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三十章、第三节 河图洛书 上

第三十章、第三节 河图洛书 上

    在座的人一时无语。都在思索着心中的故事,以便参加讨论,回答木里王提出的话题。

    纪蒲泰:“关于《河图》《洛书》的秘笈,我想再重提。”

    喇嘛众臣:“那好哇,我们都希望你再解释这个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

    喇嘛王:“是啊,有史以来,人们只是传说有《河图》《洛书》流传于世,可既不了解其具体图像,也不清楚基本内涵,更对其原始用意及历史传承的渊源,知之甚微,颇感神秘,而不晓其表述的什么涵义?”

    偌尔曼:“正因为河图洛书似天书,它隐讳难懂,那河、洛天书究竟说明了什么?谁能回答得清。”

    外交大臣:“解铃还得系铃人,既然蒲泰旧话重题,那还请他解释。”

    纪蒲泰:“河图、洛书源之中国文化的古老传说,它给后人留下了千古不解之谜,值得人们深思。”

    喇嘛王:“我也再补一言,相传,伏羲在世时,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神龟出自洛水负洛书。这传说意指河图、洛书是天,或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

    偌尔曼:“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若按人们现代知识的常识,很容易把这一传说当作远古神话,而不去深究细想。”

    喇嘛王:“可中国古人却深信不疑。”

    喇嘛近臣:“那是何人提及此事,也好让我录记。”

    纪蒲泰:“中国古书《易传》,最先论及《河图》《洛书》与《易》的关系,也只有10个字:‘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喇嘛王:“孔子说过:《易经》的起源与河图、洛书有关。但河图、洛书究竟表述了什么,河图、洛书和《易经》有什么联系,恐怕孔老夫子也没说出什么个所以然来。”

    纪蒲泰:“中华文化源头之一的《易经》也很神秘,它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政治、宗教、天文、地理、历法、医学、民俗、玄学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河图、洛书与《易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才显示出它的神秘。”

    喇嘛王:“所以,我不得不作它想。远古的河图、洛书是谁作的?圣人指谁?”

    纪蒲泰:“所谓圣人‘则之‘,是仅以画卦,还是借以系辞?莫所确证。圣人是谁?是伏羲、神农、黄帝、大禹、还是随后的文王?众说纷纭,是指何人,莫是一衷?无人能定。”

    偌尔曼:“那河图、洛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图形?”

    纪蒲泰:“具有关研究者的成果,大意是说:河图、洛书是一对相关联的图形或数阵。所表示的其结构简捷、精巧。很值得思考,其中蕴藏有宇宙奥妙之大道。”

    喇嘛王:“啊,你语出惊人!确实让人难以置信。芸芸众生之中,谁能够有如此高深的智慧,高超的思维,把天下的道理浓缩绘成一对图形。那他可真是天下第一英雄!”

    偌尔曼:“这古老的传说,确实给我们留下了不解之谜?”

    纪蒲泰:“是啊,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否定这一传说。”

    喇嘛众臣:“那你就说说,从古至今人都怎么说?”

    纪蒲泰:“汉代名儒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孔安国则加以区分说:‘河图则八卦是也,洛书则九畴是也。’。汉代经师郑玄引用《春秋纬》说:‘河以通乾天苞,洛以流书吐地符。河龙图发,洛龟书感,河图有九篇,洛书有六篇。’。”。随后还有人著书立说,我在此也不一一都说。

    喇嘛王:“虽然古人著书多篇,同样未能回答河图、洛书同易理的具体关系。所以,贫民百姓就更不明就里。”

    偌尔曼:“看样子,大王还是对此有自己的主意。”

    喇嘛众臣:“是啊,请大王明示,也开顿我们之愚?”

    喇嘛王:“河图、洛书的出现,古人认为是天赐祥瑞,预示着圣人的出现,国家的兴盛,百姓的福安。我认为就这么简单。往下我要听听蒲泰的意见,好把我的理解补充完。”

    纪蒲泰:“在古代,河出图、洛出书被认为是一种祥瑞,如麒麟出,凤鸟现一样。它被视为天下太平,国富民安的治世征兆。”

    喇嘛王:“因此,河图、洛书历代皇帝无不大书特书,无不大造此‘祥瑞’赐福,以示天意所归,万民所宗,粉饰盛世太平。”

    偌尔曼:“即然它被古人奉为祥瑞不可多得的东西,我还想知道它更多的来历?古人对此都还说了些什么东西?”

    纪蒲泰:“古代有许多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早有《尚书顾命》:‘大玉、夷玉、天球、河图在东序。’。稍晚有《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接下有《墨子非攻下》:‘天命周文王伐殷有国,泰颠来宾,河出绿图,地出乘黄。’。还有《管子小匡》:‘昔人之受命,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其余有关此书,我还未见到,所以,更多的我就不知道了。”

    偌尔曼:“先前,我只知道中国人,称《易经》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天地间罕见的奇书’。听了大家的讨论,我也学了。那还有《周易系辞上》:‘河出书、洛出书,圣人则之。’。这句话我已牢记心里。”

    扎布:“这家伙真能,还活学活用。”

    偌尔曼:“古为今用,中为洋用。你们看我学得中不中?”

    外交大臣:“这法国佬真聪明!也算是半个中国通。”

    喇嘛众臣:“他是有些本事!不然的话,怎会认得那么多汉字。”。

    偌尔曼:“我有几个问题,供大家解析?”

    纪蒲泰:“请讲。”

    偌尔曼:“从中国这些传说来说,历史上河图、洛书可能不至出现过一次。它究竟是什么,史书上也没有一部能说清楚,甚至连极其粗略的描述也没有?”

    纪蒲泰:“‘河图’、‘洛书’的名称,刚才所说的《易经》曾有过提及。《周易系辞上传》,就象现在论文中提及附图一样。古籍《礼记》与《论语》上亦有‘河图’,‘洛书’的名称。但均有文无图。”

    偌尔曼:“《易经》我似懂非懂,《周易》,我更是朦朦胧胧。你可否给我指点迷津?”

    纪蒲泰:“要说周易,成书还真不容易。”

    偌尔曼:“这是何意?”

    喇嘛王:“因为文王拘而演《周易》的地方,是中国文字记载的第一座国家监狱。”

    偌尔曼:“啊,竟有此事?”

    喇嘛王:“文王就关在那里。创立了周朝800年基业的周文王,就是在监狱里面壁7年,演绎出了六十四卦,绵亘了中华民族以后三千年的历史。

    纪蒲泰:“我考察过羑里城遗址,那座国家监狱在安阳城南30里,在一片麦田里,突兀地现出一座高处地面的平台。这座高出地面5米的平台,南北长106米,东西宽103米。走过写有‘演易坊’的石牌坊,就是题有‘周文王演易台’横额的文王庙大门。面前各有一通石碑,东侧是‘禹碑’,又称‘岣嵝碑’,西侧为‘周文王羑里城’石碑。原建有文王庙,毁于兵乱,现在只剩了破壁残垣。令人心酸!”

    喇嘛王:“可叹,可叹!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竟能度过七年的牢狱之灾,囚禁岁月,他又是何等大度与超脱。他以坚强的韧性,身体力行,广阔的睿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忙里偷闲,与外星人交谈,与狱卒扯片,与百姓沟通,思路日渐清醒……胸有成竹后,埋首蓍草,推演六十四卦。他的思想被天地含括,又与宇宙相交融。”

    喇嘛众臣:“周文王演周易,周易是否也象古籍所记,有文无图呢?”

    喇嘛王:“古籍所记均有文无图,古籍没有原图,现人要想画出洛书、河图谈何容易!”

    偌尔曼:“有文无图,那是何因?”

    纪蒲泰:“也只能这样猜测,试想,秦始皇坑儒焚书,将先秦古籍的附图一并烧毁……此举罄竹难书!后世难以弥补?”

    喇嘛王:“看来,《史记》上说种树卜筮之书不烧,未必可信。”

    纪蒲泰:“历史记载也有疑问。此事,也只能这样推测,汉初,刘邦和萧何在入关之前,又把阿房宫里的藏书烧了一些。”

    喇嘛王:“刘邦是个粗人,萧何是个书生,他怎会帮住刘邦干出这种焚书灭籍的事情?”

    纪蒲泰:“那萧何也不情愿。据说烧之前,由萧何亲自拣了一遍,保留的残卷也主要是文字。后来,他觉得可惜,才凭老儒生的记忆,文字恢复了一些,图则很难再现。”

    喇嘛王:“看来,刘邦也是个混蛋,造成了历史文献的缺憾,这种天大的遗憾!萧何也无力回天。”

    纪蒲泰:“所以,先秦之前的‘河图’、‘洛书’是什么面目,历史的资料或图件是什么样子,也很难臆测。”

    偌尔曼:“那‘河图’、‘洛书’是什么?”

    纪蒲泰:“我的理解回答很简单。‘河图’是气象图,‘洛书’是判定方位的罗盘。”

    偌尔曼:“你的推理有些过于简单。可《周易》为什么将‘河图’与‘洛书’编纂在里边?”

    纪蒲泰:“古人作《周易》,把宇宙看着是大天地,把气象图看作小天地,为演绎大天地,故需‘河图’;占卜需要‘洛书’。”

    偌尔曼:“问题是,‘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龙马负图出于河’,该怎样解释?”

    纪蒲泰:“问题落实,所指为洛书刻石,与河图刻石之意。”

    偌尔曼:“这不过是小意思,最重要的是,‘河图’、‘洛书’的总价值是什么?我得搞清楚呀。”

    纪蒲泰:“这是个重大的历史问题。中国文化有记录的历史远在甲骨文之前的口耳相传,至少应从伏羲时代算起,估计距今约有八千至一万年左右;‘河图’、‘洛书’极有可能是伏羲时代创造的。”

    喇嘛众臣:“有何根据?让我们信服这议题。”

    纪蒲泰:“我的依据有道理,因为,伏羲时代的特征是,以记号作为记录的工具。”

    偌尔曼:“那么说,中国的自然科学史,应从8000年前的伏羲时代算起。”

    喇嘛王:“‘河图’、‘洛书’至少证明了这事情,远在四大发明之前,中国就有了两大发明,它们是气象和罗盘。这就是中华最早的文化?”

    纪蒲泰:“大王的推断不简单!正因为有了文化,才产生了文字。”

    扎布:“啥是文化?”

    纪蒲泰:“我简单地说吧。所谓文化,就是来自人们平常的问话。一问一答就产生了知识,而知识的口耳相传,就是文化。”

    扎布:“文化就这么简单易学呀?文字是什么?”

    纪蒲泰:“文字就是远古人们心中想说的话,画成了图画,又逐步演变成文字,直至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文字。而在伏羲氏时期,那是就统一了记号,‘河图’与‘洛书’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偌尔曼:“有何根据?”

    纪蒲泰:“我说服你的是,因为所用的记号是统一的。”他又讲道:“纵观中国历史,远古时期是古代记号时代,中古时期是文字时代,一直延伸到现在。而后现代,我预言将是新记号时代。”

    喇嘛王:“今天我们看到的‘汉易’,已经是清人的辑录。这在流传期间,也是一桩公案。我特别指出,宋易的第一大发明则是‘河图’与‘洛书’的复出。”

    纪蒲泰:“是啊,秦始皇将先秦古籍的附图一并烧毁了,‘河图’与‘洛书’是什么样子,后朝无人能拿出。谁料,一千余年后,北宋的郃雍却拿出来了‘河图’、‘洛书’的图件。据传此图件传自陈博之手。”

    喇嘛众臣:“那‘河图’、‘洛书’可真有研究头!”

    喇嘛王:“是得找出‘河图’、‘洛书’的源头。后来,经过了南宋大儒朱熹的认可,收入了他的易学专著《周易本义》。所以,后人今天才看到‘河图’、‘洛书’图。当然,北宋公诸于世的‘河图’、‘洛书’的真伪,颇有争议。”

    纪蒲泰:“清代对《易经》的研究只是一时之盛,而且著作甚丰。有人收集解易之书达1700多卷。但清人主要是对‘汉易’、‘宋易’的整理、校勘与考据。”

    偌尔曼:“这就让我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题。那易经究竟是啥意思?”

    纪蒲泰:“我现笼统地告诉你。《易经》是什么?在众家之说中,有两家最具有代表性。自然科学家说《易经》讲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家说《易经》讲的是社会科学;这两种科学家有都视为《易经》为哲学。古代,儒学特别是宋代的程朱理学以《易经》为范本。老庄为鼻祖的道家以《易经》为源头。佛家的大多数主张能从《易经》中找到根据。”

    偌尔曼:“任何一种学说道理都会有依据》”

    纪蒲泰:“所以,在中国,今天的人们中有人称《易经》,为应用学、预测学、决策学等等不同论点。”

    偌尔曼:“这样看来,《易经》真是yin涩难懂,它似乎什么都是,包罗万象,解开其中秘密,可又什么都不是,似乎不是说一个专题,未说明什么问题?它究竟是一部什么书?值得那么多人研究阅读!”

    纪蒲泰:“要说《易经》这部书,它是由不同时代的多个作者逐步完成的书。”

    喇嘛近臣:“你具体说明,它最早产生于什么时代?”

    纪蒲泰:“大家都想知道呀?据传,最早由伏羲氏创立了先天八卦,后来由距今三千多年的周文王(西伯候姬昌),改变了伏羲氏的坐标系,创立了后天八卦,并推演出六十四卦。还写出了六十四卦的卦辞。因此,《周易》一书至此初成,代代相传,直到今天。”

    喇嘛王:“我研究《易经》得出经验。汉代以前,此书只称为《周易》,一直流传到了西汉,儒学家才将《周易》与《诗经》、《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且居六经之首。”

    偌尔曼:“那《易经》可真有研究头!但《易经》的内容都有啥?”

    纪蒲泰:“要说《易经》的内容,大体分为《经》、《传》两部分。在《易经》中,天地人是统一的,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就能够使人知变、应变,就能够使人去恶向善,趋吉避凶。”

    偌尔曼:“《易经》还真行!我有一点懂。那么说《易经》是以宇宙恒久无穷而有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人类,是《易经》的思想基础。”

    喇嘛王:“天地间,变化万千,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合,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这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统一的思想。”

    偌尔曼:“这不能不让我作他想!这说明,《易经》崇尚阳的刚健正大,也没忘记阴的柔和谦稳。这也是我所能体会出的一点精神。”

    喇嘛王:“更重要的是,《易经》还告诫人们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它提示人们谨慎处事,适可而止。阿弥陀佛,人生千万谨慎,不可糊涂。所以,人们要弄懂《易经》中的道理,深入学习。”

    纪蒲泰:“是啊!《易经》这部书有大道理,它阐释了宇宙大自然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的变化规律。”

    偌尔曼:“这样的解释真有趣,也包含了一定的道理。要弄懂《易经》还真不易?”

    喇嘛王:“因此,六经之首《易经》的产生,它那刚健中正、无穷无尽、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之所在,所以,这一宇宙精神涵盖这一切,并与人生的立身处世原则相交融。”

    偌尔曼:“大王真行!解释得真透明。”

    纪蒲泰:“因此,有学者认为《易经》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就代表了一个序列,序列的值在时间域中表示为周期。”

    偌尔曼:“那学者怎样解释?”

    纪蒲泰:“它的基本序列是1,2,4,8,16,32,64……。他认为,这一序列在大到太阳系(甚至银河系),小到基本粒子和生物遗传密码的各个层次都有,是多这天地生现象(太阳黑子周期,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周期,地震,洪水,气温,元素周期表,生物节律等)中的一个共同序列。”

    偌尔曼:“他的意思我明白。它存在于事物的变化过程,和相互联系之中,它不仅在时间域、空间域存在,亦存在于物质结构。这样的启示,使我想起从物理学时空观念的发展来看,牛顿的绝对时空是想象的非真实的惯性时空,无法解释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空,虽然后来推广到广义相对论,属于非惯性时空的范畴。”

    纪蒲泰:“你还真牛!竟然斗胆评论牛顿和爱因斯坦,可见你的思维也很超前。所以,中国的易学时空虽然与广义相对论同为非惯性时空,但由于它认为时空是统一的,避免了牛顿的非真实,也避免了爱因斯坦时空因素割裂的矛盾。”

    偌尔曼:“因此,《易经》可以解释行星绕日运动的第一推动力问题,了不起,无以伦比!可是先前,我只知道中国人称《易经》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天地间罕见的奇书’。现在,我才与大家讨论,知道它深奥的理论,受益终身。不过,西方人对《易经》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喇嘛众臣:“那西方人是怎样服气的?”

    纪蒲泰:“《易经》内容既能惯通天地,就能传播万里。因此,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易经》为西方科学家所认识,最早在17世纪末叶。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在与来华传教士闵明我、白晋等人的通信联系中,知道了《易经》和八卦易图。莱布尼兹将其与他在1666年发明的二进制法相比较后,惊异地发现两者之间的思想,和数学表达方式有着惊人的共同之处。在此之前,他做梦也不曾想到,他的得意发明会在3000前的伏羲先天八卦图中,早就有所表达。”

    喇嘛王:“是呀!他能不惊诧佩服吗?他步了中国古人的后尘……思维竟比他早3000多年……”

    偌尔曼:“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差距,三千年后竟然碰撞在了一起,能不让莱布尼兹钦佩激动吗?”

    纪蒲泰:“没错,莱布尼兹钦佩激动之余,还未忘记要办一件事。而且还十分积极……”

    偌尔曼:“何事竟让他那样积极?”

    纪蒲泰:“有着迫切心情的莱布尼兹,当时给中国皇帝康熙写信,要求加入中国籍。”

    偌尔曼:“他如愿以偿了吗?”

    纪蒲泰:“世事难料,不知是由于中国方面的原因,还是德国的优厚的知识分子政策,以致于使得莱布尼兹又改变了主意,这件事情终于没能实现。”

    偌尔曼:“那么说,驶往中国的‘船’搁浅了,要不,创立微积分的这一近代数学史上的里程碑,可就树立在中国了。”

    喇嘛王:“三心二意,怎能办事?不管怎么说,中国的《易经》还是比德国早三千多年!启迪了欧洲人,他们的交流和要求无疑给中国的《易经》作了宣传。”

    偌尔曼:“或许是莱布尼兹的后悔,他还是在法兰克福创立了一所中国学院,以弥补遗憾的心愿……”

    纪蒲泰:“受到《易经》的感染,德国著名科学家黑格尔,在哲学方面曾高度颂扬过《易经》。在自传中说,他的著名的正反合的辩证逻辑定律得自,易经》的启发。”

    喇嘛王:“还有哪些外国人评论《易经》呀?”

    偌尔曼:“欧洲哲学权威荣格曾在《易经》再版序言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延6000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易经》给后人思想的启发性,怎能不让人敬仰!”

    纪蒲泰:“所以,惠勒也说:‘他早就为中国的文明所倾倒!’。”

    喇嘛众臣:“你俩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崇拜?”

    偌尔曼:“信不信?我看到一分书讯,是《宇宙物质成因学》的第二分卷即将出版的消息,也是本书作者致读者的信。”

    喇嘛王:“《宇宙物质成因学》,这书可得是有大学问的人才能写!那信怎样说?”

    偌尔曼:“信中写道:‘此卷是作者在破译了《伏羲古太极图》,完成了拉普拉斯一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并建立起一整套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对当今世界一系列科学观念的一次总体上的大清理,和根本性的大改造。’。”

    喇嘛众臣:“对于这些书,我们可是莫名其妙?所以也不知道这些书和图都有啥用处?你的感觉如何?”

    偌尔曼:“对于此书这一整套新的自然科学理论,我除了感到震惊!还有一些话要说。”

    喇嘛王:“那你就一吐为快,说说心里话。”

    偌尔曼:“好吧。我本人虽然学识浅,对现代物理学是门外汉,特别是现代物理科学的前缘了解不多,但也知道爱因斯坦后半生之力,攻克统一场论不下,目前正在努力。”

    喇嘛王:“这算是个重大课题!需要人类共同努力。”

    偌尔曼:“是呀,这个课题,又不知耗尽了世界多少科学家的毕生心血!”

    外交大臣:“为什么那么多科学家为此奋斗不息?”

    偌尔曼:“这自有道理,因为统一场论的解决,将使现代物理学得到化时代的变革。”

    喇嘛近臣:“这怎么说?”

    偌尔曼:“所以说,它才真正是现代物理学王冠上的明珠。”

    喇嘛王:“那究竟谁能摘下王冠上的明珠?”

    偌尔曼:“是啊,我感慨万千!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课题已经被中国人攻破?而且是运用《易经》的思想,才写成了《宇宙物质成因学》这部著作。”

    喇嘛王:“那么说《易经》贯通中西,天下第一,这怎么能不叫华夏儿女欢欣鼓舞……”

    纪蒲泰:“这是偌尔曼讲《易经》的事情,听了他的话,一股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沛然而生!可是当着西方向信息社会迈进,当着牛顿力学的局限性桎梏了西方的观念时,西方人又将眼光投向了东方。所以《易经》给他们以启迪。”

    偌尔曼:“我们西方人也很实际,不行就学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西方人自己的问题。”

    纪蒲泰:“但是,还有一个问题,有可能走在世界自然科学前缘的学科,在中国毕竟不多。能用《易经》这样国粹去与外国人理论的,在中国毕竟屈指可数!”

    喇嘛王:“这需要我们闭门思过?因此,这部千古谜书引起了后人无尽的猜想?但是,刚才蒲泰所说汉代名儒刘歆所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八卦九章,相为表里。’。可北宋邵雍却拿出‘河图’、‘洛书’,看来此人是有些本事,他祖籍在哪里,生平事迹,有何情趣著述,朋友窝居,还需你解释详细?”

    纪蒲泰:“邵雍是宋代中期河洛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祖籍河北范阳人,邵雍,字尧夫,谥号康节,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12岁随父邵古迁居河南共城(辉县)苏门山。”

    喇嘛王:“听说他学识不浅,居室为‘安乐窝’,那一定故事多多,你可得说说?”

    纪蒲泰:“是啊,邵雍居洛期间,有一个朋友圈,还与寓居洛阳的退休宰相富弼,司马光、吕公著等人结为好友。他们经常一起饮酒赋诗,研讨学问,评议时政,彻夜长明。”

    喇嘛王:“这可是一群大学问之人,宋朝的栋梁之臣!”

    纪蒲泰:“因此,宋嘉佑年间,王拱辰任洛阳伊时,因崇尚邵雍的人品与学问,特在五代节度使安审琦的故宅上建房三十楹,请邵雍居住。”

    喇嘛王:“那他得朋友资助,居住不少房屋?”

    纪蒲泰:“后来,朝政有了变化,熙宁初年,朝廷兴卖官田之法,邵雍所居亦属官卖之列。”

    喇嘛王:“那他可得搬出房屋,自谋住处,他还能有出路,有住处吗?”

    纪蒲泰:“由于他平日与人为善,热心为人排忧解难,无论亲疏贵贱,一概以诚相待,老少从不欺瞒,故官府张榜三个月,而无人肯买其宅。”

    喇嘛王:“这因善才有好果!”

    纪蒲泰:“不错,所以他才暂时居住有窝。后来,有好友扶困济贫,慷慨解囊,司马光等人集资,代他买下了这座住宅,邵雍才在原址安居下来。为此,他将自己的居室题名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居士’。”

    喇嘛王:“那他对朋友们有何表示?”

    纪蒲泰:“他岂能忘朋友们的情谊?当时,他曾作诗感谢司马光等人曰:‘重谢诸公为买园,买园城里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余家争出钱……洞号长生宜有主,窝名安乐其无权!’,他有发而感,还吟道:‘夏居长生洞,冬居安乐窝,莺花供放适,风月助吟哦。窃料人间乐,无如我最多。’。此后,邵雍才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

    喇嘛王:“所以,安乐窝村也因此而得名!可是,他为啥将居室命名为‘安乐窝’,这其寓意又有何说?”

    纪蒲泰:“我想,邵雍题名‘安乐窝’,另有一说,并不是单指幽雅安逸的寓所。”

    偌尔曼:“那他的安乐窝意义,怎么说?”

    纪蒲泰:“‘安乐窝’在他的心里,却另有一番含义。这与他的思想体系和处世观念,特别是政治态度有着紧密关系。”

    偌尔曼:“这有何道理?”

    纪蒲泰:“当时,北宋中期,正处在外患频繁,战乱不断,官腐民弱,财政窘乏的困境之中。因此,许多有识之士为振奋国立,都要求改革政治,纷纷提出了变法自强的主张。”

    偌尔曼:“变法自强,这是很好的主张。那邵雍怎样想?”

    纪蒲泰:“当时,以王安石为首的革新派,与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进行着激烈的斗争。”

    偌尔曼:“革新与保守的斗争,谁输谁赢?”

    纪蒲泰:“在这场斗争中,邵雍站到了保守势力一边,出言反对变法。当时,邵雍居洛其间,正值朝廷在王安石主持下推行新法。他的好友多因政见不合,而被斥退在野,其政治抱负难于抒展,只好苦心探讨学问,以图在学术思想上与改革派抗争。这或许不得由衷,才出自下策而研究学问自保的过程?”

    偌尔曼:“经你提醒,我才理解他自号安乐居士,又将居室题名安乐窝,有另一层意义,是为了表示不愿意与当政者同流合污,而安于贫困,乐于传道的志向,希望居住草堂,在学问上搞出些名堂?”

    喇嘛王:“那么说,他闲自安乐窝,还赋文作诗,得意洋洋?”

    纪蒲泰:“他肚里有学问,也不是一个愿意清闲的人。所以,他曾作诗云:‘安乐窝中快活人,闲来四物幸相亲,一编诗逸收花月,一部书严警鬼神……’。他还吟:‘安乐窝中春梦时,闭门慵作客来稀……自余身外无穷事,皆可掉头称不知。’等等。诗话中所流露出的,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喇嘛王:“这么说,邵雍对当政朝事,采取‘掉头称不知’的回避态度,处世安贫乐道,自在逍遥,与世无争,就是他不愿出山做官的真实动机,也是其安乐窝的真实含义?你认为我说的是否有道理?”

    纪蒲泰:“若再分析……当然,邵雍之所以远离朝廷,不愿做官,心中不满,也与当政的吏治腐败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另外,他研究的理论体系中,也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合理因素。”

    喇嘛王:“他都创造了那些理论体系?请举例。”

    纪蒲泰:“例如:他认为世界万物都寓于矛盾变化之中,都有一个发展和灭亡的过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向对立面转化。这就是他说过的话。”

    偌尔曼:“这种辩证思想,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是一种贡献!此人不简单。”

    纪蒲泰:“当然,他居洛40年间,勤奋治学,探幽索隐,吟经诗文,研读学问,皓首穷经,撰述不辍,著述颇丰,著有《皇极经世》、《渔樵问对》、《观物内外篇》、《伊川击壤集》等10余万言,流传于世。荡然,他其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流传世间,影响颇深,深得后人敬佩。”

    喇嘛王:“他既然著述多书,理念影响宋人,但他在宋代是否获得荣誉?”

    纪蒲泰:“那是当然的。其理学在当时便被誉为‘内圣外王之学’。他死后,又被后来统治者捧为‘夫子’、‘圣人’。并将其像送进文庙供奉。”

    喇嘛王:“这就是他理学的成功!”

    偌尔曼:“值得庆幸!后人研究过他的治学理念吗?”

    纪蒲泰:“清朝,洛阳安乐窝成为人们纪念邵雍的重要场所。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康熙皇帝亲书‘学达性天’御匾一方,悬挂于邵子塑像木暖阁上,以示称赞。”

    喇嘛王:“他即然学达性天,定有高师指点?”

    纪蒲泰:“他年少居辉县,从小勤奋好学,‘艰苦刻励,以致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枕者数年’。当时,共城县令李之才,见他聪颖好学,为培养他成才,授之以图书象数之学。”

    喇嘛王:“那是何种学问?”

    纪蒲泰:“他接受的图书象数之学,让他学识大增,这种学说是通过解释《周易》来认识世界的。”

    喇嘛王:“那他为了增长见识,一定广泛游历,补充自己的知识?”

    纪蒲泰:“他少年怀志,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学有成就。为了扩大视野,增长见闻,从实学识,他又脚踏实地,外出游历,曾‘逾河汾,涉淮汉,周游齐鲁宋郑之墟。”

    喇嘛王:“那他一定成为饱识之士?”

    纪蒲泰:“是的,经过游历,他已成饱学之士,几年浪迹,他观天象,识地理,阅历史,诵经文,讲学理。回辉县之后,他在百泉苏门聚众讲学,还办起了一座‘太极书院’。”

    喇嘛王:“此人胸怀大志,学富五车,聚众收徒,传授理念。不简单,不简单!”

    偌尔曼:“这种办学精神,值得称赞!”

    喇嘛王:“那他怎会居住洛阳,此事,你得讲讲?”

    纪蒲泰:“说起来,事出偶然。邵雍30岁那年,游历洛阳,有了想象,认为洛邑具天下之中,也好聚有识之众,又有山水登临之美,还有人物萃聚之繁,定能使自己得以相见,为一都会,可以观四方之士,遂有定居之意。”

    喇嘛王:“啊!那时,他有了定居洛邑之意。”

    纪蒲泰:“事后不就,他意已决,举家迁到洛阳,卜居天津桥畔。”

    喇嘛王:“到了一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又无老屋,还无朋友自助,他的生活是否清苦?”

    纪蒲泰:“大王所说实属。邵雍初到洛阳时,生活十分窘困。虽居处‘蓬筚环堵,不蔽风雨。’,但他却毫不在意,‘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其乐,人莫能窥也。’。”

    喇嘛王:“这说明他心境高尚,独具清闲,思绪宇天,外人莫见,也好著书独撰!”

    偌尔曼:“那他是如何介入朋友圈?”

    纪蒲泰:“据史载,邵雍在洛期间,‘躬爨养亲,居之裕如,遇隆寒盛夏则闭门不出,讲学于家。’。”

    偌尔曼:“那他都讲些啥?”

    纪蒲泰:“他来者不拒,热情好客,传授学问,精神振奋。有学者来问经义,他应对不穷,间与相知者,论天下大事,滔滔不绝,虽久存世务者所不能及,因而赢得了洛阳人的尊重与信任。”

    喇嘛王:“啊!这就是他的为人。”

    众喇嘛都听得入神。

    纪蒲泰:“邵雍的名气越来越大。以致当时邵雍居住,或留宿过的地方,也多被好事者称之为安乐窝。”

    喇嘛众臣:“那邵雍就象圣人!被人们崇尊。”

    纪蒲泰:“相传,邵雍于春秋天气温凉之时,乘安车,驾黄牛,出游于城中,士大夫家识其车音,争相迎候。其来,各置安乐窝一所,先生将至其家,无老少妇女良贱,咸迓于门,争前问劳。这就是邵雍当时的际遇。”

    喇嘛近臣:“贫民百姓,布衣俗士都怎样说的?我也好下笔录史。”

    纪蒲泰:“当时洛邑城里,‘童孺厮隶皆欢相谓曰:‘吾家先生只也。’。”

    喇嘛王:“这说明邵雍所到之处,均受欢迎!能有这种场景,又说明当时洛阳城,有许多士大夫家里,都为他设置了安乐窝。”

    扎布:“那他的安乐窝怎会那么多?”

    纪蒲泰:“那不是他的长久住所,这种临时性的安乐窝,又叫行窝。”

    喇嘛王:“这种安乐窝,可有史载?”

    纪蒲泰:“据《邵氏闻见录》记载:‘康节先公没,乡人挽诗云;‘春风秋月嬉游处,冷落行窝十二家。’。”

    喇嘛王:“这可是真实数字呀!”

    纪蒲泰:“别的记载也不知有啥说法,但,可知的这种行窝,至少有十二处之多。”

    喇嘛王:“我进一言。当然,这些行窝,已与邵子安贫乐道的原义毫不相干了?盛情难却啊!”

    纪蒲泰:“明、清时期,邵雍祠堂又称‘伊洛书院’。祠内的古建筑和众多的碑文石刻,不仅历史艺术价值高,也是研究邵雍生平活动,更是研究宋代以来‘河洛理学’的珍贵实物资料。”

    偌尔曼:“这些研究‘河洛理学’的资料,很重要,必不可少!”

    纪蒲泰:“洛阳桥安乐村邵雍祠堂,坐落在洛阳桥南端,被临洛水,南望伊阙。安乐窝村北的洛阳桥,亦名天津桥,始建于隋、到唐、宋年间,已成为洛阳名胜。当时,南北两岸桥头,各有二亭夹道对持而立,曾为文人墨客登临题咏之所。登洛阳桥,远眺山峦起伏,听洛河潺潺流水,颇具一番诗情画意。”

    喇嘛王:“啊!圣地。圣地出圣人,这一切景象都发生现在900年前,无怪乎邵雍要在那一诗情画意地带,择地卜居。这是天意?”

    纪蒲泰:“可是,邵雍的安乐窝并非一处。”

    喇嘛王:“有何见地?”

    纪蒲泰:“有《古今图书集成》为证。‘卫辉府部古迹考’中记载:‘安乐窝在辉县苏门山内西北百泉之上,宋邵康节所居。’。同书中又有‘安乐窝在洛阳县天津桥南。’的记载。”

    喇嘛王:“那么,这两个安乐窝又有何关系呢?”

    纪蒲泰:“有地名大辞典解释‘安乐窝’条云:‘安乐窝在河南洛阳县天津桥南,五代时安审琦故宅……按康节故居在辉县苏门山中,旧名安乐窝,乃居洛,仍用其名。’。这就是古人对安乐窝的认识。”

    喇嘛王:“由此可知,洛阳安乐窝是沿用了苏门山安乐窝旧名。那古人还有何解说?”

    纪蒲泰:“那我就再啰嗦啰嗦。关于辉县的安乐窝,据明代人王教《游安乐窝记》记载:他沿苏门山逶迤北下,‘约转折才里许,以得邵子安乐窝……旧闻此窝在当时亦惟绳枢..环堵萧然,而如今之祠屋焕然,足称华居也。’。这或许是当是的真实写照。”

    喇嘛王:“由此可知,邵康节早年在苏门所居,原本十分简陋,到了明代已荡然无存!真心痛人。”

    纪蒲泰:“据县志载,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在其旧居上建有邵子祠;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邵子祠移建山麓;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又在其旧址建居。”

    喇嘛王:“旧址建居可保存下去?”

    纪蒲泰:“幸事!现存建筑为一座门楼,击壤亭、拜殿、大殿、厢房等组成的四合院,依山面水,环境清幽。”

    喇嘛王:“邵子祠,真可为历史悠久!”

    偌尔曼:“可见安乐窝实物资料,世事难料?对它的兴废沿革,与现状作一番考查,是十分必要的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喇嘛王:“洛阳的安乐窝,与辉县的安乐窝相比,那处产生的名气更广播?”

    纪蒲泰:“这我可有话说。天津桥南的安乐窝,与苏门山的安乐窝相比,各有千秋,意义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洛阳安乐窝的建筑规模较大,有屋30楹,又因邵雍在此居住时间长,并终于此地,所以名声也大,最终成为宋代文人荟萃之地。”

    喇嘛王:“那时能成啥景壮?盛况值得宣扬。”

    纪蒲泰:“据载:当时‘四方缙绅士大夫之过洛者,慕其风、悦其德,有不之公府而必之先生之庐者,欲得以抠衣趋席考德而问业焉。’。”

    喇嘛王:“当时,洛阳熙熙攘攘,人来人往,有识之士到安乐窝拜访,足见当时邵雍的安乐窝名声之大!除此之外,与河图、洛书相关的著作还有谁著?”

    纪蒲泰:“大王,我只能告诉您,汉代刘歆以河图、洛书来解释《周易》八卦和《洪范》的来源。他的大意是说:‘伏羲为王的时候,天赐以河图,伏羲根据河图画出了八卦。大禹治水的时候,天赐以洛书,大禹根据洛书而陈述了《洪范》。”

    喇嘛王:“那除此之外,还有何人有何高见?”

    纪蒲泰:“这还得提起《尚书》伪孔安国传中,说得更为神奇而又具体,称伏羲为王的时候,有龙马出河,伏羲根据龙马身上的花纹画出了八卦,这就是河图。大禹的时候,有神龟从洛水中负文而出,其背上有数至于九,禹就是据此而著成,《洪范》的九类常道,这叫‘天与禹洛出书’。”

    喇嘛王:“你不说,我们还真不知道禹著《洪范》九类常道?不过我也知道汉代有不同的说法。”

    喇嘛众臣:“大王,说说呀?”

    喇嘛王:“有人说道:‘河图即九宫。但这些说法并没有刘歆和伪孔传著述影响大。”

    喇嘛王:“大王,还有什么说法?你是否能讲一讲呀。”

    喇嘛王:“这还是让汉学家蒲泰说吧?”

    纪蒲泰:“那好,大家既然愿意探讨,我也就尽力而为吧。关于河图、洛书,在宋代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图画。刘牧受道士****夷的嬗传,撰《钩隐图》,以四十五为河图。”

    喇嘛近臣:“那《钩隐图》为何以四十五为河图?你说我录。”

    纪蒲泰:“其意说伏羲时,有龙马负天地之数出于河,天戴九,脚履一,二与四为肩,六与八为足,五为心腹,纵横数之和都是十五,总点数为四十五。又以四十五为洛书,以合《周易系辞》‘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之说。”

    喇嘛王:“那么是说,刘牧认为,河图、洛书都出于伏羲之世,伏羲兼法之以画卦,后来禹又以法之陈《洪范》九疇。这就是刘牧心中河图、洛书的由头?那是否还有人对此表示不同意。”

    纪蒲泰:“是的。这就是古人认识的差异。”

    喇嘛王:“请举例?”

    纪蒲泰:“有一人名叫朱熹,对所谓****夷所传的河图、洛书曾有所怀疑。”

    喇嘛王:“他有何根据?”

    纪蒲泰:“他是根据关于明的《复传》和邵雍的《观物外篇》,认为五十五当为河图,四十五应为洛书,并在他的《周易本义》中首列之。”

    喇嘛王:“啊,我有所顿悟。那就是宋以后,朱熹所列的河图、洛书成为儒家《易》学之真宗,而河图、洛书一时竟被认为是《周易》核心所在,似乎《周易》之作,完全是出于河图、洛书。也难怪乎!”

    纪蒲泰:“邵雍还是宋代图书学开创者,他认为:‘圆者,星也,圆历经之数,其肇于此乎?方者,洛书之文。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清代学者江永,著成《河洛精蕴》一书,以详尽的篇幅阐述河图、洛书在天文、历法、数学、音律、声韵、医学以及遁甲、堪舆、占卜诸方面的具体应用。书中关于河图、洛书与《易》的关系,实际只涉及易象、易数,仍未涉及卦名及易理。”

    喇嘛众臣:“说来说去,我们还真不知道河图出自哪里?”

    纪蒲泰:“这个地方我考察过。相传上古时期,河南孟津东部,有一条河与黄河相接,有龙马负图出于此河,因此,伏羲氏照龙马之图,画出了八卦图,把远古先民引出蒙昧时代,开创了中华文明。古代传说,就是说的这个事情。”

    喇嘛众臣:“那你说出真正的龙马负图的地点,才能证明你去过那里。”

    纪蒲泰:“我到过孟津,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县老城乡雷河村。始建于东晋,现存明嘉靖年间(1522—1566)所建大殿一座,共3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建筑,灰瓦绿脊,琉璃吻兽。寺内有‘龙马负图处’楷书巨碑一通,以及大量名人题咏石刻。”

    偌尔曼:“这就是证据啊!这些石刻碑记,是研究该寺历史和书法的重要史料。”

    外交大臣:“可是,河图、洛书与《易》关系,我们还未理解其中的道理?

    喇嘛王:“这是从古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足见《河图》《洛书》同卦象,卦名、易理的关系是古今人们,避而不谈的不轻易涉足的长期问题。”

    纪蒲泰:“有人认为所谓的河图、洛书是代的地理书,也有人认为是精美的玉器。”

    扎布:“那它到底是何种东西,弄得古今人们争论不息?”

    纪蒲泰:“说东到西,我认为,它们不过是和中国古代数学有密切的联系。”

    喇嘛王:“你为何有这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