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进言
“这是什么话,曾将军你是在威胁本阁部吗?” 史可法毕竟是督镇一方的要员,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淮扬总督,声望实权都是顶尖的人物,不要说曾志国这样的寻常中层武官,就是当初四镇跋扈,刘泽清这样的悍将在封伯爵后谁的帐也敢不买,当着他史可法的面,还是要弯一弯腰,叫一声阁部大人的! 现下一个小小的游击,居然就敢在他面前放肆,当真是让阁部大人忍无可忍了。 “不是,大人误会了。” 曾志国并不慌乱:“请大人听一下末将的解释。” “好的,本阁部就听你的解释。不过,曾将军,本阁部要提醒你,不要说些没用的昏话。杀伐决断和军法制约之道,本阁部比之尔还是要多懂得一些的。” “是的,阁部大人确实比末将懂得的多。所以兴平伯高将军和靖南伯黄帅之间的厮杀只是意外,而且刘泽清与刘良佐二贼,阁部大人当然是节制的很好,二贼从来听军令行事,也不会yin掠百姓,杀良冒功,对朝廷有敬谨之心,对阁部大人的军令,也是依命从事,当真是难得的忠良。” “……” “砰!”史可法在曾志国的讽刺面前,终于失去了相臣度量,很没有风度的把手边的小盖碗砸了个粉碎。 “你讽刺的好,很好!” 失去了镇静养气功夫的史阁部开始暴走了,整个面部都扭曲的史可法颤抖着双手,指着曾志国开始了一通暴风骤雨般的斥骂,从他与马士英争夺拥立的斗争开始,然后就是节制江北四镇的辛苦与为难。 事实上,后世对史可法的很多指责都是没有道理的,而且多半是揣测之辞,并没有真正理解到他的难处。 当初在拥立福王和潞王的争执上,史可法并不是没有坚持,而是在狂热的反福王的东林势力与政治投机势力的总代表马士英之间,史可法试图寻求一条互相妥协的道路。在当面,马士英也答应了史可法拥立桂王的请求,而对东林党来说,只要不是福王的后代登上帝位,任何一位藩王的人选都是可以接受的。 在这一件事上,指责史可法是没有意义的。马士英要的是拥立之功,而东林党则要的是福王后裔不能继位,两边的矛盾根本就是不可调和的,而史可法的错误在于,他过于天真的相信自己的人格魅力和政治调处的作用。 没有实力的调处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结果的,这一点,从马士英勾结了四镇之后立刻拥立福王就能看的出来。而东林党被打了闷棍后,也不可能再接受史可法的调停,于是暗中勾结左良玉,借助左镇兵马来威胁四镇。双方的矛盾,终于在弘光二年,也就是顺治二年的时候爆发出来,就是在这个清兵犯境的关键时刻,左良玉部与黄得功部还因为内部矛盾在自相残杀。 至于节制四镇,史可法已经意识到了实力才是制衡一切的基石,所以到了江北后他拼命的扩充自己的实力,对朝廷的内斗总是持保守的平衡主义,而此时留给他的时间又过少了,距离他赶到江北到四镇崩溃只不过是一年多的时间。而且,同时上层的腐败也影响到了四镇将士效忠明朝的心理,朝廷失去了存在的道义基石之后,一切所谓节制四镇的手段都只能是笑谈了。 “曾志国你这个混帐,如此年纪就敢质疑本阁部的决断,你的胆子也未免过大了!” 在喘着粗气吐着白沫把自己的过失辩解一通后,史可法又愤恨难平的补充了一句:“曾将军,看来你还是局外人,等过上几年你有机会专镇一方的时候……到时候,你会知道本官的艰难之处的。还有,不要和我们东林复社的人学,他们除了放炮别的什么也不会,候世兄和冒世兄他们……嗯,还有张世兄和黄世兄,他们连一个小兵的作用也不如。” 说到这里,史可法摇头晃脑,发自内心的油然道:“真的连一个小兵也不如啊,曾将军,如果你不是一个武夫,本官根本懒得和你多说的。” 面对如此坦诚的史可法,曾志国却还是没有放过对方的打算。 他仍然很冷静的向着史可法说道:“或者督镇大人确实有为难之处,不过末将以为,节制江北的时候,督镇大人还是要以大义出发,不要用更多的手段来调和,忍让,不然,现在的效果会好很多。” 看着不以为然的史可法,曾志国又尖锐的指责道:“大人对犯错的将领从不责罚,对四镇的为非作歹没有任何措施可言。这样,原本四镇就军法荡然,而连您一个朝廷重臣,堂堂的宰相都对国家的法纪没有了坚持,那么,谁还愿意为这个国家尽忠呢?纲常伦理虽然是老生常谈,而且迂腐无用,不过处在相当的位置上的时候,就必须要为这种虚无飘渺的东西来付出代价。大人您总是试图在各方势力中用权术手段来制造平衡而忽视了法理,结果最终的下场就是四镇将士最终对您也失去了信心,放眼江北,除了扬州城内的这些官兵,谁还愿意为这个连基石都失去了的大明来效忠卖命?” 史可法已经被曾志国的这番言论说的目瞪口呆,很难想象,这样一针见血又充满了真知灼见的话,是来自自己麾下一个普通的大明军官的口中。 “这么说,本官是有些优柔寡断,使得将士过份骄纵,然后失去军心?” “是的。”曾志国异常诚恳的回答道:“确实是这样的啊大人,这一点看法,末将一直想陈情给大人,不过以末将的身份,是没有资格在督镇大人面前说这些的。” 想想也确实如此,如果不是在此危城之内,曾志国在此前又有优异的表现,史可法是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在自己面前大放厥词的。 “那么……”史可法犹豫道:“以你的意思,是要本官严肃军法,可是建奴攻城在即,如果乱了军心就糟糕了。” “大人,您以前一直有这种想法,那么事实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现在建奴在外,而城中军心散乱军纪荡然,这种军纪败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已经成为大明军队的痼疾!而因为军纪不好,所以百姓也人心不附,末将斗胆再说一句,这样下去,军中的弟兄们没有战斗下去的意志,而百姓也没有支持督镇和大明军兵的觉悟,凭现在这种情况,大人您觉得守住城池的希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