,谯王司马尚之,庾楷,张法顺,毛泰等人,也都没能幸免,全都被绑到建康街市上斩首示众。 王诞作为司马元显的死党,本来也要被砍,但桓修竭力为他求情,桓玄只好饶他一命,但死罪虽免,活罪难逃,下令将其贬到岭南,永不录用。 处理了建康的各项事务,桓玄终于可以专心对付刘牢之了。 毕竟刘牢之已表示中立了,而且也没妨碍桓玄的大事,所以桓玄并不好找借口武力讨伐,但这不代表两人就能和谐相处,桓玄很快就想到一个办法整他,调任刘牢之为会稽郡长,用温柔的手段剥夺其兵权。 刘牢之闻讯大怒,加上民间的舆论压力,无尽的悔恨填满胸口。
留在京城的刘敬宣,也意识到中了桓玄的jian计,以劝父亲接受调任为由,请求前往京口,准备把建康的虚实通报刘牢之。 桓玄并没把刘敬宣当成威胁,批准了他的请求,刘敬宣赶到京后口,力劝刘牢之讨伐桓玄。 刘牢之正有此意,先把大营移到班渎,秘密派人找到了刘裕,问他:“我想率军北上,与广陵的高雅之会合,起兵安定国家,你可愿意一起行动?” 刘裕回说:“将军率领数万人的精锐部队,望风迎降,归附桓玄,他的名望已达巅峰,声威震动天下,无论官府还是民间,都对他一致顺服,广陵虽然距离不远,但桓玄岂能由你走到?我当脱下军服,恢复平民身份,仍回京口老家,才有望保得一条贱命。” 何无忌不久也找上门,问刘裕:“桓玄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你说我该怎么办?” 刘裕说:“以我观察,你舅舅终究难逃毒手,你不妨随我到京口,如果桓玄遵守臣属的节cao,我们就还事奉他,如若不然……再从长计议。” 何无忌顿感心潮澎湃,收拾行囊与刘裕悄悄向京口转移。 刘牢之已然精神失守,无尽悔恨和愤怒充斥着大脑,就算部下都不支持,他也决心领兵南下。 战前动员大会上,军事参议官刘袭一脸阴沉地说:“有一种绝对不可以做的事,就是谋反,将军几年前反了王恭,近些日子又反了司马元显,现在又打算反桓玄,一个人一连三次谋反,还怎么能立于天地之间?”说完脱下官服,头也不回地离营而去。 他这一走,在座的其他人迟疑了片刻,也纷纷离席,刘牢之顿时又燃起一种绝望的情绪,众叛亲离的滋味可当真是不好受的。 当年的名将却不幸沦落到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进退失据,左右两难。 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心存侥幸,想等到中央和地方两败俱伤的时候再出手,却丝毫意识不到国家形势的变化,中央已丧失了统率力,如何与地方要员对抗? 美梦破碎带来的不只是失望,还是无尽的副作用,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丧失人心。 古往今来无数智者贤人都曾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刘牢之凭借寒门的背景,能够割据一方,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受到北府兵团的拥护,水能载舟,变能覆舟,当将士们纷纷转身而去,刘牢之终于迎来了人生的末路。 继续叛变似乎不大可能了,刘牢之几经纠结,终于放弃了争权夺利的念头,让刘敬宣去京口迎接家眷,一家人好好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啊。 然而约定的日期到了,刘敬宣却迟迟不归,刘牢之本就悬着的心变得越发恐慌,认定是桓玄已经发难,只怕全家人都已惨遭杀害,于是强忍悲痛率领私人军队向北逃去。 这一路可不轻松,巨大的心理压力让这个征战沙场20多年的老将,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经过新洲时,抛下部众,孤身一人跑到野林中上吊自杀,东晋最后一个名将就此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