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答三问王通首肯
图穷匕见! 李钦直接向几位前辈摊牌了,他向他们提出了自己的需求。 让天下人都习字,都懂文,人人知礼,人人晓事。 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愿望,听起来似乎也蛮令人激动的。人人如龙,这本身也符合儒家对于大同之治的标准。 如果王通、孔颖达、欧阳希夷几个还年轻那么十几二十岁,心中还有冲动之热血的话,那他们在李钦这一番邀约之下肯定会一口答应下来。 但,现在他们已经不是二十几三十的年轻人了,对于自己的理想他们还抱有坚持,但他们已经考虑具体如何实现理想的一些条件。简单的说,他们不会为庞大的理想而感动,想的更多的是立足于当下做一些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 你可以刻薄的说他们变得冷血,变得短浅,变得现实。 但由此种种带来的却是他们一步一个脚印的在实践自己的理想。他们早已认知大理想并非一日可以完成,为了离已有的理想更近一些,他们老老实实的努力着。 面对这样的人,只说自己志向是没有用的。 对于李钦的摊牌,王通和孔颖达对视了一眼,轻轻的叹息一声。 “元华的心不错,可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只有心是不成的。你还需要足够的力量。”孔颖达认真的开了口。 王通思索了一下,弯下腰去,将李钦搀扶起来:“你的心意我已经明白。你且起来。我这里还有几个问题要问你,若你能回答的好,我倒愿意去南边看看。” “还请通老试言之。”李钦站起身来恳切的朝王通拱手。 “从你现在的行动来看,你确实在做着让所有人都读书的事情。你的决心,我并不怀疑。 但由此而产生的一个后果,你想过没有?天下人都认得字,成为读书人了,那你将如何安排这些人? 现在你只有一县之地,即使教出来的学生再多,也多不过一万,甚至我估计你只有几千。对于这几千人,你可以让他们都当官,可是随着你势力的扩张,读书人越来越多,你该如何供给他们成材之后的生活?总不能让他们去cao持贱业吧。” 王通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 人有高低,业有贵贱,这是当今普遍的看法。读书人不可为贱业,也是大家公认的。 在天下人看来,读书人高高在上,可以为先生,可以为医者,可以当官,却不可为工,不可为商,更别说商人之下的种种行当了。 若天下读书人大增,如何安置他们却是一个天大的问题。 人人平等,业无贵贱。 这是李钦在心底认知得想法,但这样的想法在眼下来说出来却显得有些太过挑战天下人认知了。快半步是天才,快一步是疯子。李钦不想让自己被人看成是疯子,因此他只能从别的角度来说。 “人天生资质便有不同,有人聪慧,有人愚笨,有人可以承接圣人之道,有人只能学习一些实用之技。 尽管我之治下,令人人都有机会读书写字,但依照他们各自的资质,最终能够走到承接圣人之道,被认为是读书之人的种子肯定是不多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会在中途放弃,而选择实用之技。 学会实用之技的人,我们麾下的工厂自然会给他们一口饭吃。而走上圣人之道的人,才需我们给予关注,安排他们为吏,为官。 随着世代的发展,我敢肯定以后的朝廷接手的俗物会越来越多,在我直接统领村镇的情况下,我就有那么多职务分配给他们。我需要他们专精,并由此而一步一个台阶的往上。 现在的三省六部在我看来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日后若我建制,负责事务的部堂可能会更多,从朝廷到地方到处都需要人来进行管理。” 对于王通的询问,李钦想了想,最终选择了这样的回答。 按照学生的成绩进行分派,只有真正传得圣人之道的学生才能称得上是读书人。 这提高了被认为是读书人的门槛。 既然不是只要你认得几个字的人就能被称为读书人,所以朝廷要负责的也就是这些习得圣人之道的人。 而这些人,虽然数量比原来可能要翻个几番,但在李钦决定将朝廷的建制设立在乡村之上,将官吏纳为一体的情况下,官员数量的激增就成了必须。 有那么多职位,供给那么多官员。 所有的一切,在李钦口中并不是什么问题。他就是这么和王通说的。 李钦的话孔颖达和王通都听了一个真切,他们不知道李钦所说究竟有多少能够变为事实,只就李钦所言和李钦所为的未来进行考虑的话,其中的可行性还是很大的。 他们认可了李钦的解释。 于是,放过,将自己关注的视线顿时放在了李钦话语中透露出来的另一个重点上:“你还有意更改朝廷的部堂?” “这是必然!”李钦肯定点了点头:“三省六部适合现在这等皇权不下县的情况。却不适合,我所想的建制于村上的情况。如果想要让朝廷直接面对百姓,以后朝廷所要统领的事情可就多了。具体该如何来,我现在也说不清楚,但部堂的增加是肯定的。” 对于日后建治建制的问题,李钦却是不肯多说。因为他也不敢保证王通、孔颖达他们究竟肯不肯跟随自己。所以,适当的保留对他来说,实是必须的。 这一点,王通和孔颖达也都看出来,他们并不觉的这有什么不对。相反,他们还觉得李钦这样是胸有城府的表现。 李钦在这个问题上不想细说,王通和孔颖达也只能暂时放弃这个话题。 眼见第一个问题,李钦给出了不错的答案,王通对李钦的信心顿时充足了一些。 当下他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斟酌着开了口:“ 打天下需要钱粮,教导学生,建立官塾也需要钱粮…… 元华你的实力到底如何?可真有足够的钱粮完成这一伟业? 我知道,你这样的举动无疑是撅了门阀的根。这是相当正确的,只是这样的正确如果没有足够的钱粮独自支撑它到最后,那却是会给门阀以机会。当他们明白你的用意之后,你是接受还是不接受呢? 接受,你的理想最终将虎头蛇尾;不接受,你的理想将无法继续!为了你的理想,你需要富可敌国才行。这一点你有么?”
“余杭湾可大量种植粮食,当涂产有巨量的钢铁,吴郡邻海有海盐之巨利……如此的三大支柱,再加上冰玉阁的琉璃,我想完成我的计划应该不成问题吧!”李钦思索着说出了自己大致的规划。 “粮食、盐、铁、还有琉璃……我怎没有想过冰玉阁居然是你的产业。唔,如此看来,你还真说得上是富可敌国呢。”王通大笑着点了点头,又问:“那么你打算投入多少到供养读书人之上呢?” “我打算提供我个人收入的百分之三十!”李钦毫不犹豫的说道。 “个人收入?”李钦的说法令王通很是意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打算将所有读书人所需的钱粮由我自身一体供给。也就是说,如果我建制立国的话,那这些钱都由内帑来出。这也是为了以后的安定……所有的学生吃我的,穿我的,最后再拜我为天子门生,这样出来的人忠臣应该总比叛逆要多吧。”李钦微笑着说出了自己的算计。 “唔,这么说也是!”听了李钦的说法,王通明了的点了点头:“你打算将这一点立为祖制么?” “自然!”李钦回答的十分肯定。 “以学校培养读书人,以内帑供应学校,以皇帝为师长……这样的确能够更大程度的保证官员的忠诚。”孔颖达也认为这是一个好办法。 “元华果然有奇才。”王通也认可的点了点头,“既然这样,那我就问你最后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南下,你将怎么安排我们。” “这个嘛!”李钦沉吟了一下:“如果几位先生肯愿意随我南下的话,我将秘密聘请极为成为我的幕僚,专门负责学院之事。从教材的编写到学校的建立我将完全交给几位负责。另外……” 李钦从容的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另外?”王通和孔颖达目光灼灼的盯着李钦。 “另外,我打算请两位先生主编文典。”李钦托出了自己的另一个算盘。 “文典?”王通和孔颖达显得有些吃惊:“这是什么呢?” “总集古今所有图书,无论好坏,无论它的观点是什么……我们都将它们原样收入下来,刊印出来。”李钦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这可是一大文化盛事啊。能参与如此盛事,实在是……”孔颖达显得很激动,“你真的打算将它交给我们主编么。” “自然!”李钦重重的点头。 “这太好了!”孔颖达抚掌大笑:“我们什么时候出发?” 在王通还没答应下来之前,孔颖达反而显得急切了。 “通老,你看呢?”李钦并没有回应孔颖达的问话,而是转头朝王通拱手。 他知道王通比孔颖达要老资格,所以他处处表现对王通的绝对尊重。 “呵呵,那就去看看吧!”王通笑着淡淡的说了这么一句。 这一句没有明白着说答应,但所有人都明白王通加入李钦麾下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