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第二节 大日如来
喇嘛王:“原始印度教以右旋表示男性的神,左旋表示女性的神。西藏的密宗喇嘛教用的是右旋,而藏地历史久远的苯教则用左旋。不过,左右在佛教中,并无绝对区别,都是智慧的象征。苯教又名苯波教,****等,是西藏最原始的宗教之一,以天地万物为神灵,属于泛神论宗教。而佛经中,西藏本是信观世音菩萨的,密宗里她被称为‘度母’。藏语‘布达拉’也就是汉语的‘普陀山’,与印度的普陀洛伽山一样,都是观世音的道场。传说,莲花生大师——观世音的化身,到了西藏后,击败了苯教。于是,藏民开始信佛。世事中,因为存在是残酷的。生与死、有与无、0与兆,时空与黑洞的混淆等等……就是再顶级的现代天文、物理学家,也说不清。” 喇嘛众臣:“那为啥呀?” 喇嘛王:“世上任何事都有两面。所有的人、物、花、鸟、鱼、兽和物体所有的图腾、文明、宗教、国家民族或文字符号的出现,所有的创造、灾难、仇恨和富贵,也都不过是无限膨胀的宇宙中极端渺小的,毫无价值的一次次自生自灭罢啦!” 偌尔曼:“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也有迷惑不解的时候,他因此而开始信仰上帝。” 喇嘛王:“为什么?他不是一个大科学家吗?” 偌尔曼:“在他的科学研究中,因为他不能理解、为什么真空中可以传播引力!” 喇嘛首相:“那还有啥,使他疑惑不解?” 偌尔曼:“那时,他还不能确定究竟是以太(空?阳?),还是天使在推动星球。” 喇嘛王:“谁推动了宇宙第一下?使其旋转到今天,神,还是爆炸不息的物质。或者本来就没有第一下?第一下,本来就是人类的无限想象罢啦!蒲泰,你说呢?” 纪蒲泰:“宇宙在不断膨胀坍塌,是什么在运动?或者是‘谁在波动’?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完整地回答。在牛顿之前,比较成熟的宇宙,也曾被设想为方形、圆形与三角的结合。” 喇嘛王:“那你说这是为什么?” 纪蒲泰:“因为在16世纪的欧洲,当托勒密天文学被逐渐抛弃,而哥白尼的日心说,还被教会压制的时候,开普勒所设计的‘嵌套柏拉图立方体’宇宙模型,曾一度风靡西方天文学界和宗教界。” 喇嘛王:“那个宇宙模型象啥?” 纪蒲泰:“它的形状,就有点象一个结构复杂、立体的‘万字符号’。” 喇嘛王:“啊,经你们一说,我才知道,西方人在研究宇宙方面,也下了这么大力气!但若让我说,开普勒的模型多么类似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纪蒲泰:“是呀,因为四大起源,一直是个世界之谜,那一个理论体系也没能够解释得透彻无比!” 喇嘛众臣:“四大起源是啥呀?” 偌尔曼:“我告诉你们。1,宇宙起源。2,地球起源。3,生命起源。4,人类起源。” 喇嘛王:“这四大起源,可真不简单!而所有的这一切——也正是最大的‘圆’之思想——藏密的曼荼罗文化想要说明的问题。” 偌尔曼:“大王的解释,真令我们五体投地。佩服之极!” 纪蒲泰:“若没有大王给我们讲解藏密的这种理论体系,在世界上,我们能去哪里找呢?” 喇嘛王:“两位先生。那么按你们所知,这‘o’和零,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有没有记录?” 纪蒲泰:“先前大王已阐述过零的起源。现在,我只能根据文献资料讲,在先秦中国,或者古巴比伦,‘o’作为零的数学计算符号,只有口耳传说,没有准确记录。这有待于我们以后研讨。” 喇嘛王:“好,我知道了。那偌尔曼,你的意见,是何观点?” 偌尔曼:“据西方人的口耳相传,8世纪的印度数学中,曾用‘点’来代替零,而在中国,圆形的数字‘o’的出现,则是13世纪以后的事。” 喇嘛王:“这种说法,不足而凭,有待商榷。” 偌尔曼:“我同意大王所说,因为那些都是传说,不足信。” 喇嘛王:“那你再叙述一下西方的数学?也好让我们学学。” 偌尔曼:“看样子,大王是好学之人,谦虚得很。” 喇嘛王:“东西方的任何学说,我都想了解。只有文化交流,才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扎布:“既然大王提出啦,那你就尽管说吧。” 偌尔曼:“这还有什么可隐瞒的。在西方,古希腊时期,由于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巨大影响,直尺和圆规也被称为‘欧几里德工具’。但欧几里德的圆规,和现代的圆规不同。” 喇嘛王:“那有何区别?” 偌尔曼:“用现代圆规,能够以任何点C为圆心,以任何线段AB为半径作圆,也就是‘两脚规’,把距离AB移到圆心C。而欧几里德圆规,则不管哪条腿离开了纸面,着力点就散了。” 喇嘛王:“哦,我明白了。那欧几里德与大禹的圆规,是否一样?是否传自中国?” 偌尔曼:“这我可是头一回听说,是否来自中国。由于我没看到文献资料,我不得而知。” 纪蒲泰:“不过,可一肯定的是,唯一不用圆规绘制,而又类似‘o’的图象符号,应该是中国远古甲骨文上刻的‘o’中有一点,它代表日。这或许就是最好的证据。” 喇嘛王:“那个日字,就是最好的实例。偌按我说,地球上第一个从尘土中诞生出来时,他看见的第一个‘o’,只能是太阳。也可以说,这就是密宗‘大日如来’——最初的样子。” 偌尔曼:“啊!我赞同您的说法。可密宗究竟是怎么回事呀?大王可否在此给我们明说,将来龙去脉说清?” 喇嘛王:“对你们来说,这就象一堂课,我就破例讲吧。” 扎布:“好哇。这也好让我这凡夫俗子,开开悟啦。” 喇嘛王:“只要了解西藏密宗,就能认识世界上最神秘宗教。关于这些密宗,蒲泰,你可知道?” 纪蒲泰:“我哪能知道。看样子,是大王有意考问我。那我只能谈上几句,对佛教浅显的认识。在当今世界,也许人们还有所不知。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佛教的三支主要传承。我只知道,作为密宗两大系统(东密、藏密)中最重要的一支,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了。至于西藏密宗的渊源、及核心机密,我一概不知。” 喇嘛王:“好,我告诉你们。藏传佛教自从印度传入西藏以来,它完整地继承了2500年前释迦牟尼的佛教思想,融合了小乘、大乘和密乘三乘教义的精华,圆满解决了‘解脱’和‘成佛’,这两大佛教终极难题。” 纪蒲泰:“啊,藏传佛教既然解决了这两大难题,它应该堪称是佛教发展时代的巅峰。” 喇嘛王:“是的。在世界各地,相较其他佛教支系,西藏密宗的精髓在于:它特别强调传承的纯正。” 偌尔曼:“佛教纯正的传承,它的主要传承表现在哪里?” 喇嘛王:“佛教传承的纯正,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思辨的完美、修行的次第、密法的修持。而纯正、完美、次序、实证这四大特征,正是你所了解西藏密宗的主要内容。” 偌尔曼:“在我们认识西藏密宗之前,得知道西藏密宗的渊源,所以,我想首先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密宗来源自哪里?” 喇嘛王:“这正是你所需要了解的问题,我告诉你,以便你了解得更清楚。密宗起源于印度,这是大乘教发展的高级阶段。自从佛教传入西藏,经历了前弘期和后弘期。它在传承、经典、修习次第和制度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极为崇尚密宗。” 纪蒲泰:“那就是说,传统上把藏传佛教,统称为‘藏密’或‘西密’。可我们却不知他来龙去脉大底细?” 喇嘛王:“所以,你们还得进一步学习密宗的主要经典、宇宙观以及根本修正法等等。这些基本内容,都是你们所了解西藏密宗的钥匙。” 偌尔曼:“我们想拿到西藏密宗的开门钥匙。可我们不知道密宗何时起兴于印度?” 喇嘛王:“关于密宗起源于印度,这个问题,是大乘教佛法中显密通途的学问。一般认为,在7世纪中叶,《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出现后,密宗才成为独立的宗派。” 纪蒲泰:“这个学问,深奥得很。可这个宗派的核心教义是什么?” 喇嘛王:“这得从大乘教讲起。大乘教的核心,就是菩提心。印度大乘佛教,在佛陀涅槃后500年,到1000年间逐渐发展。菩萨道最核心内容是菩提心。” 偌尔曼:“那菩提心都包含哪些内容,大王可讲于我们听听?” 喇嘛王:“行。只要你们所不懂的,我弘扬佛法,都可以讲给你们听。那佛陀的菩提心是——但愿众生皆离苦,不为自身求安乐。” 偌尔曼:“大王还是更深一步说,它的普遍意义是什么?” 喇嘛王:“若通俗地讲,也就是说,它不但要以出世的心情,跳入人间火坑地狱,去救世救人,还要拯救众生。不但要度化善人,也要度化恶魔。” 偌尔曼:“哦。我有所悟了。打个比方说,大乘宛如纯净无污的圣洁莲花,不生长在高原雪山上,而要在污秽烂泥中开花结果。” 喇嘛王:“你的悟性不错。竟能联想到这个因果。” 偌尔曼:“可我还想知道大乘佛教,与密宗是如何形成?” 喇嘛王:“大乘佛教在发展过程中,分成三个派系。根据般若的思想,产生了中观学派。根据唯识的思想,产生了瑜伽学派。根据唯心的思想,产生了如来藏学派。” 偌尔曼:“啊。原来还有这么多派别!那它们是否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才能救人救世。” 喇嘛王:“我只能简单地告诉你。这三大学派,又可归纳为二类:第一是‘空大’,叫中观派;第二是‘有的’,分为唯识的‘有’和唯心的‘有’,为识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来藏派。中观学派,和瑜伽学派相结合,为密宗的修法建立了一套完整精详的理论。” 纪蒲泰:“那原起的密宗以何为中心?” 喇嘛王:“7世纪中叶,密宗最初流布印度西南,德干高原,后又传向印度南部和东北。那时期,以超觉寺为中心。由于当时波罗王朝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迅速发展。” 偌尔曼:“那印度的密宗何时衰落了” 喇嘛王:“世上任何事情,都有个盛衰过程。直到11世纪,西亚突厥系的******军队,侵入南亚次大陆以后,密宗分出了时轮教。” 偌尔曼:“时轮教是何意?” 喇嘛王:“时轮教认为,现实世界就像时间的车轮一样,倏忽即逝,般若与方便二而不二,只有信仰宇宙的绝对者——本初佛大日如来才能从虚妄的世间解脱出来。在时轮教出现不久,中印的佛教寺院,受到入侵军队的彻底摧毁,佛教在印度也就衰落了。” 偌尔曼:“那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古藏族人信奉什么?” 喇嘛王:“你真想了解呀。这可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完的。” 纪蒲泰:“大王可删繁就简,略解绍一下,以便满足我们的心愿呀?” 喇嘛王:“那我就只能简单,说说看。佛教传入雪域高原之前,西藏的古藏族先民,信奉一种名叫‘苯教’的原始宗教。” 偌尔曼:“那谁是创始人,叫什么名字?” 喇嘛王:“苯教创始人顿巴辛饶,生于西藏阿里的扎达县境内。” 偌尔曼:“古藏民信奉的苯教是何意?他们信仰此教是何道理?” 喇嘛王:“在苯教盛行时,分白苯、黑苯和花苯三个分支。苯教是一个拜物神教,崇拜日月星辰、山川湖泊。笃信神咒巫术,专门从事祈福禳灾、治病送死、驱鬼降神等活动。那是西藏的原生宗教,在当时的西藏影响很大。” 纪蒲泰:“可后来苯教怎么啦?” 喇嘛王:“约公元5世纪,佛教开始从中原和印度—尼泊尔,这两条途径传入西藏,并于苯教展开了长期的斗争。但同时又和苯教相融合。” 纪蒲泰:“这为藏传佛教增加了神秘,又神圣的地方色彩。” 喇嘛王:“是的。到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执政时期,出现了鼎盛局面。” 偌尔曼:“那大王可说说,那是个怎样的弘盛的局面?” 喇嘛王:“那时期,与颂赞干布联姻的尼泊尔赤尊公主,唐朝文成公主,都分别从尼泊尔,和唐朝带来一尊佛像。” 偌尔曼:“这让我想想,那两尊佛像肯定不一样。” 喇嘛王:“随你怎么想。赤尊公主带来的是‘不动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到拉萨的是‘觉卧佛像’,即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以及360卷经典。首相,你再说说看?” 喇嘛首相:“我只能补充一点。两位公主,都各自主持翻译佛教经典。后来,王室发现佛教有利于新生的吐蕃政权的巩固。于是,极力倡导兴佛。据说,松赞干布从印度等地,请来弧萨惹、婆罗门香迦惹和斯罗曼珠,三位密宗大师,翻译密宗经典《宝云经》、《宝箧经》等。并修建了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寺庙,寺庙的佛殿上已出现度母、佛母、妙音天女、甘露明王等密宗佛像。” 偌尔曼:“啊,原来是这样。那我还想知道松赞干布以后,藏地的政教情景怎么样?” 喇嘛王:“时过境迁,天下会乱。西藏的政权,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由于内乱和对外征战,崇佛与灭佛的斗争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人们得不到修养生息,扰乱了原本的秩序。” 纪蒲泰:“那怎会出现这种事?我虽有略知,但还想请大王讲仔细?以便我们详细地研究西藏的历史。” 喇嘛王:“这事还得从公元755年说起,吐蕃第五代藏王赤松德赞(公元742年—797年)即位。” 偌尔曼:“难道他即位后,政教有变?” 喇嘛王:“世事不出偶然。他掌握实权后,联合崇佛的大臣打击崇本的外戚,清除其代表人物规定臣民必须信佛,并派人前往尼泊尔,迎请印度佛教显宗知名人物静命大师(即寂护)入藏。静命入藏后,在桑耶等地与藏王会晤,并为其讲法。此举引起轩然大波,遭到苯教势力的反对,并借出现雷击、洪水和瘟疫等自然灾害,掀起更加强烈的反佛活动。” 纪蒲泰:“那藏王怎样应对?” 喇嘛王:“处于这种情形,静命大师只好退回尼泊尔。” 偌尔曼:“这样,反佛活动会偃旗息鼓吗?” 喇嘛王:“那藏王岂能甘心呀。不久,他又邀请印度的密教大师莲花生入藏。” 纪蒲泰:“莲花生大师很有名,可我们不知道他怎样行动?” 喇嘛王:“肩负使命的莲花生,带弟子25人到西藏弘法,以神咒和神通力降服了恶魔妖魁。” 偌尔曼:“莲花生大师就是用这样的手段,平息了****吗?” 喇嘛王:“也不尽然。其实,莲花生并不反对藏地原是宗教——苯教。这样使苯佛之间的矛盾得到了缓和。于是,藏族人纷纷皈依佛教。因而,实际上莲花生成为藏传佛教创始人。” 偌尔曼:“啊!原来藏人崇敬莲花生,事出有因。那我们还想知道以后的详情。” 扎布:“我比你更吃惊。这种事,我这个粗人也想听听。” 喇嘛众臣:“是啊。这就象诵经,重温历史心里明。” 喇嘛首相:“既然大家都有这心情。那就请大王,将这段历史讲明。” 喇嘛王:“后来,待事情稍有平静,赤松德赞再次请静命大师入藏,与莲花生共同推行佛教。” 外交大臣:“这样好,藏印外交能搞好,两教能和谐相处,是藏人的福。” 喇嘛近臣:“这样好事,我得更详细地记录。” 纪蒲泰:“看来,莲花生大师成为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名副其实。” 偌尔曼:“那莲花生大师还有哪些贡献,值得称赞?” 喇嘛王:“此后由莲花生主持,静命设计,于公元766年,建成的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寺庙——桑耶寺,终于面世。” 偌尔曼:“这座桑耶寺,堪称佛法僧三宝俱全,可它都具哪些建筑风格呢?” 喇嘛王:“该寺大殿分三层,分别具有藏、汉、印三种形式和风格。并由藏、汉、印度三地僧侣,在那里讲习辩论。随着佛教的发展,中原传来的禅宗派教义,和印度僧人传来的教义,互相矛盾争论不休。于是,双方高僧在桑耶寺举行辩论。” 纪蒲泰:“那辩论有什么结果?” 喇嘛王:“我只好说……结果印僧得胜。” 纪蒲泰:“那就是说,中原禅宗辩而无功?” 喇嘛王:“辩论岂能算输赢?经越辩越明。只要人们将佛经牢记心中就行。” 纪蒲泰:“这话我赞成,总算是中印高僧在一起交流,将佛经传遍西东。” 喇嘛王:“这也不能抹灭中原禅宗的功。” 偌尔曼:“这也是东西文化交流成功。” 喇嘛王:“从此,宣布人们以后不得再修禅宗,而印度佛教的宗派便统治了西藏。” 纪蒲泰:“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这对中原佛教也是一次更好的学习。” 喇嘛首相:“在桑耶寺,静命大师亲自剃度了7名青年为僧。他们是藏族的第一批僧人。史籍称之为7位先觉之士。此时,翻译了一些显密典籍。如《金刚界曼陀罗等密教要点》、《集密幻变修部八教经纶》、《集密意经》等等。还是大王讲吧,我可不能喧宾夺主呀。” 喇嘛王:“这没啥。多讲一点历史,有益呀。” 喇嘛众臣:“那还是大王,给我们多讲一些吧。” 喇嘛王:“好吧,既然想多学习,这是好事呀。那时,开始传播密宗修习法。同时,印度盛行的无上瑜伽密续已经传入西藏,莲花生又将印度的金刚乘密宗,传播于西藏各地。” 偌尔曼:“那么说,印度的密宗在西藏传播得还十分顺利?” 喇嘛王:“这可不是如你说的。看似风平浪静传播顺利的背后,有时会风起云涌,惹出事情。到了公元838年,朗达玛(公元838—842年)继位为藏王。他在位五年,大事灭佛,佛像被埋,经典被焚,传佛大师外逃,僧人被迫还俗,寺庙遭破坏,使西藏境内的佛教,几乎全被灭绝殆尽。首相,你也讲讲?” 喇嘛首相:“朗达玛灭佛标志着‘前弘期’结束,显宗遭到沉重的打击。密宗因秘密单传,所以得以流传。” 偌尔曼:“哪佛教何时又得以复兴?” 喇嘛首相:“你还想知道以后的事情?” 偌尔曼:“是啊,我想弄清。” 喇嘛王:“首相,给他们讲讲也行。” 喇嘛首相:“既然大王有令,我怎敢不行。朗达玛灭佛后,西藏长期处于内乱分裂状态。公元978年以后,佛经再度兴盛。这个时期的活动比较分散,因而形成许多教派: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以及格鲁派。直到公元1270年,萨迦法王八思巴罗卓坚赞,被元朝忽必烈尊为‘帝师’,统辖西藏政教,才开始了西藏地方的********。” 偌尔曼:“啊,原来西藏的********,是这样的!哪以后呢?” 喇嘛王:“公元1042年,著名的阿底峡大师(公元982—1054年,孟加拉人。)应古个王国国王意希之邀,来到西藏西部阿里扎达县境内的古格传教,他在那里的托林寺住了3年。” 纪蒲泰:“那阿底峡大师都传授些啥?” 喇嘛王:“阿底峡到卫藏后,未作休整,便坐地布施,广收门徒,讲经传法,致力于调整显密修习次第和显密两宗的关系,传教达9年之久。在阿里,阿底峡师徒所宣扬的教义,不尽影响当时佛教各派,而且成为后来宗喀巴大师(公元1357—1419年)创立格鲁派的渊源。下面的让首相谈。”
喇嘛首相:“那时的宗喀巴,以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为宗,著成了《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成为格鲁派的理论基础。” 偌尔曼:“那就是说,格鲁派是宗喀巴创立的。” 喇嘛王:“是的。15世纪初,宗喀巴及其弟子贾曹杰、克主杰等创立格鲁派。此后,下传**、**两大活佛系统,成为现今西藏盛行的一大密宗教派。” 纪蒲泰:“啊。我们直到现在,才算明白西藏密宗的来龙去脉!” 偌尔曼:“可我有一事却不明白?” 喇嘛王:“何事,请说出来?” 偌尔曼:“在我们讨论密宗之前,大王曾提到过大日如来,这个事一直搁在我心里。那大日如来是何意?大王虽说过一点,可并未说完整其意。这就是我需要弄明白的问题。” 喇嘛王:“啊。我当是多么复杂的问题,原来是这样的大事。在解释大日如来之前,我得先让你弄懂密宗之教主。” 偌尔曼:“请大王赐教!” 喇嘛王:“那我先说一下,大日如来与金刚萨埵。” 纪蒲泰:“大王请说,也让我跟着学学。” 喇嘛王:“在密宗中,果地的佛是大日如来,因地的成就者是金刚萨埵。” 喇嘛众臣:“这我们是头回听说,我们比他们更吃惊。所以,我们更愿意听。” 喇嘛王:“要想念真经,平日里可得多用功。不然的话,有些更深的教义,你们怎会弄懂,怎会有悟性?” 喇嘛众臣:“我们……这还有什么可说的,大王,您看得出来。” 喇嘛王:“你们以后多用功就是了?” 喇嘛众臣:“遵命。” 喇嘛王:“金刚萨埵继承了大日如来的精神,无限地延续下去。所以,密宗的第一代教主是大日如来,第二代教主是金刚萨埵。” 偌尔曼:“可大王您,大日如来究竟是怎么回事,您还没说?” 喇嘛王:“你慌什么。慢慢听我说。大日如来是法身如来,为密宗的最高本尊。梵名是‘摩诃毗卢遮那’。” 偌尔曼:“那它的意思是啥?” 喇嘛王:“看看,你又沉不住气啦?‘摩诃’是‘大’的意思,‘毗卢遮那’为‘日’的别名,故译为‘大日’。因此,佛陀大公无私地施予众生无限的佛光加持,就像世间的太阳一样,光芒万丈。” 偌尔曼:“大王您所讲的意思是,在日出之时,阳光遍照大地。佛陀就象那太阳,给人们带来吉祥?” 喇嘛王:“你的悟性可真高呀!光照大地,世间无论贫富、贵贱、贤愚、好人、坏人,大地万物均能得到平等普照。” 偌尔曼:“这样的佛光高照,好吗?” 喇嘛王:“或许你还不知道。然而,世间的太阳有昼夜之分,难以照见暗室,及地下等处,而且还有毁灭的一天。佛德却能遍照周遍一切。所以,佛光不生不灭,恒古长存,范围惠及十方法界,故称之为‘大日如来’。” 偌尔曼:“啊,原来如此,大日如来,照亮了我的胸怀!” 扎布:“佛光能照遍每一个地方吗!怎能照不到你心里去?” 偌尔曼:“我服气,服气!” 喇嘛王:“服气,就是佛启,它能开启你的心智,使你悟出许多道理。所以,密宗认为,大日如来本身就像一轮太阳,或者是一颗玲珑剔透的明珠。象征着我们的自性菩提,是我们的自性佛,进而可演化出种种相。” 偌尔曼:“那种种相,可是什么呀?” 喇嘛王:“这就是说,世间任何事物,都是一种佛德的显现,在每个生灵的身上,都看以看到佛性。” 偌尔曼:“这又是为什么?” 喇嘛王:“因为,佛性是人人都有的。” 偌尔曼:“那就是说,我也有佛性?” 喇嘛王:“是的,不错。你真有悟性!看样子,我没有白费功!” 偌尔曼:“要说悟性,我还不行。” 喇嘛王:“我夸你,你却说不行。那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清?” 偌尔曼:“要说么,我真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您指点迷津。” 喇嘛王:“那你还有什么要问?” 偌尔曼:“啊。大王,您听我说。关于密宗,您知道得很清楚。这个密宗,竟让我迷上了,正是为了这个,您还得给我说金刚萨埵?” 喇嘛王:“那好啊,我就说说。你所不清楚的金刚萨埵,梵名为Vairattva,又名金刚手、执金刚、持金刚、金刚持。” 偌尔曼:“金刚萨埵有这么多名称,可它究竟是啥意思?” 喇嘛王:“金刚萨埵,是大日如来的内眷属,为诸金刚的上首,居于金刚法界宫。” 偌尔曼:“那他究竟能干啥事情?请大王赐教,我愿听您的教导。” 喇嘛王:“好吧。偌尔曼,你要求什么?我会象对待我的弟子一样,诵经传道。大日如来曾亲自向他传承密乘,他又传给释迦牟尼。因此,成为传承密法的第二祖。” 偌尔曼:“这倒挺有意思的。关于这些事情,有一种哲学在里面,但他还要作什么事吗?” 喇嘛王:“你真是一个勤学好问的人。” 偌尔曼:“好漂亮的结论,这让我感激不尽!但我还有问题要问。” 喇嘛王:“你已经作得非常之好,而且学习得还这么热心。” 偌尔曼:“因为我还想知道,金刚萨埵的处世为人?” 喇嘛王:“你这个想法很好。关于这个问题,我应当跟你说清楚,免得你糊涂。金刚萨埵,是金刚有情,无限生命的延续者。是具有大智慧能断除一切烦恼、契入般若空性、体受佛法的人。” 偌尔曼:“难道这就是佛徒所说的本真?” 喇嘛王:“你既然知道的这么清楚,干吗还要问我?” 偌尔曼:“大王误会了。我只是道听途说,没别的。就跟您说的一样,我只是好畅想,并没有大彻大悟。” 喇嘛王:“我只是在考考你,没别的意思。” 纪蒲泰:“我一向还认为他的判断力,还比较强呢?谁知,他竟是胡思乱想。” 扎布:“我的祖!他可不能想到哪儿,就是哪儿。” 喇嘛王:“一个人感觉什么,就说什么,这是本意,并没罪。我不会因这发脾气。” 扎布:“那么,他是名正言顺,大王不生他的气?” 喇嘛王:“哪里,哪里。都是我的孩子。” 扎布:“我的天!他有理。我更不会怪罪于他。” 喇嘛王:“但是,老哥,对于一个人的天性,我们可不能压抑,对于这事情,首先要加以原谅,任他畅想,那总归是好事。” 偌尔曼:“这事儿,我仔细考虑过,应该先学习,然后再提问题。” 喇嘛王:“这事儿,我能原谅。难到因为某种问题,你们就看以断送一切吗?你说吧。” 偌尔曼:“既然大王放开啦,那我就问啦。那金刚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喇嘛王:“世间,凡是能够透彻掌握佛陀精神的人,即可称为金刚埵。所以,金刚埵不是以右手持五股杵,左手拿五股铃的为外相表征而已。” 偌尔曼:“大王所宣讲的佛法,我似乎明白啦。” 喇嘛王:“那你就说出来呀?” 偌尔曼:“我理解的意思是,凡是能够确实掌握佛陀精神,并将之无限延续的人,就是金刚萨埵。” 喇嘛王:“这话说得多好啊!你真是聪明绝顶,一点就通。” 偌尔曼:“大王传学诵经,我可并不精明,学习就像碰钉,一点也不通。大王如日中天,而我呢,我倒象个傻瓜,可经不起大王夸。” 喇嘛王:“你就别谦虚啦。” 偌尔曼:“大王的话,如雷灌顶,令我感动。可学习佛经,我真的不中。” 喇嘛王:“那你以后慢慢用功,不就成功了吗?” 偌尔曼:“大王如此爱戴,我什么都明白了。今后,只要大王讲习新的……我保证听个一字不漏,永记心里。” 喇嘛王:“那好。我收下你这个徒弟。” 扎布:“即然大王发话。偌尔曼,你还不赶快跪下?” 偌尔曼:“我愿跪下。愿大王收下我吧。” 说话间。纪蒲泰也随着跪下,二人双双拜师。 顿时,庭堂的气氛肃穆起来。 喇嘛王:“好啦。你们二人算我名誉上的徒弟。我算收下啦。但是,你们都是知识分子,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在此,我也就不剃度你们了。今后,你们只要把佛陀精神,牢记心里,我就满意……” 二人同时说:“我们当然牢记,决不辜负大王一片心意!” 木里王忙上前,亲自将二人搀起。 见此情景,众喇嘛立即对木里王顶礼膜拜,也表示对他们二人,深深的敬意。他们异口同声:“大王圣明。这多么象西天取经,收下二位高徒,是他们的福。” 喇嘛王双手合起,口中念念有词:“佛光高照。善哉,善哉。我心中愉快!” 扎布:“大王多么和蔼。这是对他们的大爱。他们会永远如此,学习毫不松懈。因为,总有这么一天,他们过去追求的目标,已经满足……” 事已至此,木里王另起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