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历史小说 - 重生天启大帝在线阅读 - 第四十七章 玉蜀黍和红薯

第四十七章 玉蜀黍和红薯

    朱由校在给徐光启暂时制取纯碱实验的时候,突然由实验中一个中间产物碳酸铵想到了一件别的事情。碳酸铵也俗称碳铵,这个碳铵很熟悉的名字让他想起了他小时候在农村的一些回忆。

    他还记碳酸和尿素是最常见的两种含氮化肥,尿素肥效稳而长一般都是用做底肥,碳铵的肥效急而短则用来做追肥。不过碳铵应该肥效过于急,做追肥很容易施肥不当,把庄稼“烧”死,后来大部分庄稼的追肥也都使用价格稍贵的尿素了。不过有一种庄稼例外,这种庄稼根须很大,需要追肥的时候就是需要碳铵这种肥效很急的氮肥,这种庄稼就是玉米。

    因为他小时候,帮家里给玉米追肥用碳铵时,在他记忆里非常深刻。一般都是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个人拿铁锹剜小坑,另一个拿起一定数量的碳铵往小坑里放。玉米的最佳追肥期就是大喇叭口时期,就是玉米天花长出来之前,这个时候玉米就已经比人还高了,加上这个时候正是天很热的时,所以两个人钻到玉米地里给玉米施肥是件让人非常不舒服的事情。因为劳动加上天热,满脸都是汗缺又容易被玉米叶碰到脸上,玉米叶上边缘一些小毛毛弄到脸上又痒又疼,还有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碳铵散发出那种刺鼻的气味。

    正是就有过这种深刻的记忆,让反复念碳酸铵的时候,他想到了玉米。他记得当初学历史课的时候,书上有说到玉米是明末传入中国的,从菲律宾传入到福建和广东一带。玉米虽然在他的记忆中主要是被家里人做玉米粥吃的,不过他也听村里的老人们说过,以前玉米有可以磨成面配上一些大豆面做成窝窝头吃的。

    穿越前他记得玉米大部分都是被当做饲料和被用来制作酒精等工业加工了,可玉米毕竟是一种粮食,而且玉米还是一种非常高产的粮食。后世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玉米不在是主要是食用粮食,可是明朝这个时候很多老百姓还在为吃饱饭而发愁。那么如果可以推广玉米种植,那么就是大大提高农民的粮食产量。

    虽然他知道玉米很多优点,可是他并不知道眼下玉米种植的实际情况。正在他发愁的时他看到了一旁的徐光启,顿时眼前一亮。他之前看过徐光启的档案,记得他是徐光启是南直隶松江府人,而他记得玉米最早传入中国的地方就是福建等东南沿海,而且他还记得徐光启历史还写过农政全书,虽然徐光启现在有没有写成此书他不知道,不过想来徐光启在农学上很有研究。既然这样,朱由校就直接开始询问徐光启。

    “徐爱卿是南直隶人吧?不知道你有没有见过一种从西洋传入名字叫玉米的庄稼?”朱由校问到之后,发现本来有些发愣的徐光启猛然回神了。

    “臣是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这些年来的确从西洋传入不少庄稼,不过臣倒是没听说一种叫玉米的。”徐光启本来正在看皇上做纯碱实验,被最后碳酸氢钠晶体从液体中结晶出来而不解呢,没想到皇上突然问起来一种庄稼,他的脑子稍微感觉有点跟不上,有点没反应过来。

    “你没听说过?”朱由校有点纳闷。

    他心说到,不应该啊,难道玉米这个时候没传入中国,还是徐光启确实没见过呢?难道是名字不对?他继续给徐光启描述玉米的情况。

    “这个庄稼会长一人多高,成熟的时候会结一个棒子,然后棒子上会有籽粒。”他看到徐光启露出思考的表情后,感觉真的可能是名字没对上,然后他试着说了当初他老家玉米一种叫法,“这个东西也叫玉蜀黍。”

    “哦,原来皇上说的玉蜀黍。皇上描述情况的臣就觉得好像在有印象,皇上一说玉蜀黍臣就知道了。玉蜀黍,臣当然见过。玉蜀黍传入我国已经一段时间了,最早就是从福建和广东东南沿海传入的。据臣所知玉蜀黍现在福建种植的不少,因为福建有很多山,山里有些地方不太适合种水稻,农民就开始种这个东西了。这个玉蜀黍,本草纲目中还记载,还可以入药。”徐光启不知道皇上突然提到玉蜀黍是何意,不过他还是把所知的情况都说了出来。

    “现在只有福建广东种植么?你觉得这个东西适合北方种植么?”朱由校继续追问到。

    “主要还是福建和广东种植,江西湖南也有种植的,不过种植的很少。玉蜀黍倒是合适在北方种植。去年臣在天津时,让人从福建捎带玉米种子专门种了一亩地,到秋天产量竟然有四百多斤呢。还有之前臣在松江时也种植过玉米,产量也很不错。”徐光启之前在南京教案后也受到影响,就称病在天津。他在天津一边写书做学问,一边也种子进的庄稼。

    “依你之见,如果在全国推广种植这个玉蜀黍,你看如何?”朱由校最后终于说出了自己的目的。

    “微臣认为如果能在全国进行推广,这是利国利民之举。玉蜀黍产量颇高,而且成熟期也比较快。一些不适合种植水稻和小麦的田地,完全可以用来种玉蜀黍。”徐光启听到皇上竟然说推广玉蜀黍种植,显得非常兴奋。因为他一直有此心,只是无能为力。

    “从西洋传入福建不少庄稼?你还见识过哪些都跟朕说说,还有那些庄稼也适合进行推广的?”朱由校非常高兴,他完全没想到徐光启不但是个大科学家,还是个大农学家,对这些传统读书人鄙视的农学竟然也有如此深入的研究。

    “臣之前有写过甘薯疏,微臣认为甘薯同样非常值得推广。甘薯虽然只是一种粗粮,不过胜在甘薯可以利用闲地进行种植。而且如果夏天有洪水造成水稻小麦无收的时候,还可以种甘薯来救急。”徐光启马上想到了自己的甘薯疏,并且对甘薯进行了简单介绍。

    徐光启说的甘薯,朱由校知道是那种东西。甘薯在他老家哪里叫做红薯,红薯的确是种好东西,闲地就可以种植,而且产量还非常高。挖个红薯窖,还能进行长时间的保存。红薯除了可以直接煮熟食用外,还可以切做红薯丝炒菜吃,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的红薯可以在收获后切成红薯片,晒成红薯干。红薯干听过村里的老人们说就是穷人们的灾年的救命粮,红薯干已经煮熟了吃,也可以直接干吃。红薯干虽然口感一般,胜在红薯产量高,可以做成红薯干来吃,让人们不至于饿死。

    朱由校想到红薯的情况,他突然觉得推广红薯或许比推广玉米更能解决老百姓饿肚子的情况。中国的农民忍耐力还是很大,历史上的中国的农民起义虽然很多,但是往往都是有直接直接诱因就是出现自然灾害,让某地的农民吃不饱饭开始饿死人了。吃饭是人生存的最根本的基础,记得之前农村的人们打招呼都是相互问候吃了没有。

    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保证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最首要问题,所谓民以食为天。朱由校来到明朝后,也一直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过却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现在实验室里,灵光一闪让他想起了玉蜀黍,之后徐光启又说到红薯,给朱由校解决这个问题打开了一扇大门。

    玉蜀黍和红薯这种庄稼要在全国大力推广,让这两种高产庄稼早日产生应用的作用。不过他随即有想到,他记得玉蜀黍和红薯都是需要大量的水,尤其玉蜀黍是非常怕干旱的。而中国地域广阔,各种气候都有,比如山西陕西甘肃雨水就不丰沛,加上中国的气候特点让包括这些地方在内的北方又非常容易发生旱灾。

    想到这里,他想到和红薯有点象的另一种庄稼,或许可以解决连这个问题也解决掉。

    ——————

    书友们的支持就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了,还书友们可以多推荐多收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