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塑料工业网 - 灵异小说 - 黑锅鱼头之神奇小警在线阅读 - 第一卷 大学生涯_第三十章 美食有传奇

第一卷 大学生涯_第三十章 美食有传奇

    中国有一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说:“食、色,性也。”

    据有的学者统计,自汉初到明末,有关药膳的著作已有300多部。

    徐春甫90卷中,载有各类饮食如茶、酒、醋、酱油、酱、菜蔬、rou、鲜果、酪酥、蜜饯等等的制作法,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

    明清时期对特多疾病及年老者的食疗药膳尤为重视。

    高濂的有名的很,记载了适合老年人的饮食极为详尽,如粥类38种,汤类共32种。

    清代曹慈山的,尤其注意老年的应用药膳防病养生,对老年人食粥论述最详,提出“粥能益人,老年尤宜”。

    食谱营养学专著,著名的还有贾铭,宋公玉、袁牧、王孟英的等,这些在现在临证中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药膳是一种特殊的食品,在烹制方法上也有特点,除了一般的食品烹制方法外,还要根据中药炮制理论来进行原料的处理。譬如,成都同会堂的荷叶凤脯,虫草汽锅鸡,广春堂的银杏鸡丁,吉林的参茸熊掌、爆人参山鸡片等,都各具其特色而驰名。

    遵循中药药性的归经理论,强调“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提倡辨证用药,因人施膳,因时施膳……

    在鱼头小老板从古道今、旁征博引下,大家满意地坐了下来。天王在鱼头的叮嘱下,跟苏怡一桌,坐在了刘薇的旁边,做起这一桌的迎客。

    小胖子做到美食家的主桌上,说来也怪,一桌有一半是大小胖子。

    鱼头则负责后厨的菜品烹制,和每道菜的上场解说。

    创协的武林等三个男生和众多校花济济一桌,简直激动的无法自抑……

    一会吃过饭就可以在学校的bbs上吹,大吹,特吹,绝对是头条,人生大学路无憾矣……

    冷菜和茶水已经提前摆在了桌子上。

    除了鱼头家特色的龙城萝卜干、美味盐水鸭、南山腌嫩笋,什锦冷菜,还有鱼头未来准备重点推出的酱香牛rou、椒油素鸡、特制凤爪、小醉白虾等……

    荤素搭配,色香味俱全。

    茶水是枸杞白茶,这是具有多种保健作用的药茶。

    年轻的大学生服务员给大家送上饮料,西瓜汁和五谷山药汁。

    鱼头在一旁解释说,秋季的天气逐渐由热转凉、变燥,到了这个季节,人体应注意保养肺气,调理进补应当以滋润为主。

    西瓜汁适合炎夏消暑,也适合初秋解渴调理,清甜细腻,夏季则冰镇之后口感更好。

    五谷杂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益气强身,健脾开胃,而山药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以为,山药能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

    胖子则给喝酒的老爷们开启一瓶瓶天目湖啤酒,还不忘了做个广告:“天目湖啤酒的水好,经过饮用水源地109项水质指标全分析报告,结果表明,湖水全部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2类水标准。这代表什么?这是苏江境内水质最好的饮用水源地,你们可能都不相信,那里城市居民和湖边百姓都直接饮用,无需自来水厂搞什么漂白、消毒。”

    言外之意,在告诉大家,我们这里的每一样饮食都是精挑细选……

    大家一一品尝,皆是交口称赞。

    天王旁边的刘薇一边品尝,一边不断翻译给旁边的大鼻子老外,老外大卫吃得津津有味,听得两眼发亮,品尝了一杯天目湖啤酒,翘起大拇指,叽里呱啦地很快地说了几句英语。

    这个天王是听不懂的,刘薇翻译:这个啤酒泡沫洁白细腻、口感纯正、柔和爽口……一句话,很不错!

    十几分钟后,热菜开始一一上桌。

    首先是一道金灿灿的豆腐,盘底垫着青叶,看着这一块块金黄色的方块,大家都摸不准是什么食材。

    素鸡?油炸豆腐?炸年糕?大家看看,都不太像啊。

    鱼头在一旁,介绍:“这是我们天目湖横山沙河一带的特产黄豆腐。黄豆腐也是豆腐的一种,大家常见的是白豆腐,这种豆腐却是黄色,方方两寸。看之,娇嫩欲滴,食欲大增;食之,滋嫩可口,满口留香。”

    绝大部分人都没见过这种黄豆腐。

    鱼头详细地介绍了这道令众人比较稀奇的菜肴:

    黄豆腐是产自天目湖边的一种不广为人知的民间食品。

    在溧城横山层层叠叠的丘陵山地里,只生长洋芋和黄豆等附属农作物,满山满岭的山地,就只能收获着这些微薄的希望。即使在河谷地带里,也只有极为狭窄的水田分布在河的两岸,一旦洪水来临,往往把田里的禾苗洗刷得精光。

    聪明而坚韧的天目湖人选择了山岭,也选择了理性的思维,在艰辛的生活中硬是把日子过得像像样样,有滋有味。为了让白色的豆腐在喜庆的节日中增添吉祥的色彩,他们把做好的白豆腐又用小块的纱布包裹起来,浸放在一种叫姜黄汤的汤汁里煮上十来分钟后,黄色的汁水便渗入到豆腐块的外层去了,这时候的豆腐就成为黄豆腐。

    金黄色预示着来年丰收的和饱满。

    黄豆腐的制作工艺比一般的豆腐讲究,从选豆,碾碎,到煮浆,再到点膏,压制,每一步都是在资深妇女的掌握下进行着。尤其在点膏的时候,必须十分讲究,俗话就说“豆腐好不好,全凭石膏放得巧”。

    在酸浆点制、包块成形、火煮染色、上串吊挂等工序后,最后形成小镇上独特一景——横山豆腐栓着买。每年秋收过后,只见在石板镶砌而成的街道两边,金黄色的豆腐从瓦房檐口垂落下来,买者只消选中其中一挂,主人便用剪子剪下来,成串地带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和当地的物什会发生完美的结合,山岭上出产的黄豆和天目湖水就是一个完美的珠联璧合。

    用天目湖水做成的豆腐,滋嫩细白。曾经有外地辛勤的农妇不辞辛劳赶进山里来,用横山的黄豆回乡欲做豆腐赚钱,没想到,除了浆少汁粗外,做成的豆腐咬在嘴里也口味大不如……

    做成后的黄豆腐,因需用麻线栓挂而呈十字花纹,含在嘴里生食,质脆味鲜,止渴生津;切片打蘸凉食,质韧香醇;割块炒食,黄色不染,其香绕梁;成块煎食,油而不腻,温润不火;烧烤干蘸,热血润肺,舒筋暖胃;拌酸菜煮食,清爽开胃,消暑解渴。

    横山的黄豆腐,做的人多,就数东门街的张老太做的最好。张老太自幼丧父母,和兄长相依为命,16岁就嫁到张家。这个心灵手巧的女子一年以后,便掌握了一套娴熟的豆腐工艺,谁知家道多难,其丈夫突然疯掉,紧接着和她相依为命的哥哥也得病死了。

    剩下两位老人,三个孩子五张嘴都在当时尚年轻的张老太的流瓢酱饮中生存。

    张老太不断提高豆腐手艺,招揽了大量回头客。通过这样的劳作,把三个孩子送进学校,后来考上金陵等大学,大学毕业后也都分配在城市工作。

    三个孩子提出来要张老太到城里生活去,可张老太拒绝了,依然在小镇上蓝衣素面,每天做着她的黄豆腐……

    说完横山黄豆腐的传奇,鱼头上楼开始继续做菜,客人们却沉浸在鱼头讲的小故事里。之后百叶炖咸鸭、东坡糟扣rou等多道热菜,尽管味道上佳,菜式由来也源远流长,胖子口才讲的也不错,却不如这个最简单的黄豆腐那么打动人心。

    老谭同志顿顿筷子,说了句,“菜啊,有时真是越简单越传奇,可文化呢,才是最好的佐料……”一句话,就不知不觉将秦淮河第一锅的高度拔高了不少。

    直到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而来的主菜——黑锅鱼头一盆盆端上来,大家才从黄豆腐的传奇中回过神来。

    秦淮河第一锅以黑锅鱼头药膳为主,除了经典的黑锅鱼头之外,鱼头还特意有针对性地开发了几款适合女性、老人、儿童的黑锅药膳。

    鱼头指着第一盆黑锅鱼头说:“这是比较传统的天目湖砂锅鱼头,我们苏江天目湖的传统名菜。汤鲜汁浓,尝过者无不赞叹其美不可言。到了天目湖,如果不品尝一下黑锅鱼头,等于漏了一大美景,人生一大遗憾……

    天目湖的黑锅鱼头又叫沙河煨鱼头,因为这个天目湖原名沙河水库,水库中的鳙鱼长得体大壮实,rou质细腻,做出的菜肴才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我们这锅汤,可是来自最有名的沙河第一锅,二十多年原汤,二十年不熄火,不要说苏江,就是整个大中国,也找不出第二家……”

    老外大卫听了刘薇的翻译,哈哈大笑,叽里咕噜说着:“impossible,impossible……”

    刘薇不好意思地在旁边翻译:“大卫说这个小伙子蛮会开玩笑的……”

    话音未落,隔壁桌上耳朵灵光的老谭同志不乐意了,“这可不是玩笑,也不是吹牛,沙河第一锅十几年里我去过不下七八次,那锅原汤二十多年就是没有熄过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