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历史小说 - 宣见716涅槃在线阅读 - 第三十四章、第二节 古天文图 下

第三十四章、第二节 古天文图 下

    纪蒲泰:“使用仪器观测星宿的记载是很早的。《尚书舜典》中说:‘在璇玑玉衡以齐政’这说明古人很早就使用仪器观测星宿了。”

    外交大臣:“这事儿我们也知道,可我们就是不知道璇玑玉衡是什么东西?”

    纪蒲泰:“璇玑据考证是玉制的圆环,玉衡是窥管。这是一种古人使用的简单的天文观测仪器。”

    喇嘛王:“这种考证是很好的证明。可也有人认为‘璇玑玉衡’是指北斗。但无疑圭表也是测星的主要仪器。”

    喇嘛众臣:“大王。圭表又是什么样的东西?”

    喇嘛王:“圭表用于测量日影。特别是冬至和夏至时,正午日影的长短,这是一年中最长和最短的日影,这个测量直接用于历法的制定。”

    喇嘛首相:“既然有圭表测量日影,那要璇玑玉衡还有何用?”

    纪蒲泰:“这几种测量仪器你们要分清。璇玑玉衡虽然用于测量恒星,但过于简单,使用也不方便。”

    喇嘛众臣:“那什么仪器最方便?”

    纪蒲泰:“随着天文学的需要及发展,专门用于夜间观测恒星的浑仪就应运而生了。”

    外交大臣:“我们只听说过,制作浑仪的是汉代的张衡,可就是不知道最早的浑仪是谁发明?”

    喇嘛王:“这个问题我也想弄清。浑仪是在什么时候,就已制造出来?这还得问问这二位历史学家,你们二人谁知道呀?”

    偌尔曼:“我可称不上东方学家,也不是汉学家,更说不上历史学家。这个问题吗,还是问问队长吧。”

    纪蒲泰:“浑仪最初制造的确切年代很难考证。根据春秋战国时代,楚人甘德所著《天文星占》八卷,和魏人石申所著《天文》八卷,已经测出一百二十颗恒星的位置,可以想见,浑仪的出现应当是很早的。”

    喇嘛众臣:“那浑仪测量行星准确吗?”

    纪蒲泰:“我只能说明,有一座汉墓出土的《五星占》可不间单,是汉墓以前对五大行星的测量,这些测量是如此之准确,以致使我想到那时的浑仪已相当进步。”

    喇嘛王:“这种说法,我听起来有些糊涂。那你怎样说明它的准确与进步?”

    纪蒲泰:“例如:《五星占》测量的金星,会合周期为584。4日,这比现今测值583。92日只大0。48日;土星绕太阳一周的恒星周期为30年,比现今测值29。46年只大0。54年。”

    喇嘛王:“那古人可真是神眼神算。真不是测着玩的,他们计算时间只差那么一小点,看样子,我们真愧对祖先,对天文的知识在他们面前相比,真是少得可怜!”

    纪蒲泰:“大王谦虚了。在我眼里,您的天文历史知识一点也不比我逊色。”

    外交大臣:“我说学者,那些浑仪是否流传下来?你可见过吗?”

    纪蒲泰:“迄今保存下来的浑仪是明代的制品,存放在紫金山上的天文台旁,供人瞻仰和研究。”

    喇嘛王:“据史书记载,汉代浑仪已很发达。《三国志》记载: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曰:‘地中转浑天,改颛顼历作太初历’,”

    扎布:“大王,这事也该我老粗问一句。那话啥意思?”

    喇嘛王:“那我就给你直译。那话说得是,落下闳在洛阳制成浑天仪,并应用观测结果,改制历法。你还问啥?”

    扎布:“那还有谁这样做呀?”

    喇嘛王:“除了落下闳外,汉代还有耿寿昌,贾逵,张衡制作过浑仪。蒲泰,你说呢?”

    纪蒲泰:“那是历史上天文学发展非常活跃的年代。”

    喇嘛众臣:“那年代的人真厉害,都是制作浑仪的高手,竟走在我们的前头!”

    纪蒲泰:“浑仪的使用,不仅是我国历法日趋精密,而且作出了许多出色的发现。”

    喇嘛王:“那你可否说出历法精密到啥程度?也好让我们一饱耳福。”

    纪蒲泰:“那我就说一下汉代的‘三统历’(公元前104年),所定恒星月为27。325708日,和现今公认数值27。321661日相比,只差0。004日,即不到6分钟。”

    偌尔曼:“啊,那汉代的科技可真先进,误差这么小,你们中国汉人可真不得了。”

    纪蒲泰:“也不尽然。汉灵帝时,刘洪等人根据二十多年的观测,编制《乾象历》,所测朔望月为29。530542日,和现今采用值29。530588日相比很接近。到南北朝时,多才多艺科学家祖冲之测定的朔望月,和现今采用的数值只差0。000004日相当于0。3秒,得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

    经纪蒲泰这么一说,在座的都瞠目结舌地呆在那里。因为他们都知道,这个只差0。3秒的数值,在古代象征着啥意义。过了一会儿,偌尔曼才回过神来。

    偌尔曼:“我真没想到,中国古代竟有这么先进的科技!浑仪实在是杰出的创造,你不说,我还真没想道,更不知道。但用浑仪观星必须同时使用良好的计时器械,因为星象是随时间而变化的。我有个问题……”

    纪蒲泰:“有问题就提,假若我回答不了你,还有在座的。总有人能替我解释。”

    偌尔曼:“因为我知道,古代没有钟表,那他们是怎样计量时间呢?”

    喇嘛王:“这问题提得好。这不用蒲泰回答你了,因为我知道……”

    纪蒲泰:“谢谢大王,那就由您代劳了。”

    喇嘛王:“这是用不着谢的。我这就介绍。古代用以计量日以下的时间单位的仪器,是漏壶和日晷。”

    偌尔曼:“计量仪器竟用漏壶?日晷?那这两样是什么东西?我可是平生头一回听说的。”

    喇嘛王:“中原古人聪明之极,他们发明的漏壶和日晷,可解决了大问题。”

    偌尔曼:“那这些东西是怎么用的呢?”

    喇嘛王:“古人既然发明了这种仪器,自有办法使用的。漏壶中的水慢慢滴出,根据滴出的水量来计算时间。”

    偌尔曼:“那古人可真有办法来计算时间。可那日晷又是个什么样的仪器?它是如何使用的?”

    喇嘛王:“那时的古人更有本事。他们创造的日晷,是利用日影方向的变化计量时间的仪器。”

    喇嘛众臣:“大王。我们的知识可真是不如您。可我们也想只道,这两样仪器是何时发明的?”

    喇嘛王:“看样子,你们还得多读书啊。要想知道天下事,还得从书中找啊。这两种计时器械都出现得很早,我知道,周代已见于记载。蒲泰,你来评评我说的?”

    纪蒲泰:“大王说得极是,我只有说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这其中的道理,人们从物质的运动中,能够感觉到和认识到时间的存在。”

    喇嘛王:“有道理。人类对日,月,年的认识,是从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变化中认识的。”

    喇嘛首相:“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也使人们把某变化运动的东西,当作计量日以下的时间标准。盛水器件的磨损造成漏水,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漏水这种运动变化,所反映的时间流逝,正好满足了人们计时的要求。”

    喇嘛王:“太阳东升西落,大树的影子由西经北向东移动,影子转动也能表示渡过的时光,于是也被当作记时的标准。”

    偌尔曼:“啊,我现在终于弄懂了古人发明这两种仪器的意义。这个过程,不仅反映了计时器发展的历史,也说明时间和运动物质的密切不可分割。”

    纪蒲泰:“时间不是人们的主观臆造,而是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在人们头脑里的反映。所以,漏壶和日晷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的发现和创造。”

    喇嘛王:“说得好。中原《农书》中,有一段诗说:‘占星昏晓中,寒署已不疑。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汗与水倶滴,身随阴屡移。谁当哀此劳?往往夺其时。’这诗就反映了农家用漏和晷计时的情景。蒲泰,你也可以发表发表意见?”

    扎布:“是呀,既然大王提出,我这老朽也想听听你的高见?”

    纪蒲泰:“古籍《高士传》称:‘帝尧之世,百姓无事,壤父年八十余,而击壤于道中,观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这个古事已无从考了。”

    喇嘛王:“啊,这人实在是太少了。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勤劳生涯,符合中国各民族的性格,当大体可信。”

    纪蒲泰:“日入而息的习惯,会促使人们更注意观察太阳落山后,西方地平线上(0—30度)的星星,这与专业的天文学家是不尽相同的。”

    喇嘛王:“我阅读过《尚书尧典》,在此,我愿背出有关天文记载的原文,请你们与我一起讨论。”

    纪蒲泰:“好呀。近年,关于《尧典》四星的讨论已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尚书尧典》上记载了当时人们用鸟,火,虚,昴四个恒星,来判断季节的事迹。我也知道,《尧典》并不是尧时的遗文。”

    偌尔曼:“英国学者李约瑟认为,它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尧典》的记载确实是很古老的天文观测传统的遗迹,但不是中国固有的,而属于巴比伦;”

    纪蒲泰:“学术界对这各抒己见,这样的讨论不时有之,许多学者正是从各中角度,来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既然大王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啦,那就请您背一背原文吧?”

    喇嘛众臣:“我们虽不能参与讨论,那就让我们听一听原文吧?”

    喇嘛王:“好吧,那我就背诵啦: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宅嵎夷,日旸谷,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孽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讹,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日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毛迭。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奥?),鸟兽氄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四十成岁。”他吁了一口气,说:“我背完了,你们评说?”

    偌尔曼:“我认为,在讨论《尧典》问题之前,必须研究两个问题。”

    纪蒲泰:“你提吧?问题出来也好研究啦。”

    偌尔曼:“首先,尧的时代究竟在何时?中国商代开始于公元前十七世纪,这已为地下出土文物,和古籍记载所证实。根据传说,商以前为夏朝,历时约四百年,这虽然至今没有得到出土文物的确证,但大体可信。”

    纪蒲泰:“看样子,你读史料也很认真。可以说,夏以前,便属于神话传说时代,氏系关系矛盾百出,很难梳理出个头绪。再说,尧舜禹究竟是彼此见过面的部落首领,或只是先后承继或同时并存了很长一个时期的部落名称,谁也没有真正搞清,我们均不得而知。”

    偌尔曼:“照你所说,这需要花费很大气力去考证。因此,所谓尧时在4000年前的说法,虽然是一种很传统的观点,但并不甚可靠。”

    喇嘛王:“二位学者说得也很好,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不可强勉。我认为,在讨论《尧典》问题时,可用自己的理论依据,也没必要去迎合某种传统观点。”

    纪蒲泰:“大王可真开明,竟能有这中博大的心境。不过,从您背诵的原文来看,尧时已有发达的天文学知识,还知道一年的准确天数,会用置闰月的方法,调整月年的关系,并有专业的天文学家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同时又将四季天时告诉黎民百姓。”

    喇嘛王:“这就是古人观测天象的成功!”

    偌尔曼:“大王的观点,我赞成。”

    纪蒲泰:“关于古人观测天象的情景,上述种种天文学知识,虽然尚未被出土文物所证实,但也没有被出土文物否定。”

    偌尔曼:“以我看,参照埃及,巴比伦,玛雅等文化的早期天文学发展情况,在中国的传说时代,已掌握这些知识也是可能的。”

    喇嘛王:“你这小子还真行,竟能和别的国家相比较,这样做,真好!”

    偌尔曼:“我知道,罗伯特克莱本在《气候人历史》一书中强调:‘人类学家尼尔森,曾整理很多原始的星象计算学问。他指出原始人无疑会注意到,今日天文学家所谓跟太阳出没的星星,黎明醒来,他会注目东方的天空上,看到日出前的星星;在黄昏时刻回到营地,他又会注目西方随日落而出现的星星。时至今日,原始名族仍根据这种现象,而知道季节的变迁。”

    喇嘛王:“都那些民族会观天象?你可说一个榜样?”

    偌尔曼:“澳洲土著的一个部落,是现在地球上最原始的民族,他们根据西方天边大角星的位置,来判定猎去白蚁的季节;织女星告诉他们母鸡已生可口之蛋。原始的农民就更加依赖时间的计算。例如,在巴西西北部的印第安人,观察金牛宫的七星团(即昴星。)当这座星团随日落消失时,就是种山芋的时候了,因为雨季将来临。”

    纪蒲泰:“由此可见,我们不难发现,原始人习惯的是偕日法观测。至少在美洲,澳洲更注重偕日没观测,而他们的文化与中国远古有着密切的联系。”

    喇嘛王:“由此推想,中国远古传说时代,亦可能注重昏星(偕日没)观测。”

    喇嘛众臣:“大王,昏星是何星,何意?”

    喇嘛王:“我只能根据书中所说解释。昏星观测包括昏东星(对日望),昏中星,昏西星(偕日没),当以昏西星最简洁,最易为远古人掌握。”

    纪蒲泰:“大王说得不错。陈遵妫先生在《中国古代天文写简史》中指出:‘中国古代虽然昏星晨星并举,而大体着重昏星;西洋古代,则可以说完全注重晨星。’所以,东西方观测天象有所不同,对星座的名称叫法也不同。综上所述,我认为,《尧典》鸟,火,虚,昴四颗恒星不大可能是专业的中天观测(如果是的话,在这之前,必然还有一个偕日法观测时期),而是民间的偕日没观察。”

    喇嘛王:“那么说,你的意思是,它的具体星座,观看者的纬度,日期和时间,可能会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纪蒲泰:“是的。但是,这四颗恒星作为大致的季节标志,可以应用相当长的时期。我分析,这样,《尧典》四星与季节的对应关系,约相当于八千年前的天象。如观测角度取地平线10度,则相当于一万年前的天象。”

    喇嘛王:“啊,我真不敢想,你竟能推测出一万年前的天象!”

    纪蒲泰:“我的研究与以前的结论相距甚远,这与传统观点(尧时在4000年前)亦相左,一时很难被人们所接受。”

    喇嘛王:“你不要着急,人们各有各的理由。你的研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才能算精典。”

    纪蒲泰:“我愿听大王所言。有些出土文物表明,最迟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已有了相当发达的文明。”

    喇嘛王:“我在想,对《尧典》四星的大量,长期的讨论,始终处于‘隔靴搔痒’的壮态。”

    纪蒲泰:“大王真厉害,对此问题深谋远慮。”

    喇嘛众臣:“我们对大王高深莫测的知识,都佩服的五体投地。”

    偌尔曼:“为恢复远古传说的真面貌,有必要从新的角度,去重新研究这些问题。”

    喇嘛王:“所以我想,《尧典》中春夏秋冬四季‘厥民析’,‘厥民夷’,‘厥民(奥?)’,与《山海经》中的四方风几乎完全一致。殷墟卜辞中亦有相同记载,可证明《尧典》的内容相当古老,非后人所能伪撰。”

    纪蒲泰:“大王的见识真不简单,思想深奥,外人很少能够知道。因为,《尧典》中,称一年为三百六十六天,真是非常古老的说法,而且也可能是事实。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地球曾有过一年四百多天的时候。还有,《尧典》中记载有洪水滔天,怀山襄陵,是七千四百多年前的海侵现象,这正好与我们认为,尧典四星为八千年前的天象,可互为证明。”

    喇嘛众臣:“那还有啥证明?你说出来,我们听听。”

    纪蒲泰:“因为在大学期间,同学们在对我国远古神话传说,进行综合性的深入研究时,我们发现,传说时代的自然环境与今日大不相同,而与一万年前结束的大理冰期后的环境相符,如炎热气候与海侵等等……”

    喇嘛王:“即然说到这里,那我就再说几句。这是因为,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北斗星的两大特点(指示北极和四季),并产生了许多神话传说。《诗经小雅大东》中说:‘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杨,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偌尔曼:“大王,箕是何意?斗又是啥?”

    喇嘛王:“箕指箕星,斗即北斗星,这是古代民间对星座的想象,是根据它们的形象而起的名字。蒲泰,你说呢?”

    纪蒲泰:“我国古人很早就观测天象,他们发现在一年不同的日子里,黄昏过后,北斗星的斗柄指示的方向不同。《大戴礼记夏小正》说:‘正月初春,斗柄悬于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便是用斗柄方向判断冬季和夏季;《鹖冠子》曰:‘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那时,古人已用斗柄指向,来判断四季了。”

    喇嘛王:“古人还真行。他们很早还注意到,北斗星每天要旋转一周。所以,古人给北斗七星分别命名为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星为斗),玉衡,开阳,摇光(三星为柄)。在观测星象时,他们还发现天枢和天璇两星的连线,永远指向北极星。”

    纪蒲泰:“因此,北斗星的这一特点使它的地位大为提高。”

    喇嘛王:“我看到的《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引《北斗本命经》称:北斗为龙汉国紫光夫人所生,二长子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七幼子即北斗七星。”

    喇嘛首相:“若按大王所说,它们是众星首领?”

    喇嘛王:“藏人传说有北斗七兄弟,大概有一定的道理。蒲泰,你的理解呢?”

    纪蒲泰:“据说,紫光夫人三目四首,右左各有四臂,被尊为斗佬。北京白云观内有其塑像,全称为:先天斗佬紫光金尊摩利支天大圣圆明道佬天尊。(远古时北斗为九星,由于恒星自移,有两星已不在斗柄之列)。”

    喇嘛王:“《史记天官书》称‘斗为帝车’,你可知啥意?”

    纪蒲泰:“我先不讲何意,只说我在山东嘉祥县的汉武梁祠,见到过的石刻画像中便有此图。”

    喇嘛王:“那石刻画像刻画得什么图样?你得给我们讲一讲。”

    纪蒲泰:“图中一帝王,端坐在以斗组成的云车之上,正在向一批前来迎接他的臣民进行讲演。气氛热烈,场面恢弘,周围龙飞凤舞,百鸟和鸣。在开阳星的旁边,还有一长着翅膀的小飞人托着一颗小星(即开阳星的伴星。我国称为辅星,阿拉伯人称它为实验星,能看到它的人算是眼力实验合格;阿拉伯人也称北斗为车星,后四颗星为车轮,前三颗星为驾车的马,实验星为车夫),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关于端坐车上的帝王,为何许人也?古书没有记载。我只能说到这里。假如大王还有别的解释,请您说下去?”

    喇嘛王:“你所说的,关于端坐车上的帝王,我猜他可能是掌管人间生杀大权的神人;也可能是黄帝,因为《搜神记》里,称黄帝母亲梦见北斗而怀孕;也可能是颛顼,《拾遗记》卷一记有‘帝颛顼高阳氏,黄帝孙,昌意之子,昌意出河滨,遇黑龙负玄玉图。”

    喇嘛众臣:“大王,那《拾遗记》所载的是何意?”

    喇嘛王:“我只能这样告诉你。那时,有一老叟谓昌意云:‘生子必叶水德而王。’,说完,便不知去向。至十年,颛顼生,手有文如龙,亦有玉图之象。其夜,昌意仰视天,北辰下,化为老叟。蒲泰,你可解其意?”

    纪蒲泰:“根据您说的,似乎颛顼的母亲也是见北斗而怀孕,而颛顼又是黄帝的孙子,由此看来,黄帝氏族是以北斗为图腾。大王,我所说的,正与不正,请您判明?”

    喇嘛王:“你所说的,我认为,中。这样,我们才恍然大悟,黄帝之所以又称为轩辕,正是帝王之车的意思。”

    喇嘛首相:“经大王你们一讲,我们也想象出了,那图中端坐在云车之上的帝王,正是轩辕黄帝。”

    喇嘛王:“这正符合我意。可你们之中,谁能说出其中道理?”

    众喇嘛无语。

    扎布:“我看,还是让二位青年说一说,那北斗是怎样计算时间的?”

    喇嘛王:“啊,我真没想到,你这大老粗,竟提出了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这个就连我也回答不了你。二位谁先说呢?”

    纪蒲泰:“由于北斗每天都要旋转一周(实际是地球自转),因此,只要在天刚黑时,记下北斗的位置,在夜里便可根据他的斗柄离开初始位置的角度,来推算出当时的时刻,每转15度即为一小时。大概古人就是这样计算的。不过,古人用的是时辰,而不是现在的小时。”

    喇嘛王:“那只是时刻的长短不同而已,计算方式都是一样的。再说,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此也有记载。还有《宋史乐志》记有‘斗转参横将旦,天开地辟如春’的句子。”

    偌尔曼:“既然说到这里,我也说一句。古希腊人将北斗看作大熊的样子。在木马计的故事里,特洛伊城的哨兵,在夜里,也是根据大熊星的尾巴的位置,来确定换岗的时间的。”

    喇嘛王:“你们也说得很有意思。谁还能说出些关于北斗的故事,也好然喇嘛们多长些知识?”

    喇嘛众臣:“我们愿意多学些星宿的知识,以便充实自己……”

    纪蒲泰:“我说一个小故事,以便于你们好记。我国鄂伦春人将北斗视为仓库,四颗星组成库房,三颗星为上下仓库的梯子。传说,天上一对夫妇生活艰难,女主人想另谋生路,她临走前去仓库取点粮食,丈夫发现了便射出一箭。从此,库房的一根柱子便歪了。”

    外交大臣:“这故事真好,我们容易记住了。”

    纪蒲泰:“还有,居住在西北的吉尔吉斯人,则将北斗星描绘成四只狼,在追赶着三皮马。”

    喇嘛众臣:“狼追马,那是为啥?”

    纪蒲泰:“据说,一旦追上了,便是世界的末日,幸好这些狼至今还没追上。”

    喇嘛王:“偌尔曼,你还有啥说的?我们也想听一听西方的故事。”

    偌尔曼:“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里,美貌非凡的公主卡莉斯朵,被嫉妒的帝后朱诺施法术,变成了大熊星,以免天帝宙斯移爱于彼;卡莉斯朵的儿子,打猎时遇到一只大熊,正要射箭,被宙斯发现,立即将其变成小熊星。从此,使他们母子相聚。”

    纪蒲泰:“你即然说到这里,你我也插上一句。有趣的是,在中国,黄帝亦号称有熊氏。这难道是巧合,还是因别的因素将这些无法考证的传说混在一起?”

    喇嘛王:“这些有趣的巧合,大概只有天帝知道?不过,偌尔曼讲的故事也真好。的家是否还想听下去?”

    喇嘛众臣:“让他讲下去,讲下去。我们听下去……”

    偌尔曼:“印度的民间传说讲到,远古有六兄弟,为了搭救一位公主都尽了力。国王不知该怎样实践自己的诺言。将公主嫁给哪一位兄弟?后来,仙女便将六兄弟,和公主变成天上的七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把难题送到了天上。”

    纪蒲泰:“我也有一个难题,请大家共同出出主意?”

    喇嘛王:“说吧,看看我们能不能回答你。”

    纪蒲泰:“西藏高原号称地球第三极(南极,北极,高极),那里有一个神秘的阿里地区,一千多年前,古格王国奇迹般地出现在那里,三百年前它又奇迹般地突然消失了,那里只剩下神山,圣湖,圣水,圣地以及占地20万平方米的城堡废墟,和残缺的壁画,佛塑。大王,你可说说是怎么回事,还有什么故事?”

    喇嘛王:“那我就说说北斗七星。在西藏的民间故事里,早先的时候,各种妖魔鬼怪,变成了风暴横扫大地。人们的帐篷抵挡不住风暴,风餐露宿,苦不堪言;在风暴肆掠正严重的时刻,也不知从何处,来了七个长得一摸一样的兄弟。他们顶风冒雨,不畏风暴为人们建起了房屋。从此,人们有房屋居住,再也不怕风暴了。扎布,你说是吗?”

    扎布:“这个故事在藏区家喻户晓,我也知道。大王还是继续向他们介绍,他们听完最好。所以,我也不再打扰。”

    偌尔曼:“啊,那些藏人真是经历了一场风暴的折磨。幸亏有七兄弟大力帮忙,献出他们的热血心肠,藏人才躲过那场风波。可后来,那七兄弟都去了哪里?”

    喇嘛王显得自由自在的神情,别人想说的事,由自己口里说出来,谁都会心里痒痒的。现在,只有他独自一人讲。所以,他面带喜色,跟人谈从前的事,一件又一件,话匣子一开,从不间断,已由不得自己,只有说下去,主客们才满意。现在,他已控制不住自己。可他认为故事也不能当儿戏,而轻率大意。于是,他继续那个七兄弟的故事,好让客人满意。

    喇嘛王:“后来,天神白梵天王,把七兄弟请到了天上去盖房子,留在了那里。从此,在藏区,一到晚上,人们便能够看到他们,所以,藏民把他们称之为‘北方七兄弟星’,永远映在人们的心中。”

    纪蒲泰:“或许,古格王国的城堡也是那七兄弟建造的吧?”

    喇嘛王:“那或许只有天神白梵天王知道吧!下面,也该你们二位说说啦?”

    纪蒲泰:“那我也说一个故事,也挺有趣。”

    喇嘛众臣:“那也和北斗七星有关吗?”

    纪蒲泰:“是的。”

    外交大臣:“那一定很有趣。”

    纪蒲泰:“那我就说说唐代大天文学家,一行和尚著的《北斗七星念诵仪轨》。这个一行和尚对北斗七星的研究,可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喇嘛众臣:“和尚研究天文,我们可有疑问。你是否说出他的事迹,也让我们服气?”

    纪蒲泰:“我先不说他研究的成果,只把他的传说故事说一说。”

    喇嘛众臣:“天知道,他会弄出什么结果来。”有的作了一个鬼脸,便不作声了,只有怀着疑问在听。

    纪蒲泰:“他是个天文学家,这是很显然的,天上的每颗星星,是怎么回事,他都了如指掌。而且他****博见,学问不简单。在《明皇杂录》中,记载了他的神通。一行幼时贫困,邻居王老太太常常帮住他。后来,一行当了大官,王老太太的儿子,因犯法入狱。王老太太便求一行说情,一行没答应。过了一段时间,一行算出北斗七星要下凡。便命仆人在夜里捉住北斗七星(这次是变成七头猪)。第二天,司天监的官员,急匆匆向唐玄宗汇报,说是昨夜北斗七星不见了。唐玄宗大惊,便问一行怎么办?一行回答,这是上天示警,应当大赦天下。堂玄宗接受了这一意见,第二天北斗星的位置上便出现了一颗星。过了七天,北斗七星便又恢复原壮了。当然,王老太太的儿子也出狱了。”

    喇嘛王:“啊。这个故事真奇妙,但这也说明一行的本事高。而且,我认为他做得真巧妙,放了人,唐玄宗还蒙在鼓里,不知道。”

    偌尔曼:“您可以发一声感叹。谁能在众人面前受称赞?那人得有才干,拿现在的时代跟古时相比较,评论,传说虽很新鲜,确难叫人相信?”

    喇嘛王:“这可不是说着玩!因为《明皇杂录》有载撰。”

    纪蒲泰:“他要议论就议论好了。因为事事难称他的心。他一向都是唠唠叨叨,可我也不恼。”

    偌尔曼:“我呀。天啊,弄不好,大王不趁心意,也许会把我和你一起赶出去。这多没意思?”

    纪蒲泰:“你也不想想,许多事会变化无常。”

    喇嘛王:“他这个人,有时聪明,有时愚笨。虽然喜欢扯淡,可不太圆滑。还得用呀,我怎能轻易舍得赶走呀。”

    纪蒲泰:“看看,看看。命运之神在保护我们,你也别顾虑,别忧愁。有时候,不尽人意的事倒有好收场。这你得想一想。”

    偌尔曼:“你看看,你平时,对于我这愚笨之人的忠告,我都哈哈一笑,从不理睬。”

    喇嘛王:“你先前说的话,哪有错。你可别把我的话记在心,留着疑问。”

    偌尔曼:“那不过是我一时想起,胡言乱语。大王别记在心里。”

    纪蒲泰:“他呀,聪明反被聪明误。从来还没有说过半句聪明话,总是语言走味。他呀,也真是一个聪明的的傻瓜。这是有啥说啥,我说这话,可不是要搅乱你的心思呀。”

    偌尔曼:“谁让我是一个木脑瓜,一点也不开窍呀。”

    喇嘛王:“你们呀,总是想起什么,说什么?一套套理论都顶瓜瓜。往下说吧……”

    偌尔曼:“那我说说,1887年,李特斯奈克出生于苏联。他因情场失意,去到美国佛罗里达洲,他孤身一人,从附近的山岩上凿下一块块巨大的珊瑚石,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辛,终于建成一座珊瑚石城堡,内有珊瑚石制成的北极星观测台。还有日晷仪和天文石碑,城堡的大门重达九吨。但开启自如。前去参观的学者也搞不清其中的奥秘。”

    喇嘛王:“这事真稀奇,他一人独自,竟搞出这些东西,到底是啥意思?”

    偌尔曼:“他临终之前,留下了遗愿,让后人去发现它(城堡)的奥秘。”

    喇嘛众臣:“那人们发现了什么没有?”

    偌尔曼:“遗憾的是,人们至今还不明白,他单枪匹马是怎样搬动成吨的巨石,并建成充满奥秘的城堡的。后来,人们只好猜测他得到了外星人的帮助,或者掌握了反重力技术。”

    喇嘛王:“那么说,他的北极星观测台,也许是与外星人联络的工具。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不然的话,他单人独己怎会有那么大的力气,去完成你么宏伟的建筑?”

    纪蒲泰:“也许,也许这始终是个秘。不过,北斗星的绕极运动,促使人们领悟出地球的自转,同时也启发了人们的灵感。有些语言颇具政治观念。”

    喇嘛王:“认识一下北斗星吧,天上的和人间的。我读过《论语》,其中:‘子曰:为政以得,譬如北斗,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这种牵扯到政治的事情,我不懂,请你们判明?”

    纪蒲泰:“这种政治观念,至今还顽固地统治着人们的头脑。也难怪李白要感叹道;‘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东方?’也许,当人们全都了解到这一切,不过是地球的自转而已,才会客观地对待帝王,正确地认识北斗星的天体运行,是大自然的规律。所以说,那些带有明显官方意识命名的星,只能理解为人为帝王的命名,而不是民间神话传说的自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