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鸣煞传说
老僧看到陆定一稳定下来,转而对陈枫说:“小施主,刚才多有得罪。贫僧留住小施主,是因为一件要事与施主有关。不知道小施主如何称呼?” “陈枫。” “陈施主可知道赤霞山脉中有一块禁地?” 陈枫摇摇头:“我来大陆不久,并不知道。” 老僧道:“我们留住陈施主,其实便与那禁地有关。”他用上“我们”二字,不知不觉将之前的矛盾分担了一半在发呆的陆定一和罗姓老者身上。 “一千多年前,南唐建国之初,赤霞山现在的各宗门还尚未兴起。不过,那时候南唐的宗门要比现在还多、还乱。其中有一个Y煞宗,最为高深莫测。此宗一开始只是在各大势力夹缝之中苦苦求生,谁想到却突然宣称晋级为殿,没过几十年,又晋级为教。一时间,Y煞教大有一统秘界之势。” 此时陈枫早已清楚,在秘界除了门、宗之外,还有殿和教的存在。宗若要晋级为殿,需要出现秘尊级别的强者;殿若要晋级为教,则需要出现秘圣这样传说中的顶阶秘者。在红枫岛,宗已经是秘界的最高势力,在大陆,陈枫隐隐知道一些关于殿的传闻,却从未见过哪个殿的存在。赤霞山虽有各宗,可相比偌大的秘界数量众多的门,已经算得上是凤毛麟角。至于殿,则一直遮掩着神秘的面纱,一般的秘者连他们的传闻都不知道。殿尚且如此,教更不用说了。花妖原本乃是秘界的大族,就是因为得罪了一个秘圣,几乎被灭族,秘圣的实力可见一斑。 经过这番对比,陈枫可以想象当年的Y煞教是多么强势。 若是说老僧之前的话还让陈枫感慨,那么接下来的话则让他震惊:“可即使如此强大的Y煞教,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短短数月便崩散消失,里面的高阶秘者一个不存,低阶秘者也都成了痴呆,什么也问不出来。Y煞教的崛起与消亡,成了南唐秘界一千多年来最大的谜团。” 陈枫想不出到底有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教以如此的方式消失在秘界。 “Y煞教虽然消失,却遗留了惊人的财富。为了这些财富,南唐各殿、宗、门纷纷大打出手,甚至还引来了北汉秘者的加入。龙争虎斗愈演愈烈,整个南唐秘界陷入了腥风血雨之中,就连朝廷也风雨飘摇,大受影响。当Y煞教的秘宝、秘术、秘石、秘府等等几乎被瓜分殆尽之时,藏于Y煞教中枢的一份藏宝图却引起了所有势力的关注。 在经过了惨烈的争夺之后,藏宝图的内容终于浮出水面。图上所标注的并非秘府遗址或天然宝藏,而是一个极为隐蔽的地方。这个地方在中古的典籍中便有记载,典籍上说这里遍布着各类珍惜的药材和秘兽,而且是上古很多高阶秘者修炼的集聚之所,那些秘者无论是进阶还是坐化,也都选择这里。外界的那些珍惜的修炼物资哪怕无比昂贵,在这个地方却稀松平常。很多秘者猜测,这里应该是上古时期的一个秘界中枢之地,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逐渐湮没在历史长河中。 得到藏宝图的第一批人潜入进去,从此再无音讯。有人说他们都死掉了,还有人说他们得到了许多珍奇的秘宝,就此脱离了原来的宗门。同那些人一样,藏宝图也随之消失了。然而秘界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平静,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幅所谓的藏宝图流出,惹来各大势力的争抢。可是最终,这些藏宝图都被确认是假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众人无法找寻的神秘之地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野,直到有一天,一群在赤霞山脉探险的秘者无疑中发现了一个入口并进入其中,才惊奇地发现,那里就是秘界苦苦找寻了数百年的地方。进入的秘者修为都很高,可最终却只有一个人逃了出来,不过也修为尽废。他在临死之前就说了一句话:‘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我愿毕生留在其中;那是世界上最恐怖的地方,将是我终生的噩梦。’ 再后来,大家发现,那个地方每隔两三百年就会开启一次,每次进入,都会有人有巨大的收获,但更多的人却死在其中。虽然如此,可秘者的前仆后继,让它神秘的面纱被渐渐揭开。 和中古典籍中记载的一样,这里确实是赤霞山脉绝佳的宝地,在整个南唐,也无处可与它匹敌。这里的天材地宝、秘府遗址四处散落,哪怕是一个孩童随便走走,都可能有所收获。然而,这里也是大凶大恶之地,进去的人往往九死一生,哪怕是秘尊,也不敢说自己就安然无恙。这里足以致人死地的东西很多,实力强大的秘兽,诡异Y毒的鬼魂,上古秘者留下的奇阵和禁制,还有随时可以将人吞噬的空间裂缝,甚至一些植物也能轻易夺走秘者的生命。这个地方如此可怕,虽然里面的宝物让人垂涎三尺,可随着葬身其中的人越来越多,最终,那些叹息者止步了。 在那个地方,煞气极重,浓郁之时,空中会传来刺耳的响声。所以,秘者给那个地方取了个名字,叫鸣煞之地。虽然鸣煞之地依然会固定每隔两三百年开启一次,其间还会零零星星出现开启的时候,可是进入的人就少了许多。很多人对鸣煞之地都是闻之色变,所以又习惯称其为禁地。这位陆施主乃是青霞宗的宗主,可就是因为进入了禁地,修为才跌落到这个境界。即使这样,他也是上一批进入这神秘之地的秘者中幸亏的仅有的二人之一。” “另外的一个人是谁?”这样的地方无疑激起了陈枫的好奇。里面的宝物暂且不说,能够让一个秘宗修为跌落到这个境界,而且他还算是走运的,那里的凶险可见一斑。 “那人便是赤霞山脉最中心赤霞宗的宗主尹笑。”老僧沉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